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亭朱氏三大支的基本布局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1/28|浏览量:1804

						

考亭朱氏三大支派

安徽朱氏公号运营 安徽朱氏 今天

考亭朱氏三大支的基本布局


1.jpg


建阳考亭朱氏始祖朱熹,娶妻刘氏,为朱熹老师、著名学者、崇安五夫里人草堂先生刘勉之先生的女儿。刘夫人以书香世家闺秀,嫁给朱熹时,朱熹才十八岁。此后,夫人辅助夫君,勤教子女。至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十一月朱熹四十七岁时,刘夫人因病去世。葬在建阳唐石里大林谷九峰山下。后,妻以夫贵,追封为令人、硕人,赠徽国夫人、齐国夫人。


刘夫人与朱熹结婚三十年,共生育三子五女,五女中,二女与四女早年夭折,长女嫁儒林郎临桂县令刘学古为妻,三女嫁朱熹学生黄干为妻,五女则嫁进士范元裕,朱熹的三个儿子是:朱塾、朱埜、朱在。


朱熹的三个儿子都很优秀,个个聪明睿智、才德过人,被世人所称道,他们的后裔子孙也颇为繁衍兴旺,形成考亭朱氏三大支。


2.jpg


朱熹长子朱塾(1153-1191年),字受之。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癸酉(公元1153年)七月丁酉,自幼聪明好学,颇有父风。他曾随朱熹广交当世名流,是著名学者吕祖谦的学生。朱塾以父荫补将仕郎,官任淮西运使湖南总领。本来大有一番作为,可惜天不怜人,他的命如当年颜回一样,还未来得及施展才华,便于绍熙二年辛亥(公元1191)正月癸酉过早去世,年仅三十九岁,葬于建阳县崇政里茶馆魏墩,追赠中散大夫。朱熹痛失爱子,为之亲撰圹志,这便是今见于《朱文公文集》卷94的《亡嗣子圹记》。朱塾娶金华潘氏为妻,潘氏生于公元1163年,二十九岁守寡后,抚育孤子遗孙,极尽妇道母道,公元1277年去世,享年九十六岁高寿,葬于瓯宁县禾吉里水吉坡头市夫子园,据圹志和《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塾和夫人潘氏共生二子:镇、鉴(又名思老),其中长子朱镇早夭,仅传次子朱鉴一支。但垂裕堂(虞邑朱氏家谱)所载朱塾二子之名分别为三杰、三仁。而《桐城紫阳朱氏重修宗谱》又说朱塾的次子名叫朱川,字伯洪,与他谱不合,据建安谱、武林谱听彝堂谱等紫阳派朱氏谱牒记载,作为大房长子,朱塾派下子孙世居建安紫霞洲中和坊,守护文公夫妇墓庐和故居,奉福建地方朱熹的祭祀之事,形成考亭朱氏三大派中的长房建安朱氏一派。明朝景泰六年壬申(按壬申当系乙亥之误,此为公元1455年),明代宗朱祁钰下诏“以朱子建安九世嫡长孙梃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从此,建安朱氏便世袭此职,奉朱熹在福建的祠祀,被公认为考亭朱熹的嫡派苗裔。


朱熹次子朱埜(公元1154-1211年),字文之,号立诚,行二。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甲戌七月庚午日(一说生于隆兴元年癸未即公元1163年)。关于朱埜的事迹,史书与族谱都语焉不详,我们只知道他以荫补迪功郎,官任差监湖州德清新市镇户部激赏酒库,卒于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葬地福建建阳县三衢里龙隐庵。据兴宁谱、岑川谱、武林谱、建安谱等记载,朱塾死后初赠朝奉郎(正六品),后又追赠为朝散大夫(正五品),其妻黄氏(一说配刘氏)赠淑人,生四子:钜、铨(一作钧)、铎、铚,(岑川谱又载一说生三子:钜、锦、铎,当系误传)。据称,朱熹次子朱埜派下子孙,早期世居考亭,传至第五代孙朱勋生五子,遂携次子朱域、三子朱境返回婺源祖居故乡,守护婺源祖墓家庙,负责掌管朱氏婺源方面的祭祀事宜。朱勋后裔,遂形成考亭朱熹嫡派之一的婺源派,又分为东西两房。公元1455年,明代宗下诏将“婺源九世孙楙送国子监读书”,公元1523年,明世宗又下诏录文公子孙之居婺源者十二世孙朱墅为五经博士、世袭,以奉婺源祀事,从此,婺源派作为朱熹嫡派后裔也得到了国家政权的正式认可。


3.jpg



朱熹幼子朱在(1169-1239年),字敬之,又字叔敬,生于南宋孝宗乾道五年乙丑(公元1169年)正月初一日寅时,事迹详见朱在之子朱铸、朱铉合撰的《朱在圹志》,(此圹志于1984年在福建建瓯东高门出土,是研究朱熹家族最原始的材料)和明人郑真撰的《朱在神道碑铭》。在朱熹的三个儿子中,朱在年纪最小,但寿命最长,跟随朱熹时间最长,人也最有才华,爱朱熹影响最大,功名业绩也均在二位兄长之上。史称朱在“天资既高,自幼侍文公左右,熏陶濡染于问学义理之中垂三十年,及为时用,所至以道行志。”绍熙甲寅(公元1194年),朱在二十六岁,以父荫补承务郎。公元1200年经铨选后调到福州海口镇任地方官,以父丧未赴任,直到公元1202年除丧服后改调安庆府山口镇任职,从此步入仕途。此后因受父影响,一直未能升职。公元1207年,朝廷为朱熹平反赐谥,朱在的境况立即改观,由八品下的承务郎升为八品上的承奉郎,第二年又升为正八品的承事郎。公元1209年朱熹“伪学”开禁前后,宋朝皇帝下诏“故待制朱熹之子,可特与职事官差遣。”朱在于是任耕田令,将作监主簿。此后,朱在历官宣义郎(从七品下)、宣教郎(从七品上)、通直郎(从六品下)、奉议郎(从六品上)、承议郎(正六品下)、朝奉郎(正六品上)、朝奉大夫(从五品下)、朝请大夫(从五品上)等职,累任司农簿、同农丞、大理正卿、知南康军、知衙州、知湖州、知信州,主管浙西仓事、右曹郎兼知嘉兴府、焕章阁枢密副都承旨,直宝文阁、两浙转运使、密阁修撰、司农卿等职。宝庆二年丙戌(公元1226年),宋理宗御笔签发委任状,任命朱在为工部侍郎,并亲自接见朱在,让他“奏对敷陈家学”。朱在的奏对得到了理宗的嘉许,被赐给衣带鞍马。第二年,朱在因父恩受封为建阳县开国男,食邑300户,转朝议大夫(正五品下),并又得到皇帝亲笔委任为吏部右侍郎、再赐衣带鞍马的殊荣,并除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公元1230年朱熹改封徽国公之后,作为朱子嫡嗣的朱在更是青云直上,不但受封为焕章阁待制,还转为中奉大夫,封开国子,加食邑200户,接着又恩授中大夫转太中大夫(从四品上),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宋理宗嘉熙丁酉(公元1237年),朱在以焕章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加封建安郡开国候,食邑3000户、赐紫鑫鱼袋。至此,朱在头上的光环,甚至还超过了父当年的荣耀。嘉熙已亥(公元1239年)正月初二日,朱在因病去世,享年71岁。葬于福建建安寺后黄华山,朱在原配吕东莱之妹,继娶赵氏,均封硕人,共生四子:铉、钦、铸、铅(或作鋐)。其中老二朱钦和老四朱铅都夭折不传,所以只传朱铉、朱铸两支。建安谱说,朱在四世孙朱煃官任邵武同知,因此定居于此,后裔形成考亭朱氏三大支中的邵武派。但武林谱和海昌敦睦堂谱则认为,朱在长子朱铉的嫡长曾孙朱爟自建阳迁居盐官湖塘里,后再传五代至朱朴于洪武初迁于杭州,主奉杭州城的朱文公祠的祀事,遂形成朱在正宗裔胄杭州朱氏。


我们认为作为考亭朱熹后裔三大派,应该算奉祀朱文公祠的三房嫡长子孙,即建安派、婺源派和杭州派,而其他各派则只能看作是这三大派的分支。

(信息来源:安徽朱氏)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