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朱氏
据《后汉书》记载,汉大司马新息侯朱浮为“沛萧人也”。
“沛萧”实际上就是现在永城的地域。还有汉司隶校尉朱禹、北周睢州太守朱建、隋唐开封府官员朱昌宁,到唐朝武则天时出了一位大宰相朱敬则,以及以孝义闻名天下的朱仁轨(今永城茴村东南宰相林内有朱仁轨墓)。 朱熹后裔朱城迁宁陵张弓镇,朱城部分后裔迁杞县、民权。 宁陵一支朱氏系范仲淹同母兄弟后裔。宋朝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在应天书院学有所成的范仲淹(随山东养父朱文翰之姓,叫朱悦)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按照当时制度,做了官的要分给职田。范仲淹的职田在宁陵(今西河麻袋厂处),也就在宁陵安了家。母亲谢氏在家主持事务,具体事务由山东来的同母兄弟操办。这支朱氏繁衍至今,有近500人。当年县城南关外有朱家店。现城内南街朱有智家中仍有朱家井。
民权、梁园,东到虞城、夏邑,沿黄河故道南侧有一支朱姓,连同宁陵以及山东曹县、定陶、成武一带朱氏原为一族。元末明初,山西人朱海随朱元璋打天下,因功封礼部仪制司主事,举家落户归德城北20里朱老庄。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海的弟弟朱江、朱河来商丘归依兄长,散居朱台、朱寨等处。
“老三门”延续至今,600多年连绵不绝。民权龙塘镇寄岗村朱涵云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德国伯恩大学、国家地震局工作,多次荣获科技进步奖。民权人和乡后瓦家村朱广成,196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时称开封师范学院),先在地方任职,1986年调入河南省省志办公室,后任史志协会副秘书长、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1995年梁园区李庄乡朱楼重建“三祖堂”,族人朱慈元一人捐款5万元(朱慈元曾捐资修建毛主席像)。虞城县刘集乡朱新庄朱坤岭,1938年出生,曾在“第二炮兵”任副参谋长(少将军衔),现任百将苑诗书画院院长,中国将军诗书画院、中国长城将军书画院副院长,商丘诗词楹联协会顾问。
睢阳区勒马乡朱老庄《朱氏家谱》载:“吾朱氏,睢阳望族也。始祖忠武公,讳海,字天池,原籍晋之洪洞……洪武三年,公之胞弟讳江讳河来之宋,占籍立业,曲尽周详,今郡南20里而卜居,后称朱老庄。”这一支朱氏,当属“老三门”之列。 虞城最南端的黄冢乡大朱楼,2012年续修家谱时收录的朱氏族人接近1万人。这一支朱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来,后曾分迁到外地,北到虞城站集,东到夏邑会亭、郭店、中锋、济阳,南达界沟以及安徽亳州刘集等处,辖两省两县24个乡镇100多个自然村。族人朱寰桥(1871~1933年),幼年读书,辛亥革命后在家乡创办学堂,培育学生数百人。民国八年(1919年)被推选为商丘县第三区区长,廉政爱民。去世后,当地群众主动捐资为其立“德教碑”“德政碑”各一通(现存完好)。朱传贤(1902~194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组织“红枪会”,经彭雪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红枪会”1000余人参加了新四军。民国三十年(1941年)遭国民党杀害,彭雪枫为其主持追悼会。1991年版《虞城县志》有朱寰桥、朱传贤二人传记。
回族中的朱姓,为明朝皇帝赐给的国姓。明初,皇帝赐姓有国姓、民姓之别,国姓是皇帝的朱姓。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陕西、江浙一带。商丘市朱氏回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开封迁居考城县胡集(今属民权)。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朱斌然、朱美然兄弟至张庄清真寺当阿訇,也定居胡集。清末有朱树棠,为反清团体“仁议会”头目。宣统三年(1911年)曾组织千余人赴开封起事,响应辛亥革命,后因奸细告密,领导被捕杀,人员解散归里。
【转载,仅供参考。】(信息来源:朱长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