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王文化
八角朱氏宗祠
慎终追远民德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立者朱吉勣,中间坐者其父,右立者其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年祠堂北墙上挂着三挂宗谱,每挂宗谱下摆放着一个条几、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条几两端放着花瓶,每张八仙桌上放着一套香炉、蜡台、香筒、酒壶等供器。八角朱氏宗祠用料夯实,高大气派,门前开阔,与周围低矮的民房形成强烈反差,巍然屹立于村中,当年在福山北部首屈一指。
八角村,位于烟台开发区西北约30公里处。烟台开埠前,八角是福山西北的一个大镇,八角港是福山第一大港(开埠前,现芝罘区属福山县管辖)。八角名称来由有二,一据《明世堂孙氏家谱》记载:唐贞观年间,辽东孙氏兄弟八人乘船避难于此,分为八家,故名“八家”,后因方言“家”、“角”音近,明万历年间,官文称“八角”,遂更名。二据福山博物馆馆藏资料记载:“自登州(今蓬莱市)港海岸向东数,八角恰是第八处向海中伸出的角,故称之。”
1910年,八角村诞生了一个著名人物———朱吉勣。朱曾任八角镇镇长、福山县第五区区长、八角小学校长。一生因建设八角小学和朱氏宗祠而备受村民拥戴。1933年秋,八角小学在朱吉勣的募捐集资下,扩建成占地15亩,拥有16间教室、9间大礼堂的规模。1936年,学校全部建成后集资尚有余款,此前,八角村朱姓在村里有一个老旧窄小的老祠堂,村里一些有名望的长者就建议朱吉勣重建。朱吉勣开始筹划建设朱氏宗祠,重建款项除了建学校的余款外,村里的大户和商号也纷纷捐款,1937年春,在建宗祠的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朱吉勣把自家仅有的4亩多地卖掉2亩,得款全部用于建设宗祠。1938年,坐落于八角村中心街十字路口东60米路北的朱氏宗祠落成。这座宗祠坐北面南,由大门和寝堂组成一进单厅式建筑。大门为三间硬山宫式建筑门楼,中间一间为大门,两侧各一间耳房,中间一间的高度和进深都要大于两侧。大门前三级垂带台阶。台阶和三间房屋腰线以下部分皆为方正厚实的花岗岩(当地叫“个石”),大门最外侧有一道木质栅栏门,第二道门是两扇正门。门上方悬挂着蓬莱籍军阀吴佩孚题写的“朱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横匾(“文革”中被毁)。穿过门廊,可见此祠堂的大门为“三山门”:即大门里侧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圆拱形小门,平日走两边小门,逢重大节日或有重要人物拜访时走中间大门。两侧耳房的北侧墀头戗檐砖上雕刻着“一路(白鹭)清廉(莲花)”、“凤凰穿牡丹”图案。走下三级台阶,中间是两米多宽的水泥甬路,路两侧当年各有松柏三棵、芙蓉一棵,路东有丁香、耐冬各一棵,路东偏北立有一两米多高的亭式焚纸炉,院子南北长近四十米,空间开敞,北面为五间五架梁出厦寝堂。登上五级垂带台阶,五间寝堂位于三层花岗岩砌成的高台之上,五间房屋比东西两侧山墙缩进一米左右。屋顶仰合瓦覆面,高高的屋脊用类似麻花的镂空花格砖组成。东西山墙挑檐石及挑檐石下面三四十厘米处皆是贯通南北的花岗岩石条,挑檐石以上山尖部分用六块座山丁方形石头三角形排列,这六块座山丁不单是对山墙的装饰,更重要的是贯穿于整个山墙的厚度,起到了筋骨的作用。屋脊垂脊上各有脊兽(原有的已毁,现为后补),四角的戗檐砖雕,图案自东向西,自前向后,分别为“俎、豆、千、秋”,其中,“俎”字砖四边雕刻竹子,字体旁边雕刻古琴、葫芦图案,“豆”字四边也是竹子,雕刻暗八仙。四根朱红檐柱外露,东西两侧的半隐于墙内,下面是花岗岩鼓形柱础,中间一间为四扇六抹头隔扇门,心屉为海棠花木雕图案,绦环板上为起地阳雕方胜纹。大门槛框之间的横批背板部分雕刻四条穿云龙,东面第一间窗上的横披木雕图案是“狮子绣球”,第二间是“凤凰牡丹”,西侧两间与之对称。屋里金柱与外侧檐柱对应。五架梁之上是打磨精细的砖笆。朱氏宗祠的大门与寝堂之间,套有高2.8米的长方形围墙。
1947年“土改”后,宗祠被改为村公所,合作化期间被改作村里粮仓,大门上的牌匾也被集体食堂改成了面板。1978年,大队建设缺少材料,把祠堂大门的屋顶、梁架、大门拆了做他用。2009年秋,时任村书记朱文龙带头出资,村里朱姓纷纷响应捐款,由本村朱延谦工程队开始对朱氏宗祠进行修复,其他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年腊月二十二,整个祠堂修复结束,祠堂里基本恢复了原貌,东西两侧墙上挂着本地书画家的字画。现在,朱氏宗祠安排村民朱相政为看守人。七十多年后的修复和使用,让这座老祠堂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祠堂巍巍在,祖荫日月长。当年负责筹建祠堂的朱吉勣,1938年加入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福山别动纵队,1942年8月23日,朱吉勣被自己的卫兵杀害,年仅33岁。这座祠堂和他的子孙后代,将深深缅怀朱吉勣。
——(部分资料参考《八角村志》)解焕新
八角朱姓来源
烟台开发区八角村以朱姓家族聚居为主,其他姓氏混居为辅。据2017年统计,朱姓居民共619户,人口1412人。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既然我们谈到了朱姓,就要究其来源。据考证八角村的朱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据《福山区地名志》“明世堂孙氏家谱”中记载,八角村朱氏始于元朝至治年间(1321-1323)由辽东迁入。
二、据民间传说,八角村朱姓是从“小云南”迁来的。时间约在明洪武初年至明永乐十五年即1368年至1417年。但据八角村朱姓后人编修的《朱氏家谱》记载,九世祖朱国义是清朝康熙四十七年生人,即公元1708年生人。朱国义是朱姓到八角村定居的第九代,每代按25至30年推算,朱姓始祖即第一代应该始于明朝成化年间左右,在1465年至1484年间,这与众人所说的是从“小云南”迁入的时间不符。
三、据《皇室官臣朱亨宗系谱书》编研组考据,八角村朱氏是莱阳六世祖朱安蒙冤隐迁来的。在1430年前后,时任盐科大使的朱安和时任国库监生的妹夫赵霖因国库失火案而隐迁失系。莱阳视家楼村赵家老人曾口传“前辈赵霖曾与郎舅朱安因国库失火案涉嫌出走,隐迁到东海岸”。文登市小观镇朱家庄村名碑记,朱姓由莱阳迁来建村,但现村中已无朱姓人家。《荣成市志》记朱家圈村是由朱姓迁来建的,其村名碑记也是如此铭记,而今已无朱姓人家。荣成市朱口镇大瞳刘家村朱姓老人朱得华回忆:“老家是哪里,老辈不传知,只知在朱家圈住久了与孙家圈的海盗、混子发生了矛盾,前辈只好迁出远躲其害,长支不愿远离茔地,就辗转到槎山、后朱口、朱家、大疃、刘家等村居住,后又有裔移居崔家村。”荣成市崔家村朱全良存《朱氏宗谱》记载:“由槎山前朱家圈迁出的是三支人,,长支留在当地,次支迁到福山县八角村,三支迁到东北奉天(今沈阳市)。”同时,从朱全良留存的《朱氏宗谱》上找到了七世祖朝风。村老人们还想起前辈说“朝凤兄弟三人,次讳朝龙,三讳朝虎。”那么次去福山八角如果属实,那朝龙当属八角村朱姓始祖。
四、曾经有一个说法,就是1403年燕王朱棣攻下金陵(今南京),时为明成祖,惠帝朱允炆出逃,下落不明。成祖称帝后对兄弟及其族人进行了大规模追杀,于是其兄弟族人四处躲藏。
那么八角朱姓能否是他们其中一支呢?
综上所述,针对八角朱姓的来源,编者更倾向于相信第三种说法。
总之,八角朱氏不管来源于何处,我们朱氏祖宗最少应该来八角有500年以上。几百年来,朱姓子孙在八角这块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勤劳耕耘,人丁逐渐兴旺,后人不仅散落于全国多地而且还有很多人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定居。应该说,不论是留居的朱姓后人还是走出去的朱姓人后,他们都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给祖宗长了脸,为朱氏门争了光,是我们朱氏一门的光荣和骄傲。
今后,愿我们八角朱氏族人更加努力,光宗耀祖,再创辉煌,造福后世,以慰先辈的在天之灵。
——据八角《朱氏族谱》
(信息来源:鲁王文化,推荐人:朱本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