新闻报道

图文热点

济南:明朝的德王墓及德王府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0/02/08 23:17:35 浏览量:7981


1.jpg

  德王墓

3.jpg

  残存围墙

1993年除夕,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接到一个报案电话,让人们将目光投向了长清。在这里,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亲王家族墓地——德王墓群中的四号墓被盗。闻讯后,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立即派人会同长清县文管所,对德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至此,在地下沉寂了近五百年的德王墓终于重见天日。

驱车行至长清五峰山青崖寨山下,可看到路边竖立的一块写有“德王墓群”的方正石碑。沿着土路向山上走去,两侧是一排排杏树,渐黄的杏子掩映在浓绿的树叶之间,煞是喜人。再走一段,路边随处可见许多琉璃瓦碎片,颜色翠绿。

虽然头顶上阳光明媚,但走在狭长、下沉的甬道中,仍能感到丝丝阴凉之气,甬道的尽头就是德王墓口。近看,墓门为圆拱形,由青石垒砌而成,虽然饱经岁月侵蚀,但上面的印花和雕刻依然清晰可见。墓门顶上的石头刻有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此外,拱门上方的石砖每块长约30多厘米,上亦雕有腾云驾雾的小龙。拱顶之下,两扇石质墓门各向内打开约45度。每扇门上均雕有九排门钉,每排九个,彰显着明代皇家的威严与礼数。门后,因山泉不断渗出,墓室中已被水灌入,最低处的一排门钉已被淹没。这水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波澜涟漪,水下则满是淤泥、杂质。

居住在青崖寨山的东菜园村居民李克利告诉记者,德王墓在发掘之前是被土完全掩埋的。唯一证明这里是墓地的标志只是一个大的土丘。直到1993年除夕,有村民发现这里有被盗的迹象,于是打了报警电话,警方很快便将这里戒严了。

济南长清区博物馆副研究员马前伟回忆当年考古详细情形时说,当时考古队通过盗墓者留下的盗洞进入墓地。此前盗墓者根据探测,已十分准确地将盗洞打到墓门上方偏内侧处,将洞口开在了拱券顶与竖墙的连接处,正好避过了破门而入的麻烦。

考古队在由顶部进入墓室之后,“扑面而来就是一股呛人的气味,叫人一时难以适应。当时墓室里的积水已经深达两米。”考古队首先要做的,便是将墓室中淤积的水抽去,但仅是抽水就抽了好几天。

据马前伟介绍,考古队进入墓室的地方位于该墓的前室。这个东西约12米、南北约5.3米、高度大概6.5米的空间,属于墓室地宫的前室部分。在地面中部并置着两个石质烛台。前室西边部分则是一张长约2米的石须弥座式棺床,棺板被盗墓者揭开,丢在旁边。棺床内是一副已遭破坏的人体骨架。头骨已被丢弃到石棺东边的地上。

在前室的东北方,考古队员发现一条长约3米的半圆拱形甬道。顺甬道走过去,便到了墓室地宫的东室。透过东室西边墙壁中部的小窗,考古人员又发现地宫西殿。西殿门与墓门形制相同,唯不及墓门大、厚重。东西两室形制、尺寸基本相同,均长约5.5米,宽约4米,高约5米。在两室中部各有一张与前室相类的石棺。这两个石棺尺寸相同,位置对称。其中的遗体头骨也遭到严重破坏。

整个地宫建筑结构层次分明,讲求对称之美,其构造类似于现代人居住的“两室一厅”。由于遭到盗墓者洗劫,考古队通过发掘仅出土了墓志、石碑等部分有历史意义的壁雕和刻有文字的石料。据出土的两方墓志《德庄王圹志铭》和《大明宗室德王妃刘氏圹志铭》,可知后室葬德庄王朱见潾及其妻刘氏,前室葬其子济宁安僖王朱祐樳。对出土骨架所作鉴定结果,也与墓志所述吻合。据墓志可知,德庄王:“以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二十八日葬于青崖山之原。”

对德庄王墓的抢救性发掘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其他的墓葬因未进行发掘,墓主身份及墓葬位置均有待求证

德王是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朱见潾及其嫡系子孙的封号。据《明史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七·诸王四》记载,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英宗复辟后,“同日封德、秀、崇、吉四王”。朱见潾“初国德州,改济南,成化三年(1467年)就藩”。道光年间《长清县志》载:“明德王墓(子济宁安僖王)、德懿王墓、德怀王墓、德恭王墓、德定王墓、德端王墓在县东南四十里青崖山之阳。”

与之相关,《明史》中所列历代德王:“德庄王朱见潾”、“德懿王朱祐榕”、“德恭王朱载墱”、“德定王朱翊馆”、“朱常洁”、“世子朱由枢”。其中,据《五峰山志》可知,朱常洁被封为德端王,朱由枢世袭德王,并无具体封号,那《长清县志》中所载的德怀王是谁?难道并不存在吗?

马前伟介绍,德怀王名为朱厚燉,是明朝第二代德王——德懿王朱祐榕的世子。曾被封东平王,后来晋封德世子,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薨逝。后来,其长子德恭王朱载墱将其追封为德怀王。

按照明代的世系“见、祐、厚、载、翊、端、由”的排列顺序,德王的谱系完全吻合。可见,史上应确有其人,只是不见于《明史》。其实,《明史》出现这种遗漏并不值得奇怪,因为在《明史》中另有多处漏记的情况。朱厚燉之所以会被漏记,可能是由于他称德怀王是死后追封所致。

事实上,五峰山南麓有七座王陵,均设有享殿及内外两道围墙。除却《长清县志》所记六为德王之外,第七座陵墓主人为谁至今成谜。第七代德王朱由枢在位时,正遇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的清兵攻克济南。随后,朱由枢及其子被清兵俘杀,具体情形不明。在其被俘一年之后,堂弟朱由栎嗣位德王。他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降清,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遇害,德王世系终结。因此,这两位德王入葬家族墓地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即使葬在此地,豪华程度绝不可能如前几位德王一样。第七座墓中所葬何人至今仍为谜团。

不过据李克利介绍,当地一直传说五峰山地区一共有12座德王墓。据推测,其中几座应该为虚设,类似于曹操的疑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被盗掘。然而事情的真相只能有待相关考古探索。

德王一族在济南生活了170多年,为济南留下了诸多记忆。

据《明史》记载,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明英宗朱祁镇封次子朱见潾为德王,建藩德州。不久,德王以德州风沙太大为由,请旨搬迁到了山水相宜的济南。其后,德王选择了在城区最繁华的地段——珍珠泉畔建造了德王府。

1.jpg

                              德王官衙府邸

珍珠泉畔历代都是官衙府邸,北宋时的曾巩府邸与金末元初山东行省兼兵马都元帅张荣府邸都在此处。历时两年完工的德王府其边界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后宰门,西至芙蓉街,东与旧历城县署隔路相对。耗费巨资的王府,巍峨宏丽,极尽奢华:宫墙高耸,四门壮观;碧瓦雕梁,殿阁连绵;泉池园林,奇花珍木。王府之中妃嫔宫娥、护卫太监俱全。其豪华宏伟堪称京畿之外的皇宫御苑。德王不仅享有济南城税赋的一半,济南府及周围各县的良田湖泊也均在其名下。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历代德王在温润的老济南享受着舒适而惬意的生活。

6.jpg

                                济南王府池子

现名青崖寨山的青崖山,东西绵延二三千米。它背靠五峰山,南望宾谷水,泉水众多。山前还有凤凰山、滚球山东西并峙,山水相映,风水极佳。而且北麓五峰山自古以来便是道教圣府,是人文遗迹颇多的灵秀之地。自明天顺年间,德王便选择在此处修建陵墓。除陵墓之外,又建造了“德王府大厅”方便日常事务的管理,建“玄都观”作为香火院。

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的铁骑踏破济南城,德王府被大火烧毁,德王朱由枢被俘。随着最后一代德王朱由栎在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遇害,明朝德王一族彻底陨落。

7.jpg

                                 德王府内的珍珠泉

虽然声名显赫一时的德王已不复存在,但其遗迹尚可追寻。德王府旧址珍珠泉大院,德王祭拜天地的天地坛街以及小王府街、府馆街、王府池子与王府池子街等地,都保留着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回味。其中,位于平泉胡同尽头的王府池子曾名濯缨泉,原在德王府院内。后因清军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王府池子便被划了出来。从此,“旧时王府院中池,流向寻常百姓家”。

曾辉煌一时的德王一族随着明朝灭亡而终结。而那些期冀着在阴间继续安享昌平的家族陵墓,最终也未能如愿地安享青山绿水的宁静。他们在地下的清梦被后来一次次的闯入者吵醒。

1993年考古队进入德庄王墓时,发现墓顶墙壁处共有三个盗洞。除却1993年新挖的一个,另外两个年代已经久远。据专家估计,早在明末清初之时,德王墓就很可能被当时五峰山上的驻山土匪以及更早些时候驻守在这里的明朝守林官兵盗过。经过了三次洗劫,德王墓群里很可能已经被盗空。

然而,德王墓的厄运并未因此而结束。2008年的某个夏夜,又一帮盗墓人盯上这里。不甘心空手而归的一帮人,索性打起了墙上五彩雕龙壁画的主意。在一幅壁画红蓝相间的彩色花纹里,一条巨龙载着一位仙女。虽然已经过几百年的光景,画面色彩依然鲜艳、巨龙动态跃然可见,仙女身姿优雅高贵。贪婪、愚蠢的盗墓者为了方便把壁画运出去,竟粗暴地将壁画截成七段从墙上剥离出来。后来,壁画在盗墓者与买家交易时,被一帮持枪男青年劫走,至今下落不明。

和隐藏在地下的墓室几经洗劫相比,德王墓的地上宫殿也并没能幸免于难。德王陵园内原本建有规模宏大的地上建筑,如内外陵园围墙、享殿、配殿、陵园神道以及众多的墓碑、石像等。各墓陵园平面均呈马蹄形,长276-303米、宽100-286米,内外两重垣墙,陵门、金水桥、院落、配殿、享殿、墓室封土沿山势依次向上对称分布,彰显着威严与气势。然而,这一切已不复存在。几百年的风雨剥蚀,加之战乱与盗掘,明德王陵中诸墓皆遭破坏,陵墓垣墙尽皆倾塌,仅存几处残墙向人们昭示着人生苦短和岁月的悠长。“文革”中轰轰烈烈的“破四旧”运动,则给这些建筑以彻底性的毁灭。围墙、享殿、配殿等大都被拆除,修了水库和房屋。

在李克利的引领下,我们找到了残存着的两段石围墙,苍白的石头,层层叠叠的石缝中的杂草,倍显凄凉。似乎这所剩无几的墙壁站的不是地方,村民们为了进田方便,索性又在上面开了很多缺口。曾经从泥土中拔然而起的高贵与威严,历经岁月和后人无数次的踩踏,终于化为齑粉而重归尘土。

(2013-07-06 作者: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魏杰如 本报通讯员 李娜 来源: 大众日报)

2020年2月8日23:17:59


https://haokan.baidu.com/author/qlgLyElVm9KIjX1m-iQZYQ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