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历史

图文热点

江西贵溪罗河镇屈碧村朱氏

江西贵溪罗河镇屈碧村屈碧(原叫曲溪)朱家为贵溪朱氏最大村落,约有3400人。屈碧村委会建在原象山书院分院的翠陂书舍遗址旁,翠陂书舍原建在望古河畔。 贵溪市罗河镇屈碧村委会所在地,明清时期,是贵溪象山书院下属一书舍——翠陂书舍。从明代洪武元年至清代光绪元年(1368—1862),这四百多年历史,是贵溪南乡颇有名气的文化中心;翠陂书舍历史上曾出过19位进士,其中朱星耀进士有详载的生平经历,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考中进士,为3甲141名,曾任上海知县。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附近朱氏等村落重修的“龙吟寺”,寺后原有宏伟的三厅串堂的朱氏祠堂,其后厅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被侵华日军烧毁,后修葺于文革拆途,现建有村计生站;东侧踞临起于彭湾应天山,到达月湖新区流入信江的“望古河”,河水汤汤流过,据了解隔河东岸约百米处原建有巍峨的七层“灵霄塔”,也于文革期间拆毁。 离村委会约有三百余米的望古河上的“天德桥”(因此桥由天德个人捐资修建而得名),看到桥头立有高耸石牌;正面书写“祝家坂朱家”。 据考“祝家坂”原为“祖家畈”为当地朱氏祖先发脉之耕地;背面写有“出入平安,幸福和谐”,正对着于下游三丈之远的古“长安桥”。 长安桥初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己有七百余年,为三拱四墩青石大桥,长有六十余米,宽约五米,是古安仁县经鹰潭往福建光泽必经之通衢。

衡阳(北)湾塘朱氏名宗堂族   

衡阳(北)湾塘朱氏名宗堂族    一,始祖朱均玉,先世婺源人,宋元兵变以武职总戌卸官职籍于桂郡蓝田,生三子:昇左、昇右、昇甫;昇右生二子:文叔、清叔;清叔生三子:受可、通可、仁可;仁可迁居永兴长湖桥生一子:朱义万(1362年生),年青往外投军,更名朱鼎文字元吉,明初授千户职,加升将军,先择衡南铁官铺骑冲岭落籍,继迁衡北湾塘定居,递六世开派十大房,分布在衡北湾塘、云步町、莲花塘、高崧、长乐(部分后迁郴州芙蓉乡)、松山、七里站、金甲岭、湘潭的中路铺、谭家山、板塘铺,常德、陵醴县电业局等,还有远涉蜀、黔、滇、粤、京、沪、及国内外等地,该支分布在衡阳县约有8000人。      二,派语: 鼎定成仁厚,祖宗守徳永,远世代兴隆。 (见注:)        (明万 24年立15字)      时盛日光明,鸿章华国庭,英才启泰运,绩学振先声。     (乾隆 3 年创20字)      礼义传家本,忠良锡祚荣。                                                     (嘉庆 5 年续10字)      丰盈登大有,黼钹佐升平。                                                     (咸丰 9 年续10字)      前烈继述善,阜基程式增。                                                     (光绪 26年续10字)              【注:原谱印刷成四字句16个字辈第一句“玉鼎定成”有误应更正为:“均昇叔可,义(万)鼎(文) 定成,                  仁厚祖宗,守德永远,世代兴隆”19个字辈。乾隆3年修谱,将桂阳上蓝田字辈,世改盛、文改鸿。】                                                     (朱建平供稿   朱鸿安整理)

2019-12-10

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镇清水村《朱氏族谱序》

《朱氏族谱序》 据朱氏族谱略云,吾祖世居沛郡,子姓蕃衍中徙于山东之长清县,至明初宿地荒芜大昭开垦,于是信祖偕弟三人曰伟曰例曰传、堂弟二人曰仁曰任自山东南迁,居久之,各择便地而居。信祖与任祖始定宅于州之北境土型村。信祖生渊,任祖生奇,祖以下昭穆,皆可稽焉。谨按唐书朱氏出自曹姓颛顼之后,有六,产六子,第五子曰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挟于邾,附庸于鲁。其地鲁国邹县是也。自安至仪父十二世,始见春秋齐恒行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恒公。以下春秋后八世而为楚所灭,故子孙去邑为邾氏,居沛国相县。前汉大司马长史诩生浮,字公叔。新息侯生下邳太守永,永九世孙吏部尚书尚,尚生质,司徒。质(生)二子禹、卓。禹司隶校尉,坐党固事,子孙避难丹阳,丹阳朱氏之祖也;卓生扶风太守翻,翻生上洛太守越,越八世孙丞相,行参军洵,子济,济生冲,冲生威,则散骑常行侍给事中,生腾,陈郡太守,三子宪、斌、绰。绰,西阳太守。二子玲、石。丰阳侯超,石,中书侍郎,犹曰沛人,亦曰相人。此书与旧谱小异,壹似相为故土者。然沛郡治相又时属于山东西路。其自相而沛,自沛而山东,复自山东而归于相,五季以来,州有侨置,家多荡,析乃理势之常,无足疑辩者也。又按,礼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宗其继别子,百世不迁,宗其综高祖者,五世则迁。据谱略,信仁二祖既不详其所自出,应分为两支,两大宗。信仁二祖所谓别子为祖者也。渊者二祖所谓继别为宗,自此相正嫡,相沿百世不迁者也。其余小宗有四五世亲尽焉。止所谓祢者,为小宗。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礼传图说,具在至文昭宗鲁云云。非士大夫所得板引也。见于他宗详于小宗者,予独不谓然。未有大宗混而小宗明者也,即未有大宗灼然而小宗犹然者也。又按,国有史,家有乘,大小虽悬殊,体例从同。信以志信,疑以志疑。自信仁二祖以上不敢记录。伟例诸祖,姑记其去徙,梗慨疑也。渊奇二祖稍详,娶某氏,生几子,卒年葬所阶,德业有赞信也,而礼传。又云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鼎有铭,谱有赞,不遗不诬,其义一也。旧谱存其略涟漪,公于族于族孙怀盘方员,重修而详核之,固纲举目张也。

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