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明生长在山东,山东人朴实、诚挚、豪爽、大气、坚韧、执着的优良传统他都具有,并伴随他的一生。他做过机械技术工作,对点与线情有独钟,在省级企业做办公室主任十几年,给绘画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热爱绘画,对绘会也有了特殊的感情,每当他拿起笔,他生命里的整个世界都在那一张宣纸上了。
梅花,清香淡雅,耐寒且不与百花争春,有着“花之四君子之一”的称号。素为历代文人雅士、画家所喜爱,他们以诗咏梅、颂梅,以画赞梅、赏梅,以梅花冰肌铁骨的冷艳和傲雪倔强的品格守托情怀,在中国绘画中形成了独特的梅花绘画风格。历代画家中出现了画梅大家,如杨无咎、王冕、徐渭、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等,后把画梅推向了一个高度。当今画梅,有味道、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山东人朱伟明也是其一。
踏雪寻梅
朱伟明自幼对绘画有几分天赋,兴趣浓厚,如今是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的一位职业画家,当记者跟随他来到这里时,远远闻到一股墨香的味道。画院里,还有一个条幅,是不久之前的几天,有一位将军在此举行过书法研讨会。看来,这里聚集着不少部队高级干部、文人、书画家。他说,画院院长刘纯华给了他不少支持,也给了他更多功比其他画家享受到的待遇和自由。所以,在北京的日子里,他每天都会来这里画画,常于与书画名家学习与磋商,受益菲浅。
朱伟明画梅已有十几个年头了,但对于梅花的喜爱,则有几十年了。他说,他喜欢梅花,是喜欢它的精神,喜欢它的耐寒,喜欢他的独立,喜欢那种“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看到它,就联想到人。人若是有梅花的精神,那么也就具有了君子的品性。于此,与他谈论梅,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性格沉静,秉性柔和,淡泊明利,宁静致远。
比较有意思的是,朱伟明他不仅在公园赏梅,在家中也种有梅花,且种有品种各异的梅花,有绿梅、腊梅、榆叶梅等,通过种梅,了解梅花斗霜傲雪的生长习性,观察梅花枝干、花、蕾的生长规律,研究梅花是互生、对生出枝、发叶、生花,花是五瓣还是多瓣的结构区别,探讨梅干曲如龙、劲似铁,花香而不列,花艳而不妖的内涵。种花更愿赏花,更愿品梅、爱梅。雅谈,这种高雅趣味的生活,对于闲情逸致者则是一种享受和修练。
梅花即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伴着雪花的飞舞,更是多了些浪漫之意。雪花的到来,似乎是给梅花披了一层最浪漫最柔美的雪纱,那些白色、黄色、红色等不同色彩的映衬,似乎让人想起了最圣洁的婚纱。穿上婚纱的那一刻,是一个女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从诸多穿上婚纱待嫁女人的表情上则不言而喻了。故而,我想,梅花披上了一层雪纱,是否有些羞意和兴奋,以至于它开的更灿烂一些了?或许,它将迎着春日的到来,把些许温暖送给世人。
赏梅,多是在寒冷的季节里去公园或梅花种植处,尤其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站在梅花深处,淡静若然,看梅花含笑迎客,心里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对于家中所种梅花生长的时刻,也是朱伟明最关切它的时刻。在梅花开放时节,他愿意伴随着它度过每一个最有意义的日子。站在梅花跟前,似乎在跟它对话,对它谈心,邀明月对影三人,歌吹为风,雪花柔情,唯美的画面,就是一幅赋予情感的画,踏雪寻梅在他这里,虽偶然有之,但不出家门便可天天伴梅雅谈,这种高雅趣味的生活,对于闲情逸致者则是一种精神享受。
写出来的梅
朱伟明画梅常临摹大家、名家之笔墨精华,汲取绘画的经验技法,读画之理,品画之意,学画势而略形体,用自己的画法临摹。临摹是朱伟明生命品格的学习,更是风格精神的修练,但他在传统的的绘画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一种独特手法。画画是情感的释放,从绘画作品中便知人品,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而不能成功,因此,学画必先做人。。
近几年,朱伟明的绘画作品有了较大提高。在社会和业界有了一定影响力。当他跟着著名画家李家荫老师学习绘画的第二年,就去各地参展,有些作品还获了奖,对于他而言,那是一种无言的激励。他说,绘画给了精神享受,提高了人生价值,他愿意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带着感悟和心语,把想说的话,通过笔墨语言,把它画出来,抒写出来,无论是喜悦的,还是孤寂的感情,都能通过梅花的各种神态来表达。
朱伟明购置大量书籍,学习绘画理论,增长有关梅的文化知识。除此,他很乐意去写生,去各地写生,去有梅花的地方写生,当然,北京的植物园、卧佛寺等地,也是他常去写生的地方。在公园、植物园里,他随时用笔、本子、或像机记录素材,有时在路边对着各种树看半天取材勾稿,且说那时他很有创作的激情。当游客不经意会碰到一位痴爱梅花的先生,估计那便是他了。下雪天更是赏梅的好时机,他站在雪地里总是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动也不动,即使下雪时整个人也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了,但还是毅然不动,那是他最懂得欣赏梅花的时刻,或许路人不可理解,但梅花能读懂他的心思,他他知足了。所以,他的梅花,能画出魂,也不足为奇。
他画了十几年的小写意,在绘画功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把小写意与大写意融合绘画,这样看起来,更显得有层次、疏朗大方,增加了空白和想象力,味道也出来了。在任城书协主席尹启云引荐下,他认识了中国书画协会副主席、北京名家书画院院长、中国著名大写意画家刘工醉先生,刘先生对朱伟明的绘画作品赞不绝口,并在作品中题跋“国内画梅者无数,多将此物画俗,今有高于伟明先生造此别是一番景象,甚喜。”刘先生还对他提议说,只要把梅花减少到不能再减时,形成自己的简略之风,就成功了。这一席话,对他的作品有了转变和进步,也是他在绘画过程中的一大习跃。现在铺上纸起意,合起笔来就画,所画梅花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可见他绘画枝法已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水平。
朱伟明讲,他今年季秋来北京,是和任城书协尹启云主席被邀到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中国贸易融资大会”,并现场作画,其作品已被收藏。此幅作品以照片上来看,如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简略精练,苍劲有力,浓、淡、干、湿、焦、水墨笔法运用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梅花显得饱满鲜艳,生机勃勃,真叫精妙绝伦。记者与他谈到水墨运用时,他说,一滴水,散发着本真的品质,无忧无虑,运物天成;一滴墨或颜料,有深有浅,间变无数,神情成般。如果水与墨也相互交融,会产生千变万化、风情万种,趣味无穷,能大胆用水墨恰到好处,那就太难了。于是,需要多看、多学、多练、下功夫,这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另外,他的梅花和萄萄两幅作品在马来西亚参加第三届世界诗意书画摄影展展出并被收藏,还有两幅梅花作品在中国十艺节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和铜奖,多幅作品已签约做成邮票、邮币卡。
梅花是自然之物,就要讲到平衡。一幅作品要左右平衡,上下贯通,疏密有致,虚实空灵,就会产生自然之美,再加上一两处托眼的地方,吸引眼球,于书画中叫“造势”。朱伟明认为,他的画都是写出来的,写出来的更有力度,画出来的就少了份量。比如,侧峰、中峰、逆行、顺行,就如写字一样,好几种色彩,一笔下来,这样看起来,更有立体感。有些墨显得厚重一些,有些显得淡薄一些,空白地有些是飞白,有些是纯墨色,他画梅花的根部,也会画得厚重一些。某些老树杆上有些‘点’,意思是年代久了,生长出了苔鲜,在绘画上这叫“点苔”,点多点少都不好,适可才好。再者,就是笔笔到位,老杆要画得苍劲有力。
朱伟明的画,雅俗共赏,对于艺术审美,他有自己的看法。一幅画,不能画太满,雅则好,太满给人感觉很压抑。比如梅花中的红色,代表红红火火,但全是红色,也会让人心情烦乱不堪。分析一幅画哪里是抢眼之处,哪里吸引眼球处,这就要用墨适当到位。
《中国艺术研究》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协副主席、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院长刘纯华给予评价说:“画梅当属于希宁,写意更赏朱伟明”。济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高级美术教师李家荫说:“朱伟明追求梅花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像与不像之美,笔墨韵律和思想意境美的作品。”也有人这么说,朱伟明在山东来说,画梅是首屈一指。对于旁人的评论,朱伟明微微一笑,不作更多解释,他说,他只是一个画梅的老者,退休了,不想闲着,只想画画。
爱梅的情结
朱伟明梅花之作,从绘画中所透露出的思想,通过笔墨的勾勒和色彩的渲染等笔墨语言表达出来,寄托了丝丝娓娓道来的心语,这赋予了他更多爱梅的情结。
他退休后能静下心来好好创作,也归功于他的家属支持、儿女的帮助。创作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产生的,创作的日子是孤单的,但长时间沉浸在创作中,有些人对此无法理解,而绘画中的喜悦之情,也给全家的快乐的共同享受。
一个艺术家,他的感受、经历和情绪在他的绘画创作上,可以说是艺术创造的灵魂,而当他对生活永远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成了艺术创作激情的源泉。于是,他的绘画作品,无不寄予了他阳光的思想,浪漫的柔情,对幸福生活的表达,以及渴盼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伟明·艺术简介
朱伟明,1948年生,山东济宁市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山东兰竹画院画家、济宁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任城书法家协会会员等。
共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区的美展,并多次获奖,其报道文章于国家级报刊、杂志刊登转载,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展播。作品已被省、市、区收藏;以及美国、德国友人收藏。(香玉)
- THE END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碎沙3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