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腾冲藏着一个六百多年的大明朝徽派古镇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1/15|浏览量:1911

						

                                                                                       安徽朱氏 

1.jpg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距省会昆明606公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

2.jpg

和顺镇位于腾冲城西南4公里处,取 “士和民顺”之意,全镇6000多人口,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

腾冲市和顺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镇,始建于明朝屯堡时期,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汉族古镇,这里有悠久的徽派建筑和友善淳朴的人们。

3.jpg

和顺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中原人后代。

大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蓝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俱下。”(《明史·太祖本纪》)

事平,驻军腾越,均以军功得封。如刘继宗授总旗官;尹图功授指挥,赠武略将军;寸庆领卫指挥职兼随军参赞;李波、贾受春亦授指挥。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于是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作为沐氏部下之和顺五姓祖人,亦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后居“阳温敦村”(和顺古称)。

接踵而到的是,来自湖南的张姓,来自南京的赵姓、钏姓,来自河南的许姓。张、赵、钏、杨到腾冲时间约在明洪武末年,许姓则是正统年随王骥征麓川而来。

4.jpg

这些来自中原地区的军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虽为生活所迫,背景离乡,位于高原极边,但和顺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无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文化精髓,同时,它又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游子们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本地文化交流整合,创造出了有着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

5.jpg

和顺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经多少沧桑巨变的传统民居。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

6.jpg

走进和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7.jpg

青石小巷,粉墙黛瓦,鲜花盛开,世外桃源。


李根源先生还写过一首《和顺乡居吟》:“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作为腾冲人,李根源先生的这首诗概括了和顺的历史脉络,由于耕地稀少,逐渐形成了男人外出经商的传统,自古就流传着和顺是不留男人的地方,所以“和顺男儿走夷方”流传至今......

8.jpg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谚语和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样耳熟能详。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看到和顺想起徽州,有何等相似之处。

和顺男儿世世代代外出闯荡,培育出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大批雄商巨贾,形成了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存方式,同时,闯荡四方的男人们也用在外打拼积累的财富,为家乡留下了一座座精美的宗祠牌坊、图书馆、洗衣亭……

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以及《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媒体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名不虚传......

古镇历史

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等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2400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一路上高山峡谷林立,大江大河纵横、道路崎岖、举步维艰。因此,马帮成为边贸货运的唯一方式。

腾冲作为茶马古道的一个枢纽、重要驿站,在历史上就写下了辉煌的一笔,由此也诞生了面向南亚的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古镇”......


9.jpg

在民国时期,仅腾冲县就有14路马帮。和顺的永茂和商号在缅甸八莫有可以每天接待3000匹马的马店。清代末年民国初期,每天有1万多匹马匹,30多个国家的货物在这条古道上运输......

1944年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收复腾冲时,从当地一次性就调集了骡马和驮牛二千多匹(头)。运输军粮20万公斤和大量弹药武器。马帮为收复滇西立下了汗马功劳......


10.jpg

马帮经历了千百年的磨炼,形成了它独特的组织形式、行规行话、形成了冒险、勤劳、守信、团结的马帮精神,形成了独特的马帮文化。在这段历史中,和顺古镇书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

古镇建筑


11.jpg

和顺的建筑格局有“四和三顺”之传统,体现了和顺人的“和”与“顺”,由此可看出和顺人的文化、情操与远见卓识。“四和三顺”包括融合、随和、和谐、和睦,以及顺势而建、顺巷而建、顺其自然。建筑就地取材,用火山石筑墙、楠木造屋,不刻意雕塑、不彩绘装饰、保持本色不上油漆。整个建筑显得古朴厚重、随意随和......


12.jpg

目前和顺古镇的祖宅有的已成为民居建筑博物馆,如李氏家族的“弯楼子”等。古镇最经典的建筑莫过于祠堂,八家祠堂均以中式建筑为主基调,其中的寸氏祠堂为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从内到外建有正殿、厢搂、花园、客堂、大厅,门分两道,大门外上下两层月台,月台两边石标杆上各有两个石斗,为清光绪年间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祠堂的大门为南亚风格,大门上下右的石雕美轮美奂......

13.jpg

刘氏宗祠则为典型的中式建筑,双层的起脊、四角飞檐颇为大气。内有乾隆年间的石碑,上刻:“永免钱粮,保我子孙。”有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其“家堂”也是国内最大的“家堂”,令人肃然起敬......

14.jpg

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潢精致,具有天然的地方民族气息。加之和顺古镇所在地区盛产木材,特别是以楠木、秃杉等名贵木材为主,因此也使徽派建筑文化的木雕和绘画艺术在古建筑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15.jpg

现在和顺古镇大部分古宅并不是拆除重建,也不是隔离保护,而是直接被顺势改造成客栈和店铺,粉墙黛瓦,修竹盆花,远古与现代融合得恰到好处。

我们行走在和顺古镇的街巷,一定会发现,因为和顺古镇所在的腾冲地区火山众多,居民建房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是火山石及其衍生材料。

比如古镇的石板路就是用火山石铺就的,民宅的院子里也会铺上火山石,因为和顺的气候仅分为雨季和旱季两季,雨季来临,用火山石铺设的地面,不仅防滑,而且渗水性能极佳,路面不会积水。

古镇洗衣亭

和顺古镇的人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遵循传统,崇尚知识,传承着古老的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士、富商大贾,他们知恩图报,弘扬孝道,许多文化传承在小小的洗衣亭中就被表现得淋淋尽致。

在和顺古镇,我们沿着小河或荷塘游走,每隔一段就会遇到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大约有6、7座之多,建筑风格和布局也各不相同。其中龙潭洗衣亭上的对联最为记忆深刻,它是游子内心最好的写照:“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

16.jpg

“走夷方”的和顺男人总有许多割舍不下的牵挂,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至于风吹日晒,偶有返乡时便相约凑份,备料请工,在河岸铺石修亭为留守在家的女人们遮风挡雨,故名“洗衣亭”,洗衣亭也成为了女人们边聊天边劳作的场地,排解了她们很多的寂寞。17.jpg


每逢年节,背井离乡的男人总要回来,洗衣亭就成了和顺女人守望亲人的地方。一座座洗衣亭,就像和顺男人结实的臂膀,虽然不能为女人们遮蔽多少风雨,却也让她们感受到了温暖和依靠,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朴素的情感表达,令人感动。

古镇图书馆

走入和顺古镇的游客,都很快就会映入眼帘一座气势非凡的中西合璧建筑,它就是和顺图书馆。和顺古镇图书馆建于1924年,现有藏书7万多册,其中古籍珍本1万多册。和顺图书馆建馆历史之悠久、馆藏书籍之丰富堪称中国乡村图书馆之最。

18.jpg


和顺图书馆门楣上的牌匾为胡适题写,上面蓝底白字的“文化之津”匾额为国民党元老、曾任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主任的李煜瀛先生的墨宝,石墙围拦上“民智泉源”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曾任云南大学的熊庆来先生所提。

1944年夏天,收复腾冲县城的战斗打响,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将司令部设在和顺图书馆,霍揆章总司令在这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运筹帷幄,指挥了攻克县城制高点来凤山等艰苦卓绝的战斗。

古镇元龙阁

19.jpg


元龙阁,始见于明末,重修于清初。潭、亭、阁都围绕“龙”为主题,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月台下为荷池,每当盛夏,荷花盛开,冰清玉洁的样子为元龙阁增色许多,元龙阁就是这样一座依山傍水而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

古镇双虹桥

20.jpg


双虹桥建于清朝道光年代,是当年在朝廷做官的“桥头老爷”寸玉带领乡亲们修建的。

21.jpg

牌坊是汉文化的象征,在汉文化积淀深厚的和顺,历史上有九座牌坊,和顺牌坊分为文化坊、百岁坊、节孝坊三类。双虹桥头东边的牌坊是座文化坊,牌坊上刻有“文治光昌”、“士和民顺”的文字。

古镇文昌阁

22.jpg

和顺文昌宫、殿阁雄伟、气势轩昂。文昌宫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

和顺人对文化教育非常重视,明清两朝,和顺文风盛行,乡里设有私塾义学。子弟们进学读书,并积极赶考争取获得功名。

古镇宗祠

23.jpg


和顺 八大宗姓是明初军屯时迁移过来军户的后人。每年春秋两季是祭祖季节,各姓子弟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在自己的祠堂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1925年建造的李氏宗祠后来居上规模最大。

24.jpg

看到和顺想起徽州,和顺是中原人带来中原文化创造的一个遥远的带着文化基因的故乡。



(信息来源:朱传龙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