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平阳县朱公向圹志内容考察探究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2/23|浏览量:1800

						

南雁朱子学堂  

2020年2月20日下午,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南雁镇溪南村村两委班子在支部书记朱梓识带领下,一行7人驱车前往小施山正西方向(古称“施岩西原”)探寻溪南先祖朱黼(历史学家)的家人古墓地。近年来,南雁镇溪南村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同时,挖掘溪南村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溪南村“朱仙姑及其南宋时期朱氏名人文化”和“朱子文化”。以上简称“两朱文化”。早在4年前溪南村就已经做好了“南宋文化村”的发展规划并重点打造“一堂两园十景”和“仙姑故里”的项目建设,计划用两个5年时间来完成实现“南宋文化村”这一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

1.jpg

根据宋代永嘉学派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陈傅良先生《止斋集》等史料记载,溪南朱姓先祖历史学家朱黼,字文昭,人称永嘉先生,他的祖父母、父母、堂兄和胞弟朱黻的墓地在“施岩西原”,也就是现在的小施山正西方向。这座山也正好是溪南村坐南朝北方位的背靠之山。此次溪南村两委一行等七人到实地考察,做为后裔子孙,在经历了9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之后,站在位于古墓地前的平坦处的高山之上,山风猎猎,芳草萋萋,大家都感慨万分!远眺南雁、山门盘地尽收眼底,山下溪南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环视四周,有左青龙右白虎状的山峦起伏,山间泉水淙淙,景色秀丽;往正东方向可以看到数公里外,远处山下高楼林立,正是当今平阳县副中心城市的水头镇,也正是900多年前溪南肇始祖克钦公朱姓人家的聚居地,宋时称“泾口杉桥”。泾口杉桥朱氏自唐代迁自福建莆田,发展至宋代已是平阳望族,南宋时期曾出过3位武状元,8位文进士,11位武进士”,可以说是功名旗杆林立,甲第蝉联,文武簪缨。

2.jpg

历史学家朱黼,溪南朱姓肇始祖第五代孙;曾祖父朱允罕是进士,曾祖母章氏;父亲朱士髦为宋代名士,母亲杨氏。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叶适,曾为朱黼母子写了一首赞美诗:“文昭有贤母,白首教篇章。义并三迁峻,书成百卷长”;姑母朱婵媛奉为南雁荡山仙姑洞朱氏仙姑;侄子朱元昇,进士,易经学家……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行七人边考察现场,边讨论缅怀先祖功绩,一致认为祖墓进一步考古研究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历史学家朱黼之女嫁于陈傅良先生之亲侄为妻,朱黼与陈傅良亦师亦友,又是亲属关系。古墓的发现考古,有利于文史专家对温州永嘉学派的研究,从而产生深远影响;对丰富南雁荡山的旅游资源,为溪南及其周边村落的乡村旅游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在返回途中,村两委班子决定要尽快请市考古专家、有关部门领导前来考察调研;决定投入资金进行修复并申请为文保单位,使之建设成为南雁荡山历史文化景点。

3.jpg

4.jpg

5.jpg


朱公向圹志译文

 

平阳原来的风俗,认为人去世了应该及早下葬。阴阳风水先生也附和这种说法,逐渐形成了一套接人待客的吊唁葬仪礼俗。这种礼俗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如此一来,如果有人家的做法不符合礼俗,就认为非常奇怪。即使是当地很有威望的人,也不能免俗,不敢违背这种礼俗。

关于阴阳风水的理论,我也不知道开始于什么时候。大概推测,应该不会晚于夏商周三代。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下葬之后,由于风雨冲刷,棺椁的前部逐渐暴露出来,才不得不进行改葬,但是不可避免要重动其骸骨搅扰其魂灵。按照今天阴阳风水家的理论,这种做法非常不吉利,对后代相当不利。但是,我们都知道,季历的子孙,无论是周文王,还是周武王、周公,都是众所钦佩的大圣人。对于阴阳风水家来说,他们可不管子孙是否贤愚,他们只是坚信不能改葬的成说。但是,周朝享祚八百多年,却是很吉利的征象。也有人说,周朝之所以能够享祚八百多年,就是因为改葬的缘故。但是,在季历下葬的时候,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已经出生了,可见下葬的地方吉利与否,与后代没有直接关系,周朝享祚八百年与改葬也没有关系。更何况,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是圣人,如果他们看见雨水冲刷祖先的墓葬,认为这是不吉利,但是又没有马上进行改葬,那么,我们可以说,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是不明智的人。明明知道不吉祥,但是不马上改葬,而是直到棺椁暴露出来才开始改葬,那么,我们可以说,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是不仁慈的人。难道他们就没有这样想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基于这种理解,如果今天的阴阳风水家说:“我的思考、我的理解比圣人还要高明!”对于这种话,我们能够相信吗?然而,今天,所有人都相信阴阳风水家的这些话,非常的愚痴迷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愚夫愚妇之所有相信阴阳风水家的话,一方面是害怕他们的话语,被他们的话吓着了,另方面也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希望通过阴阳风水的说辞,来获得现实的利益。但是,对于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来说,怎么能够忍受重动亡故亲人的骸骨搅扰其魂灵而获得现实的利益呢?这个道理非常明白,却往往有许多脑底不清楚的文化人,相信阴阳风水家的说法,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我的好朋友朱黼先生,有一天,来找我,告知我有关其亲人的丧葬事宜,如下:

朱黼先生的父亲士髦公在孝宗皇帝隆兴元年(1163)某月某日去世,朱先生的祖母章老夫人在孝宗皇帝乾道二年(1166)某月某日去世,而朱先生的一位堂兄(二伯母所生)和亲弟弟朱黻也去世很多年了。十八年后,在孝宗皇帝淳熙十一年(1184)十二月庚申日,朱黼先生才有能力将其祖母章老夫人埋葬于平阳县施岩(今南雁镇小施山)的西面的平坦地方(与朱先生的祖父朱璧公合葬),士髦公的坟茔在章氏墓的旁边(祔葬)。距离章氏墓与士髦墓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个小土堆,又埋葬了朱先生的一位堂兄和亲弟弟朱黻。朱家墓地总共是四柩棺材。对于这种葬法,朱黼先生自己也感到非常不安,不但与通常的风俗不合,而且与《礼经》的说法也不一致。所以朱先生来找我,希望我能够给他分析分析,缓解他内心的不安与罪恶感。

朱黼先生还对我说,他的父亲士髦公生了病,病得很严重的时候,有人对士髦公说,你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祖先的坟墓不好,应该要迁葬。士髦公一听这话就哭起来,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与其暴露亲人的骸骨于地上而换得几年阳寿,还不如早点死去罢了。

朱黼先生又对我说,他的父亲士髦公去世以后,祖母章老夫人仍然在世,曾说过这样的话:老身活的时候,你的父亲能够孝养我;老身死了以后,你的父亲也不可以离开我;我死了以后,孙儿你一定要将你的父亲埋葬在我的旁边。

朱黼先生还说了许多话,大意就是如此。

我觉得,正如朱先生所说,因为章老夫人认为祔葬是合适的,如果能够祔葬,就算是死了也高兴。因为士髦公认为迁葬是不对的,如果迁葬了,就算多活几年,也不快活。由此看来,朱家确实非常了解礼俗的真谛,而从来不会迷惑于所谓阴阳风水家的说辞。

朱黼先生听了我的话,觉得很对,心里也舒坦了许多。但是对于延迟下葬十八年(而没有按照当地礼俗马上下葬)一事,心里边还是有些不踏实。我也是感慨万分:礼俗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像朱先生这样的知名人士,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啊。

我写这篇圹志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安慰朱黼先生的悲痛与惶惑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想告诉世人,生死事大,亲情为重,不要太相信阴阳风水这套说辞。

朱家世代居住在平阳杉桥里。朱黼先生的祖母姓章,是太学生陞公的女儿,享寿七十八岁。朱黼先生的父亲讳士髦,字公向,享年四十四岁。朱黼先生的母亲姓杨,生了两个儿子,朱先生是老大,老二朱黻很早就去世了。杨氏夫人还生了四个女儿,三位出嫁,一位出家奉祀神明。士髦公能够很好地教导朱黼先生,章老夫人能够成就士髦公的志向,杨氏夫人又能够坚守朱家的家风传统。朱黼先生之所以成为一名知名人士,确实不是没有原因的啊!

10.jpg

(信息推荐人:朱招宠)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