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金竹罗汉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1/11|浏览量:2033
金竹罗汉
金竹村的罗汉队表演(俗称迎罗汉),仅是其丰富多彩民俗活动中的一项内容。金竹村村名的来源也富有诗意,由括苍山玉环岭和道士髻发源的清澈溪流穿村而过,流经一块状似古琴的山岩旁时,竟发出丁丁咚咚的琴声。特别是夜深人静时,其声音清脆而悠长,因此先人们最初就把流过此村庄的碧水称之为琴溪,将村庄也名之为琴溪村。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蒋公居住在金塘山竹林边,当智威长老出生时,紫云盖日,祥光四射,宅旁竹园中的数茎竹子,忽然间变成竹节上下弧形斜生的弥勒肚竹(也叫观音竹)。村人称奇,蒋公因此将这数茎竹子取名为“瑞竹”。由于出了如此祥瑞的竹子,村人将此竹褒之为“金竹”。其后,则以“金竹”的村名取代了“琴溪”。按时间计算,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开始,金竹村有人居住的历史, 起码有1400多年。
大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开始,朱氏始祖朱奚仲从缙云县新建镇的河阳村迁居金竹。初居朱陇口,即蒋公居住地附近。当时金竹还有蒋、孙、李、彭、杨诸姓。自朱氏迁居金竹后,各姓氏人口日益减少,而朱氏传承了39代,繁衍人口五六千人。现在朱姓人口在金竹村占百分之九十六以上。
金竹村罗汉队的表演俗称“迎罗汉”,是这个村传统节目中的重头戏。作为一种民间体艺项目,金竹罗汉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形式是千奇百怪。
1、“迎罗汉”的历史渊源和流传范围
“迎罗汉”是缙云县东乡壶镇、金竹一带迎神赛会时的一个传统表演节目,其产生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据《宋史》高宗记:“建炎四年(1130)秋七月已未,诏江、浙、福建州县,谕豪右募民兵,据险立栅,防遏外 寇。”江浙闽一带,地处东南沿海,常有倭宼与海匪,村民们喜好习武,就是为了保卫家园。当时的缙云民间,流传仙都派武术,村人习武风盛。“强宗豪右”多建有民团,经 朝庭允许提倡,后来越加兴旺。之后,这种民间体艺又是怎么进一步演变呢?北宋宣和年间,方腊在睦州起义,起义队伍涉及缙云各地。当时的义军打的是摩尼教的旗帜。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三世纪创立的一种宗教。他死后,其教义传至北非、南欧,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此教也叫明教、尼教、明尊教、日月神教。此教宣传善恶二元论,以光明与黑暗为善与恶的本原。此教虽然曾被严禁,但一直秘密流传,并曾被一些农民起义用作组织形式。元至正乙未(1335),箬川(今大洋)杜仲光等人即以摩尼教为号召反元,并掺入罗汉班。总之,无论是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在江浙,在缙云壶镇一带,打的旗号都是摩尼教。而“迎罗汉”,当时是作为摩尼教义民起事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
后来元末的农民起义被残酷镇压了,作为农民起事的一种形式,这种民间体艺就以民俗舞蹈的外表暗暗流传下来。金竹村及壶镇四周的罗汉队,为什么每年的十月初十日,都要把罗汉队迎到溪圩村边的赤岩山三将军殿呢?
据从东阳县发掘出的古籍资料:《迈里古思平寇碑》记载,当时摩尼教义民起义,在缙云特别是壶镇的力量,十分强大。所以后来被元军镇压得也特别惨烈。摩尼教义民被杀数千人,当时的壶镇与周围金竹一带,血流成河。有三位千户(即起义军将军)在壶镇溪圩村附近战死。由此史实,可以推断,位于溪圩村附近的赤岩山三将军殿的三位将军,应该说是幸存的起义民众为纪念战死的三位将军而塑造的形象。只是为了遮掩当时朝廷眼目,伪托为远古的人神唐、葛、周。同样道理,南乡的张山寨(一座神殿)内,塑的是陈十四娘娘。陈十四也是一位摩尼教起义军义民敬仰的首领。人们为了纪念他,也为他塑了像。陈十四是一位男将领,所以变为娘娘,也是用了障眼法。南乡的民众,每年的七月十五与十月十五,都要迎罗汉到张山寨 ,也是一种纪念式的活动。事实上,每一种民间体艺或者说民俗舞蹈的产生,如果追根问底,都有一段历史。而“迎罗汉”这种民俗表演的历史演变,更是由一段辉煌历史向民俗、向民间舞蹈、民间体艺的转变。
由此看来,凡是摩尼教起义波及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此类民间体艺的流传。不过这民间体艺流传长久以后,往往又与当地的俗神联系起来,如永康县人迎罗汉,要迎到方岩山的胡公殿。磐安县人迎罗汉,也是为纪念胡公。因为胡公为民办了实事,更为他们景仰。而壶镇金竹及四周各村落,因为三位将军是在壶镇的溪圩村被杀的。这铁血的事实,引领他们的“迎罗汉”案队,都是直奔赤岩山的三将军殿。同样道理,缙云县南乡各村落,他们的“迎罗汉”案队,也是直奔起义时的老山寨 ,即现在的神殿张山寨 。壶镇金竹村与四周各个村庄,大都有罗汉队,只是因各村的武术技艺有高低,各村的财力名气有大小,才有所不同。而金竹村的迎罗汉队伍,则是壶镇地面上较为辉煌较有名气的一支。
2、“迎罗汉”的丰富内容和表演形式
农历五月十三,据说是关公生日。关公即关云长。金竹村为什么把关公奉为村神?据村民介绍,早在四百多年前,即明代万历年间,金竹村中闹瘟疫,村民祈求关公保佑,每求辄应,于是就在村旁为关公建了庙宇,并奉之为大帝。为了不忘关公的恩典,村民们每年以迎罗汉等民俗活动为关公诞辰表示庆贺。民间技艺“迎罗汉”(俗称“迎案”)是一种全民性的极为隆重的民俗活动。金竹村的迎罗汉一般有两次,一次是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公诞辰吉日,一次是农历重阳节后的九月初十,即在赤岩山三将军殿“会案”。起案前,首事者必先宠络好一班人手,并选择好日子,大家一起吃串鼻酒后,再动手操练。(所谓“串鼻酒”,就是一旦参加,则不准中途退场。谁要是退场,则这桌水酒的花费要谁出)。操练时间一般为迎案前的十天或半个月。吉日一到,头一天先在村中庙宇内举行起案祭旗(或叫祭车)仪式。仪式内容为求神、宰鹅、在钢叉棍棒上揩鹅血等。 如果是五月十三庙会,罗汉班案队先到本村的关帝庙参拜,然后在村庄内各处开阔场地表演、迎游。如果是去赤岩山三将军殿,则在九月初四日起,先在壶镇地面各村巡回表演。初九日休息一天,初十日大清早聚集到三将军殿会案。
罗汉班子的组成分为两个部分。即前队与后队。前队有神幡、香亭、铜钱索(俗称流星)、大号先锋、锣鼓。后队有罗汉旗(也叫阵头旗、蜈蚣旗)、四门刀(关公刀)、响铃叉(钢叉)、四门叉、棍、矛、盾、锏、双刀、雷公拐、罗汉顶等。各部分分别以队列形式相接前行。罗汉班因村子大小人数多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大村子,人手多,经济实力强,或教练本领高,则这村的罗汉班子也大。如香亭,小则一、二台,多则五、六台。 大号先锋,小则一对,多则四对六对甚至八对。前队是抬神像,抬香案,造声势,开道路。后队则主要是各式各样的古代兵器。每当临近迎罗汉,村民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一种自已喜好的兵器。一般来说,少年选择轻巧的四门叉或雷公拐,青年则往往使用响铃叉,响铃叉必须有一定的技艺才能使。要抛向空中,有一定危险性。四门刀也叫关公刀,一般由较长的一辈运用。这关公刀,看似简单,劈起来却要一把老劲与路数。罗汉班,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手举旗幡,各执武器,浩浩荡荡,一路前进,宛然是一支古代武装化妆列队游行的化身。
罗汉班的迎游表演也很有特色:迎到一个村庄的开阔地,先是由铜钱索清场(俗称摇流星)。即由一个人挥舞流星,长长的绳索拴一枚流星,或左或右或前或后,舞成各种花样,逼使围观群众退让出较开阔的空地。(在南乡一带,则以单刀作砍劈势,一左一右,两人跨马步前进。)随后,以书写有“恭请武圣关公神案一道”或“恭请赤岩山三将军神案一道”的旗幡为前导,幡后为内供神主的二人抬香亭。香亭一般有三台,除了神主,还有本村的本保大王,与文昌帝君。香亭后边是大号先锋,少的两支,多时有四支或六支,以红绸绕扎,吹奏进场曲时,先锋由低到高,慢慢往上抬起,吹到高潮时,先锋的剌叭口朝天,其气势十分轩昂。吹奏时并配以锣鼓吹打。先锋后边是长旗、蜈蚣旗,而各式兵器则紧跟在后边。绕场一周后,才开始正式表演。此时,前队固定一边压阵,喧天锣鼓敲响,以配合后队的表演。后队开始摆阵走队。阵势的大小要根据时间与场地而定,如时间充裕场地开阔,则排的阵就大,阵式也多。反之则少。阵法有八卦阵、连环阵、梅花阵、龙门阵、结字阵、万字阵、罗成阵等。这摆阵,其实就是模仿古代用兵列阵的方法布阵,人走旗动,锣鼓喧天,呼声四起。那形式,那气势,简直是古代战争的缩影。 接着就是开四门(舞刀花)。中间组成方队四个,或四个大人在一边舞关公刀,四个或八个小孩在另一边舞四门叉。周围数十人则滚响铃叉(钢叉)。滚响铃车也有许多套路。有仰面从这个手尖到那个手尖左右滚动的,有仰身由手尖到足尖从上到下滚动的,还有在背后由这个手尖滚到那个手尖的,更有许多则把飞速转动的钢叉抛向高空,让清脆的金属声震响一片。舞刀花套路一结束,才依次进行各种武术表演。表演有单人打棍(舞棍),有拆棍(双人对练)。矛与盾的操练,则由多名男孩子按方队成对进行比拼。小男孩,心灵手巧腿轻,滚、打、翻、扑,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武术表演还有舞双刀、舞双锏、打雷公拐、单人舞凳。拳路有单人打罗汉拳,双人拆拳。单人拳名称有大红拳、小红拳、吊马、塌阁、凤凰梳头、七步、小八仙、大八仙、小刀马。有一种套路叫单荡手,是由十八位年轻后生排成方队一起打的集体拳。还有倒立行走、转碗、连环拆、扑猪刀等。所谓连环拆,就是刀、棍、凳三种武器的大比拼。比拼时,刀声铿锵,棍凳响亮。一时间,刀光人影棍凳混为一团。扑猪刀(也称翻猪刀),是最精彩最惊险的一种表演。一张方桌,一人手拿一把锋利的猪刀竖在桌边。表演者肚扎腰围,裸露着上身,从不远处轻快跑过来,一到桌前腾地跳起,跃过闪亮的刀尖,双手一撑,早已翻上桌子倒立。 在欢声雷动中,接着又要从刀尖上边翻回来。一次又一次翻,每翻一次刀,刀柄下垫上一只鞋。最多时,有垫上八只鞋的。那油亮的猪刀可是白闪闪的真刀,看的人谁不为表演者捏一把汗!最后的压轴戏是叠罗汉:精壮力大的大人分层叠在下,小孩子打扮成戏剧人物(俗称罗汉芯)高高在上。叠罗汉可又叠成各种形状,如叠牌坊、叠荷花、叠花篮、叠井、叠大桥等等。叠好后还要按顺时针旋转数圈。叠牌坊视人多少而定高低。一般叠四层,下边的必须是十分精壮的汉子。第二层的人骑在底层人肩上。 一层比一层人少。最上一层是小孩,用罗汉托(象干字的木架子)托上,中间的小孩足踩大人肩膀,手拉着前边两位的手。旁边的两位,一手拉一足立,空出的手足则凌空扬起。艺高的罗汉队,往往在最后表演搭大桥。其搭法是数人以一定距离站立,在站立者上各骑一人。上边的人弯腰后仰,以手搭住后边站立的,一一相接。这样,仰面者的肚子就搭成一支人桥,让扮罗汉芯的小孩从上边走过。表演至此,往往欢声雷动,形成高潮,方告圆满结束。
迎罗汉活动一旦结束,回到村里,大家还要吃一席散场酒。把迎罗汉时从各个明堂各个村庄收来的粉干等炒起来吃了,并分发余钱,再刀枪入库。
3、“迎罗汉”的传承状况和相应演变
关于民间体艺“迎罗汉”的现状,笔者曾数次赴金竹村、东山村及西山沿等村调查。调查对象金竹村为朱然坤(男,1935年出生,初中文化,农民,现年80岁,身体状况欠好。钢叉队省级“非遗”传承人。)、朱启华(男,1936年出生,初中文化,省地质局退体,79岁,身体状况良好。钢叉队市级“非遗”传承人。)东山村为施明远(男,1943年6月出生,中专文化,退休教师,现年70岁,身体状况好。)他们说,罗汉队武艺的承传方式,主要为师传徒、父传子、亲传友等。如金竹村的朱然坤与朱启华,都是师从壶镇西山沿村人柳如烟,他们一起从师,拆拳时是一个拼对。因为没交从师费用,他们从师父处学得了要领后,都是回家练习。当时家里贫穷,做不起钢叉,只好用扫帚把与留了根须的玉米棒作工具进行练习。东山村,最早请的师傅为磐安人,姓金。从师者则施明远的父亲施绍周与兄弟施绍贤等。徒弟给师傅的酬金为谷或白洋。
金竹村罗汉队数十年来,也经历了数次兴衰变化:解放前,罗汉队一般每年迎案一次,解放初曾被视为迷信活动而停止。特别是“文革”期间,迎罗汉被称为“四旧”,一切迎罗汉器具破坏殆尽。改革开放以来才渐渐恢复表演。2004年缙云县首届仙都文化节时,金竹村罗汉队作为重点队赴仙都进行表演。当时参加的有一百八十多人,表演的内容也十分丰富,特别是开始的集体拳路“单荡手”(18位青年列成方阵集体打拳)与结束前的叠罗汉,轰动了全场。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极力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竹村的罗汉队得以较好的恢复与发展,并发展得比较健全。
金竹村罗汉队的组织与表演,随着时间与形势的变化,也出现了相应的演变。除了罗汉队一般的节目外,金竹村根据现实表演需要,对罗汉队表演的内容作了相应调整,即重点突出了钢叉队。挑选了二十多位精壮选手组成一个方队。 青年人,个个生龙活虎血气方刚,数斤重的钢叉,握在手上铿锵响。只有他们,最有力量把钢叉抛向高空。只有他们,撼起阵来虎虎有生气。所以金竹的钢叉队成了金竹罗汉队的代表。而钢叉队的表演,由于人数较多,服饰整齐,表演时又花样迭出:如罗汉阵就有闯关、撼阵等。所以更受人们喜爱。滚钢叉的手法则有双手抱、双手花、飞车 、遄腰 、滚背等等。至于以前曾有的在身体上下、左右滚动的滚车,更不在话下。从2000年开始,金竹的钢叉队多次参加了县、市、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文化艺术节的表演,获得了无数次金奖和银奖。2008年11月,金竹村所属的雁岭乡,因钢叉队的精彩表演,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罗汉队中原来的罗汉旗,现在改为数米高的五彩旗幡。在钢叉队进行表演时,旗幡先是作为前导,为钢叉队的表演制造声势。之后,这五彩旗幡又可列队压阵,蔚为壮观。如需要,还可进行各种队列表演。 长空上白云朵朵,场地上彩旗飘飘。2011年,钢叉队的旗幡参加了浙江省第三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的表演,荣获展演金奖。
4、对“迎罗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
缙云县金竹村的“迎罗汉”,既是一种体艺表演,也是一种极其盛行的民俗活动。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其内涵极其深厚,远非笔者这一篇文章所能概述。特别是对其蕴含的内容、表演形式以及演奏的音乐与运用的器具,作系统详尽的调查,很有必要。也可以说,对“迎罗汉”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已经迫在眉睫。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迎罗汉的内容与队伍也会随之不断变化。随着传承人的不同,有的内容可能暂时失传或消失。这就须要靠我们去及时抢救。而由于人的喜好不同,或生活压力的关系,有的青少年不愿学习罗汉的技艺,也是一个问题。这就靠我们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引导。金竹村在培养“迎罗汉”这“非遗”接班人的工作中,可以说做得十分出色。“迎罗汉”当中的各种技艺,不可能“半路出家”,必须从少年时代学起。一是各种门路的练法须要有好记忆,二是罗汉的腾、跃、扑、打各种动作须要有好筋骨。金竹村人为了让金竹罗汉后继有人,从2014年开始,在当地的小学里,成立了少年钢叉队培训班,让“非遗”走进校园。利用学校的体育课,利用星期六下午,派遣了钢叉队的教练,对少年钢叉队的学员进行专门的指导与训练。
目前,参与学习与训练的少年学生,有男有女,人数达六十。这六十人中,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已学会钢叉的各种表演技艺。其中的三十人,还参加了2014年金竹“五月十三关公庙会”的民俗表演。同年11月,又参加了三溪乡首届油茶文化节的民俗表演演出,获得了政府部门高度赞许与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迎罗汉”的各种技艺表演中,打盾牌是一项非常醒目的活动。圆圆的盾牌,淡黄的色调中,绘的是一个大大的双眼如铜铃的老虎头。操练的朴刀,也是红绸裹柄亮闪闪的十分威武。而其表演,更是有跳有跃,有扑有滚,花样百出。金竹村准备将这一内容的活动,恢复并扩而大之。因为传承人朱启华虽然年近八旬,身体仍十分健壮。他有信心带好最后一个班,让迎罗汉表演中的盾牌表演,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我们期待着。
总之,要想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想提高我们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不光要在思想上有认识,不光要进行相应的组织,不光要在工作能上投入,更要想方设法,辅助以相应的资金。即有相应文化资金的投入,才能使罗汉这一“非遗”项目,得以扶植,并发扬光大。
【作者三溪朱文风,河阳朱长胜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