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周:明太祖朱元璋祖先的N种说法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2/04|浏览量:4231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先,家谱界存在几种说法:
第一种,朱元璋是朱仲八后代,仲八以上不可考。明太祖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记》记载: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五世祖仲八公娶陈氏,生男三人,长六二公,次十二公,其季百六公,是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长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为祖考妣,有子二人,长五一公,次即先考,讳世珍。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市,先祖考初一公困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先祖营家泗州,置田治产,及卒家日消。由是五一公迁濠州钟离县,其后因至钟离居。先伯考性淳良,务本积德,与人无疾言忤意,邻里称善人。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盱眙后,戊辰年。先伯有孙六人,兵兴以来相继而殁。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为大都督。重六、重七皆绝嗣。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疾,舍身皇觉寺中。甲申父、母、长兄俱丧,次兄守业,又次兄出赘刘氏。某托迹缁流,至正一十四年天下大乱,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乃召集义旅,兵力渐众,因取滁、和。龙凤二年帅师渡江,驻兵太平。常念先考君常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有,平时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朱故乡宗族之所,遂调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举族父兄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以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
第二种,朱元璋是朱惟节后代。朱廷隽子朱昭元,朱昭元有三子朱惟甫、朱惟赞、朱惟节。【有些家谱记载,朱昭元妣冯氏,,继配金氏 ,生四子,惟则、惟甫、惟赞、惟节。】朱惟甫一支仍居婺源,朱熹即为他的第六世孙。朱惟节,官任北宋早期礼部员外郎,始自徽州婺源徙居江苏句容县北街巷,北街巷朱姓繁衍盛大,遂改北街巷为朱家巷。朱惟节一普通后裔朱仲八仍居句容县,娶陈氏生三子:六二、十二、百六。朱百六为了摆脱元朝的淘金苦役,北逃到今江苏泗洪东南,娶胡氏生两子:四五、四九。朱四九娶侯氏生四子:初一、初二、初三、初十。朱初一有二子:五一、五四(朱世珍),朱五一有四子: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娶陈二娘,亦生四子: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朱五四从江苏泗洪迁移到今安徽凤阳。
第三种,朱元璋是朱玉后代。朱师古生四子:朱玉、朱瑰、朱璋、朱革,大多担任军政要职。长子朱玉来歙后复又返回金陵,后居句容县朱家巷,殁于王事,子孙迁居泗州。明太祖登基金陵,编制天潢御谱,据说以朱玉为始祖。
第四种,朱元璋是朱惟甫后代。朱惟甫→迪→贵纳→杰→清——桂→惠善→祥温→梦仙→翰堂→汉亨→永诚→仕荣→巽崇→五四→重八(朱元璋)。
第五种,朱元璋是朱期昌后代。从沛县王家园朱氏南迁始祖到朱元璋,世系依次是:朱期昌→朱南兴→朱继业→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朱重八(元璋)。
第六种,朱元璋是朱朝范后代。人和堂朱氏:南宋朱朝范在金陵句容北街巷(之后改名朱家巷)当过官,由于当时朝廷腐败,奸臣当道,觉得自己对现状无能为力,也就没有了做官的意思,之后退隐山岭,回到了老家浙江宁波四明,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宁波鄞州区章水镇朱汤梅岙村的后山,他有四子,廷玉、廷瓒、廷珏、廷瑞,朱元璋是他其中一个儿子的后代。
第七种,朱元璋是朱熹朱埜的后代。朱熹→埜→钜→渊→ 伯六→四九→初一→五四→朱元璋。
第八种,朱元璋是朱惟则后代。世系如下,惟则-缺七代-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世珍-朱元璋。
第九种,朱元璋是惟节后代。世系如下,惟节-朱福-朱贵显-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朱重八(朱元璋)。
第十种,朱元璋是朱熹重孙朱元圭的后代。朱熹——朱埜——朱钜—— 朱元圭——朱尚忠——朱伯轩—— 朱世贞——朱元璋。
第十一种,朱元璋是朱熹三子朱在的后代。朱熹——朱在——朱鉴——朱浚明——朱友樟——朱彦炳——朱埙——朱锡——朱湘——朱世珍——朱元璋。
目前不完全统计,收集于网络和纸质版族谱之间,供学术研究之用,重复和错误在所难免,多多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