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研究专家高令印教授喜获2020年“汤用彤国学奖”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20/02/10|浏览量:1547

						厦门大学退休教师高令印教授获“汤用彤国学奖”
南强哲学  
       2020年1月9日,由北京汤用彤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汤门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应用国学论坛暨汤用彤学术奖颁奖仪式”在北京汤用彤书院学衡楼举行。鉴于在朱子学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厦门大学哲学系退休教师高令印教授喜获2020年“汤用彤国学奖”。
       汤用彤(1893年—1964年),著名哲学家、佛教史家、教育家,历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被誉为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汤用彤国学奖” 于1994年由北京大学邓广铭、周一良、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石峻、汤一介等著名学者倡议发起,旨在发扬汤用彤先生“昌明国故,融会新知”的学术主张,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汤用彤学术奖评价标准重品行、重会通,重笃行。评选方式是先由评委会提名,然后进行评议而产生。
      “汤用彤学术奖”在设立之初为人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奖,近些年来转为终身学术成就奖,在中国学术界声誉卓著,被誉为国学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获奖者都是学术界殿堂级人物,先后获奖者有许抗生、黄心川、杨曾文、李中华、卿希泰、钱耕森、郭齐勇、张世英、张岂之、冯天瑜、陈鼓应、刘大钧。本届与高令印教授一起获奖的还有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张其成教授。
      在本次颁奖仪式上,汤用彤奖评委会主席、著名国学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首先致辞,并与著名学者牟钟鉴、杨曾文、金春峰一起为获奖者颁奖。汤用彤奖评委会秘书长雷原教授主持颁奖仪式,并宣读推荐语和颁奖辞。
       高令印颁奖词:
“先生钩深取极,继承朱子文脉。钻坚求通,构筑闽学津梁。昌明国故,稽古拾遗三万卷。融汇新知,笔耕不辍五十年。考析谱志,定分矫伪。芟夷诡谲,成其雕蔚。独创福建朱子学,首倡武夷文化说。宣赞中华文化自信,究探民族精神骊渊。妙契成书,英华乃赡。秉兹贞言,蔚然大观。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克念克敬,终和且平。荣膺此奖,珪璋乃聘。”
       高令印推荐语:
       高令印,男,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1935年11月生,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史塘村人。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学系;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现任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朱子学会名誉会长、《国学》编委、《朱子学刊》《朱子文化》顾问等。历任校室主任、聊城大学兼职教授、福建省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哲学史研究》(后名《中国哲学史》)通讯编辑、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福建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学术顾问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10月起)。获武夷山申请世界双遗产“突出贡献奖”(2000.12)、福建朱子学“文脉奖”(2019.10)、韩国 “第4R退溪学国际学术奖”(1991.11),及政府等多种学术奖。曾十数次到国外出席会议和讲学。学术事迹载入国内外数十种辞传书中。讲授中国哲学等,每门课程都自编讲义和有关资料,有的正式出版。所主讲的“中国哲学史”被评为校优秀主干课程,多名学生成为中国哲学知名学者。主持1987年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被称为1982年美国夏威夷朱子学国际会后之第二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退休后谢绝外聘赚钱,集中时间整理研究书稿,被人文学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发表文章300多篇,出版专著《福建朱子学》、《朱熹事迹考》(韩国朱昌均译部分为韩文)、《闽学概论》、《李退溪与东方文化》(韩国李楠永译成韩文)、《朱子学通论》(正译为英文)、〈朱子事迹考》、《福建省志·闽学志》、《福建理学史》(国家基金30万元)、《王廷相评传》、《游酢评传》、《辜鸿铭与中西文化》、《中国文化纲要》、《简明中国哲学通史》、《中国禅学通史》、《大众佛学读本》、《厦门宗教》等。学术事迹载入国内外数十种辞传书中。
      早年研究禅学,以朱子学研究闻名。其学术的起点和特点,是运用谱志、考察等地方文献研究朱熹,开启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境界,被评为“走一条新路”(陈荣捷语),研究朱熹的家事、生计、遗迹等。对闽学、福建朱子学、朱子学作出发凡起例,对其内容和在国内外的传播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创“福建朱子学”概念,认为韩国退溪学是朱子学在国外的分支等。进而综合研究中国文化,认为南宋后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是继中原后中国文化新的重心,提出“武夷文化说”。考证朱熹远祖籍贯变迁和其籍贯建州建阳,朱熹“庆元党禁”时期外出各地避难,纠正了黄榦《朱子行状》、王懋竑《朱子年谱》、《辞海》等所误。考证出理学是道学和心学的合称、最早提出“理学”概念的是闽籍学者辜鸿铭、“海滨邹鲁”为朱熹榜书。认为以儒学为主体包释道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形态,是成熟心智、健全人格、安身立命之学。大乘佛教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慧能基于中国传统思想把佛从遥远的彼岸移入人的内心,主张人人成佛和顿悟成佛,慧能禅学标志着中国禅的形成,中国禅的义理体系和践履规范之确立是圭峰禅学和百丈禅学,此后的中国禅只是在认识论一一“见性成沸”上逗圈子,強调中国禅的“见性”精神启示人们从各种桎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倡导文化佛教。道南学、朱子学是南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的最高综合,集大成的朱子学思想体系解体后衍变为明代心学与气学、明末清初向近代文明发展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化(现代化)大方向被满清“闭关自守”堵回去,致使中国的近代化落后于西方。孙中山接续明末清初向近代文明发展的大方向,其新三民主义又和毛泽东等的新民主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此梳理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线索和规律。
(信息来源:网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