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朱氏家族古建筑群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2/01|浏览量:1822
厉害了,江西这个朱氏家族,拥有140栋古建筑、4处祠堂…
在中国,有座传奇之城,地处江西东北部,距离南昌200公里,世人用这座城的特产称呼中国的同时,也赋予它“瓷都”的美名 ,它就是——景德镇。
但今天,要说的不是它的瓷器与窑火,而是带你真正的走进一个,在江西,仅剩不多,却又完好保存下来的江南古镇中的——朱氏宗族。
你们也许不知道,在这个江南古镇里有一个大家族——朱 氏 。而最早来到这个地方的朱氏始祖朱秀,他 是一位唐代的大将军 ,因平定叛乱有功,被追敕为“浮梁开国男”,唐建中三年(782年)朱秀由安徽迁至浮梁定居。
朱秀战死沙场后,他的子嗣御史大夫朱文强、吏部尚书朱文豪、朝议大夫朱文辅等,继承他未完成的事业并且发扬光大,功名显赫。朱氏在当地也逐渐成望族,到了宋代初期,只有沧溪的朱秀后裔繁衍至数百人,沧溪村初具了规模,最后也是靠这个家族人的保护和传承 ,才把这座完好的江南古镇留给我们世人。
这个村子,留下的古建筑很多,其中最有文化气息、也最具代表性的。
当属始建于明代1520年的“蜚英坊”,蜚英,意为文坛英豪 ,是当年朱氏池州知府朱韶,为纪念自己的先祖朱宏而捐资兴建。
蜚英坊的主楼高12.8米,主体中间分三段铺设平台式青石踏步,称为“三步金阶”
过道的两侧山墙采用砖体“五架式”贴面构架,承托上部檁,称为“五凤楼”。
牌坊正反面多采用砖雕装饰,有龙、凤、狮、麒麟等图案,富有明朝的砖雕艺术特征,坊前一对斑驳的拴马石,依稀见证着远去岁月的辉煌。
村子里的理学祠建于南宋,正房长约53米,宽约30米,大家可以自己想像一下有多大气。
祠前牌坊高大雄伟,气势恢弘,顶端是紫红色的葫芦瓶,上刻有朱熹正楷所题“理学”二字,笔力雄劲,理学祠是朱氏家族教书育人的地方,教书人则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理学家——朱宏。
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利,方圆百里的许多学生慕其品学,都到此求教,鼎盛时期有上千弟子,朱熹称他“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并给他所居地题为“克己堂”。
虽然年代久远,这位南宋大名鼎鼎的理学家的很多著作已经匿迹,但在明朝弘治年间左都御史的碑文中,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朱宏当年循礼向善,教化乡里的事迹。
正是他坚持树家规、建家训、立家法、严家风,才使得沧溪朱氏家族家风延传后世,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特设祭拜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
紧靠祭拜场有座“训子亭”,地处沧溪村的中心地带,以木雕结构为主,这个亭既可做村民议事、乘凉、休憩、避雨之地,也是惩戒后生、维护族规的专门场所。
古代的家族家规很严,不像我们现在可能父母私下教育就好,你会发现在古代,越是大家族,规矩越多,礼数也越多,我们不去追究方法是否尚好,但对于所有中国古代大家族的思想,“唯有家规,家训,才可延续传承家族” 。
所以,沧溪朱氏对本族中违背规矩之人,会在亭内公开责罚,以正风气,以儆效尤,明朝朱韶就经常在此劝勉教育子侄后辈,故而得名“训子亭”。
相传此亭为三名贡生捐资建造,所以也叫三贡坊,三贡生对后人的独特警示教育方式,已经远超于其捐资的意义!
另外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恒德昌”茶号,在浮梁,曾是茶商的货源要地,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是古时茶商浮梁收茶叶的真实写照 。唐时浮梁茶已是钦点贡茶,官名“饶州茶”。
我们在这看到的“恒德昌”,是清代大茶商朱佩泽故居,面积约280平方米,是一座三间五架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当时朱佩泽等人创办恒德昌,源磬昌等6大茶庄,盛极一时,李鸿章亲笔题写了“恒德昌”匾额。
在这个古村里还有个书屋,没有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的景观,只有窗明几净屋舍俨然,置身此地不禁感到内心一片澄明。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门两侧的一对低头怪狮,和绝大多数张牙舞爪的石狮不同,它们低眉顺眼,雕像下面也没有高大的石头台座。
当年朱韶官至安徽池州知府,但仍为人谦逊,以礼待人,这对罕见的低头狮子,就是朱韶教育后代子孙低调做人,淡泊名利的集中反映。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1000多年来,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那他们到底是如何从一个迁移定居的小家庭,
逐渐变成江西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家族的呢?
家规家训传千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家族的兴旺。
离不开家风家训的支撑,
与声动华夏、名扬四海的瓷器相比,
朱氏家族认为文化之魂的传承显得更加重要。
(信息来源:朱世栋)文章来源:朱氏宗亲总会。文章有删节,题目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