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授通奉大夫朱宝珊公传
朱宝珊公,讳以鉴,号宝记,清道光四年(1824年)诞生于潮州府城仁贤坊(今太平街道)兴宁巷20号朱厝内;世居广东潮州府城,祖籍广东澄海南洋涂城。廪生,潮州著名绅士,昭武将军(大夫)、诰授从二品通奉大夫;文公朱熹第廿八代嫡孙;历官三十七年,在乡邑仕官十五年、在外邑仕官二十二年;先后任职:潮州府保安局绅董、总理,潮州府缉捕局绅董、协理(约1848年~1862年);从五品衔记名补用知府;福建省汀州府正五品衔署理知府(1863年);福建省巡府从四品衔候补知府(1865年);福建省延平府正四品衔知府(1866年);福建省漳州府正四品衔知府(1867年);福建省巡府正四品衔知府(1869年);台湾省巡府正四品衔盐务使(1870年);江西省府从三品衔补用知府(1873年);江西省南康府从三品衔知府(1875年);江西省九江府正三品衔知府兼摄广饶九南道(1879年);江西省广饶九南道正三品衔道员(1884年),江西省府从二品衔升用道护理(1885年);江西省巡府从二品衔厘务官(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八日因患急疾卒于江西九江任上,享年六十二岁
。
公生于潮州府城一既是理学之家、又是经营绸缎布庄的著名贾商之家,受家府勤学纷围之影响与熏陶,公天资聪颖,学识深厚;自幼与其弟以链公同受知于博学多才、颇受尊敬的长辈,其刻苦勤奋,孜孜不倦,学以致用,有所作为;公承继父志,研学之余还与其弟以链共同重校并刊印明朝诗人谢元汴所著的《霜山草堂集》(现藏于中山图书馆)和《讷斋真稿》、《放言烬言》、《和陶》、《霜吟》等朱刻诗集、诗稿(已佚),且风行海内。于其时,公乃全潮邑众诸生中之姣姣者,具有很高名气。公通晓策略,熟悉地方政务,在潮邑的众多士绅当中出类拔萃,口碑极佳。
公与其兄弟七人,共同协助家父莆瑞公(字云如)经营“昆记号绸缎布庄”之业务,在他们之努力下,“昆记号绸缎布庄”之名声远扬,遍及省城广州和京津沪苏杭及海内外。布庄之规模和品质亦达到鼎盛。为全国达官贵人首选之用布,布庄名声日著,终成清廷之必选用布和入贡用布。
公博学多才,通晓谋略,洞悉地方利弊,年青时就显示其卓越超群之非凡才能,屡次为宦官绅吏建言献策,处置潮郡的重大事件,以致“凡官于潮者,有所兴废,必咨之”。——(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与其时,潮州府多方动荡,匪寇举事围郡,洋盗肆孽劫关,民众贫困极致;官府对此束手无策,无奈之下求助于公,公遂之献策。咸丰元年(1851年)“六月初四日,知县刘镇、都司金国樑率师出驻龙湖,以图彩塘上同(吴)忠恕竖旗倡乱各属贼匪俱为响应。刘镇会同金国樑统兵进(剿),(吴)忠恕闻刘镇金国樑将至,分党进踞鹳巢,分扎古楼乡,为犄角蹙官兵於龙湖镇等。屡战不捷,为所困;饷路断绝,歛兵溃围回郡城。时潘刘堤溃二百余丈;河水流澌,有伏贼伺其半渡截击官军,败兵勇多没於水。(刘)镇与(金)国樑仓黄入城,诸无赖张揭帖云:“官兵不足恃”,贼至当自为计人益惶惑。绅士邱步琼、林恒亨、朱以鉴(时28岁)、饶应春、刘于山等乃白官请集,众团练分立五社,无事巡防,有事助官军击贼,人心稍安”。潮乘备釆录参采访册 ——(《海阳县志》卷二十五·二十一前事略二P471)
在府邑履职十五年中,公始终为潮州之府治之平安,民众安居乐业而奔波,经办之多起棘手的大事件,均能在其不懈努力下解决。潮邑之动乱平息,洋盗驱离,匪患铲除;潮州郡城方趋安定。公对潮州府之社会稳定、城乡生活作出重大贡献,屡屡受到县府、邑府、巡道府、省府及清廷大吏的大为赞赏和备受推崇且建功。公一生热衷家乡公益,皆兄弟同府邑绅士一道屡次积极参与捐赀以及协助官府修缮庙宇寺院、修桥拓路、挖渠清淤、筑堤填坝。其捐赀督工,“筑堤荡水,为乡闾利既积功,保至蓝翎知府矣”。——(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
据《海阳县志》载:“(考)试院在城东隅旧巡按行署。明成化间建后改为试院,国朝康熙三十年(1692年),知府李钟麟、知县金一凤先後重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知府刘浔率绅士邱步琼、朱以鉴(时26岁)、刘于山、唐际虞劝捐集赀逾万,将旧(考)试院拆去,购民居重行拓建,创川堂大堂、後堂东西官(舍)、左右号舍,分四庑桌板,易以石建,奎阁於左侧”。据张志采访册修 ——(《海阳县志》卷十八·六· 建置二P260)
“咸丰三年(1853年),登隆潘刘堤溃一百九十六丈,附近堤防胥溃南变为泽国;四年(1854年)三月复溃,耕农失业,吴忠恕因之作乱事,屡筑屡(塌);六年(1856年)五月,河水(骤)涨,又冲决二百余丈护堤,矶头七处一并坍卸;被水患者数百乡。(有咨修潘刘堤工示不录)知县汪政乃筹议与修遴派绅士邱步琼、朱以鉴(时33岁)、吴学茂、蔡毓英、陈上林、林贤记、刘神奇、刘文高等为董理而自旨堤上督催。自十月兴工至七年(1857年)初春,正在架梁添椿筹办合龙之事,乃连日大雨,河水骤涨,两次合龙皆不就。迟至五月,龙口方合,又阅两月成新堤,二百一十三丈新旧堤交接处筑大矶头一座。新堤合口处添筑海泥矶头一座,其余坍卸皆修复,用银共二万六千八百两”。——(《海阳县志》卷二十一·五·建置略五P361)
据《海阳县志》载:“义仓在城开元寺东偏,咸丰七年(1857年),巡道赵昀、知府伊霖、运同顾炳章、知县汪政谕绅士邱步琼等劝捐,得义谷一万八千二百八十八石。(咸丰)八年(1858年)将旧仓地修建,计十七廒,复买王家地,增广六廒。刊立章程,由绅董经管,嗣道府县拨给缉捕局,存款并各殷商续捐银,添买谷五千余石,合旧存谷共得二万三千九百六十余石”。
——(《海阳县志》卷十八·十一·建置二P265)
清同治初元(1862年),“穆宗皇帝明昭选举,又以知县黎庶昌条陈,谕令在京四品以上,在外督、抚、学政各举所知,不限绅士、布衣,以躬行实践为先,毋得专取文词藻丽者,滥膺盛典……”。——(摘自《清史稿》、《东华续录》)。其时,公适得大员保举荐之,入殿面圣。其博学和论述,条理清晰,博得天子和大员们之好评而授蓝翎知府,简用福建。
当其时,洪秀全之太平军都城金陵(今南京)被清军所克,余党四溃,康王汪海洋和侍王李侍贤率残部窜江西,乱福建,扰广东;企图盘踞闽粤赣山区反清。福建汀州府地处闽西北上游,赣闽交界,山峦盘错,岩隘险阻,首当其冲;“闽省巡抚徐惠清公(讳宗干)思盼一良守镇之,素耳公名,悉知公发往闽省,即檄文署汀州”。——(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
清同治二年(1863年)末。公被昭知汀州。深知汀州情势严峻,御敌宜速不宜迟,旋即着手备任,公用自家大量货赀,在潮梅地区募勇二千,乘船过海赴任,与汀州总兵关公镇国(字辅臣)一同筹备抗敌;公“策以守城,不如守隘”之谋略;乃与关总兵镇国率队进扼江西瑞金,力战来敌,使其不能逞。初战告捷以建功,也初显其军事家之才能,被授“昭武大夫”。同治三年(1864年)初,太平军康王汪海洋、侍王李侍贤率残部进犯汀州,先后袭漳州、破武平、陷龙岩、克汀州、夺永定等府县。贼踪飘忽数百里间,所到之处,打砸抢烧,蹂躏各城邑百姓,民众惨遭其害,无不痛苦难当。闽南大震,闽粤告急。恪靖侯左文襄公(宗棠)督师入闽。危困时刻,公至危不惧,乘胜追击,逐一歼寇。“永定沦陷后,他饬令守备李仰山带勇驰赴永定,会同该县知县张行楷、千总黄则先等,合围攻剿,终获大胜”;——(《左宗棠全集》03册卷12) “九月,公督兵薄城,夜纵火,叛逆闻惊,开城门而遁逃”——(摘自吴登峰、张征《试论何如璋》)。薄城复后未几,公又率勇转战龙岩等地,逢到之处,所向披靡,克一城,守一郡,悍一邑;令寇终不敢深入汀境。——(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
公治军有方,自备银饷、自备粮草,未行军而先行粮,在转战闽赣粤之各府县中,不管是转军械,还是运给养,绕行僻道,不碰民宅不扰民,更不奴役平民百姓。公知备御严,身先士卒;所带之兵勇纪律严明,斗志高昂,以其饱满之师迎敌杀寇。将寇困于广东嘉应地区,最终在各路大军之会剿中,将汪海洋、李侍贤部全股歼灭于梅县之大山中。
大军凯旋后,公旋即对所有参战之兵勇予以记功表彰,抚慰壮烈殉国之兵士家属。进城后又着手郡城之重建和对城邑百姓的安抚,帮助百姓恢复生产和生活,使其不因贼乱而潦困。公之爱民如子之所为,深受汀州民众之拥戴,乃千百年来汀州府中最值得眷恋之府官,在公离任后的十多年里,汀州百姓仍念念不忘公之丰功伟绩。
公心怀慈爱,秉持友善与兵民。汀州战役得胜,俘获寇兵两千,公知其受洪逆所诱骗和协迫,更知其因穷不得以而为之。饬令兵士不得虐待,又晓之于理,使他们身存感激,当中部分加入其府营成为兵勇,部分返乡务农,公则给路费,剩有四百余人,既不当勇,又不愿回籍者,公乃自掏腰包,置办船只,又递安家费,送他们越洋谋生。这四百余寇者,匪益颇多,船至暹逻(今泰国)后上岸谋生,他们遵循公之教诲,团结互助,自食其力,共同置业,在暹逻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与公及家府建立起深厚之友谊,时常回国置办货品赴泰经营。此期间,得以公及家府之协助,他们之生意日见兴隆,成为在泰之侨民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支商户群体。此外,他们还以公之品德为楷模,弘扬慈善事业,关心弱势群体,扶贫济困,多次回国赈灾,受到各阶层民众之赞赏。
清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公因克城有功,闽浙总督左公宗棠(字季高)会同福建巡抚徐公宗干(字惠清)拟联摺上奏:为公请功,“先叙平贼功,并列章荐之,保举为补缺后以道员用”。——(《左宗棠全集》03册卷14)
公之办事能力果断,处事能力强捍,一生中多次处理若干重大的棘手事和案件。清咸丰八年,岁戊午(1858年),是年潮州灾荒严重,疫病流行,大地震、大飓风相继袭潮,树被拔,屋被毁,舟被覆;粮食失收,物价暴涨,潮州府邑到处哀声四起,民不聊生。于此时,“海阳县(今潮安县)枫洋乡人苏阿则聚众上万,成立‘拜上帝会’,树太平天国旗帜抗清。知府伊霖、潮镇寿山策兵围攻,逾三月而不能下”。——(摘自《汕头百年大事记》)令守伊霖遂数次亲赴家府,恭请公出山相助;公诺之并告诚且说服枫洋之邻乡民众不要参与起事,道明其利弊,敦促他们权衡形势以及应顾及家计与耕作,公之诚恳和努力得到各乡民众之积极响应,“九月初七日,枫洋乡‘拜上帝会’终因无援而被清兵攻破”。——(摘自《汕头百年大事记》)
清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公初署汀州知府,便着手整治混乱局面,先“对伙同匪贼谋逆的生员朱以庄(福建籍)、杨景德捕获并讯明,分别正法枭示;又督县责令涂坊绅士捆送著名匪犯涂三满、蔡成福、李青源、张鸡斗等十恶,并就地正法”,——(《左宗棠全集》03册卷11)彰示其疾恶如仇之气慨。给汀州人民创造安稳的生活环境。
清同治四年(1865年),公受替回(福建)省巡府,就立即覆查狱案,发现有冤狱之事就据理力争,改正了许多错案冤案;他的刚正不阿、严谨慎重之作风深受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公之器重。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十五日,左公宗棠在其“保举政声卓著之员”摺中写道:“前署汀州府知府朱以鉴敦朴有守,不肯随俗,波靡官声夙著……”。——(《左宗棠全集》04册卷18)同年末,军机大臣奉旨奏,着公与白冠玉等五受荐官员进京,交部(吏部)带领引见,入殿面圣,接受皇上犒赏及面叙。
漳州乃属滨海之域,历来匪患凶悍难治,巡抚府束手无策;漳州府与潮州府连界。本公例调延平府,(按清例,官员任职不得于其籍贯地或与其相连之区域 —— 编者)。时任福建巡抚徐公惠清(宗干)急奏朝廷:列举种种理由,请求将公“改守漳州府”。清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朝廷念公前之功勋卓著,特授缺,留公治漳”。—— (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
公刚到漳州,甫下车就立即施展开政务,他宽严结合,猛柔兼用,尤以严惩属吏吸食和贩卖鸦片、大麻。漳州乱象得到惩治,治安初步好转,百姓生活暂趋正常。然,公知漳州未及两年,某署观察者(道员),对公之举措大为不满,具“枉状陷之,穷治无所得,乃坐失察落职”。—— (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
清同治九年(1870年),“时黎公兆棠(字召民)兵备台湾,邀君渡海办盐务”。—— (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公欣然接受邀请,赴台湾出任盐使。甫一到任,公即修改章程,进而引导盐农生产。公还力除积弊,规范管理,使得朝廷税银大幅增加,年多入库税银上万两。由于公之规章得体,使所有盐商、盐农均得到益处,至公去世,他们仍都对公极其信赖。
越年,台湾恶霸林文明自持势力强大,横行一方,无恶不作,台湾民众痛恶欲绝,为根除黑恶势力,引杀林文明,为民除害,台湾兵备道道台黎公兆棠恳请公出手相助。公即“驰赴嘉(义)彰(化)一带,联络粤庄团练,俾壮声援”,——(台湾澎湖掌故《寿至公堂》)最终恶霸得以惩处。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援例开复,公改官江西,大府(巡抚府)咸知其才,事有疑难者,辄倚君以济。历办乐平、德兴、鄱阳等县械斗,暨都昌争坝、新喻殴官等巨案……”。——(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公仕官江西十年有二,先知南康府,继为九江令守,再摄广饶九南道事。所到之处,无不民安。在南康,积年累月之大案要案无数,公至,逐条娄析处理,每每一讯即结,盖能晓之以理,又能以情而宽恕,使得参与讼者无不折服。在九江,公之府治如同治汀州,其实施里、会、城之保甲制度,联防联治,收到极好之效果,使府邑治安得以好转。紧接着,公又采取严厉之惩处措施,追究那些无良劣绅、奸商、市侩,使社会安定,民众生产生活稳定。公还时常帮助那些善良贫民和弱者,使其能自食其力,减轻社会负担。公之种种举措均得到民众之拥护和爱戴。
清光绪十年(1884年),公守九江府届满,转督广饶九南道,然,公之处事屡屡受梗,政务无法拓展,政令难以实施,这让公愤怒不已。无奈之下,公即提篆卸书,以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为由,决定回乡告养。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公之生母陈太夫人得知公要卸任,回家养老之事,心急如焚,差人疾书阻止。碍于母命,公未即归。得知公尚留九江,巡抚府又委任公为厘务官,仍在涂家埠(九江府城)处理厘务。惜,刚过一月,公之旧疾复发,医治无效,“乃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离世,终年六十有二”。—— (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
公之逝世,让汀州民众痛惜不已。汀州民众思其功,念其劳;他们集体上书福建按察院、巡抚府,请求为公建祠祭祀,府院准其咨请,遂建祠安放公之灵柩祭祀。祀名“宦云”。公之灵柩停于祠内三年,汀人祭祀不断。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公之灵柩在子之涛、之浓、之湖及亲朋、属下之护送下,运抵潮州,并与夫人郑氏合葬于府城西北之凤山陆嘴埠。
公一生功勋卓著,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二十年如一日。“大吏荐之,天子擢之,且骎骎向上矣,不意中道龃龉,竟浮沉一官以老也”。 ——(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公官三品,升四级,赠一品,授通奉大夫;“曾祖讳在浩、祖殿硕、父讳莆瑞,俱以君贵,赠通奉大夫;妣刘氏(父之原配夫人),赠夫人;生母陈氏,封太夫人”。—— (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
公一生廉洁、简朴,富庋藏,性格开朗,从不与人结帮派;公待人处事温存,相敬如宾,无智愚少长之分,凡与公相处者,无论长幼老少,无论士绅平民,也无论富豪穷者,都一视同仁,深得其欢;公秉公处事,恪守原则,从不行贿收贿。在审案和办政务中,“至其有所执持,则毅然不以物惑”。 ——(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其所办之案子都能得到公正之判决,使得案子都成为铁案。
公对长辈颇为敬重,对母夫人更为孝顺,承其愿,顺其意,从不违之。每日“家居朝夕定省,虽有疾不辍也”, ——(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公兄弟七人居其中,友爱极笃,尊长敬幼;在府内,对族内其他宗亲也如此诚实。公服官二十余年,全靠奉禄所养,“辄以济家增祀产,及赒戚友之穷者,不屑屑私以自植”。 ——(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
公之夫人郑氏,海阳郑德彬通奉大夫之次女,卒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三子二女:长子之涛,副贡生,福建同知;次子之浓,例贡生,家府族长;季子之湖。有孙九人:乃榜、乃森、乃木熏、乃相(过继七房)、乃木疌、乃材、乃椒、乃樋、乃棻;女孙三人。
呜呼!朱君才与时当,一麾出守,揽辔高骧。有推而挽,或曳而慯。方驰遽蹶,中道回翔。讵人力之所为,仰天命之有常。吾闻为善者无不报,殆积久而余庆,斯石不朽。——(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朱君墓志铭》)。
撰文 宝珊公堂玄孙·朱耀光
2011年6月于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