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肇诫父子与孝妇河“顺河楼”之治理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3/13|浏览量:1773

						

  2.jpg

     鲁中大地上的孝妇河是一条重要河流。作为至今仍在起到防洪作用的顺河楼,从建设至今已144年了。朱肇诫朱氏父子通过创造性义举,用时三年,耗费大约现在的八百万元,既解决了当地村民的生活问题,又解决了洪灾侵庄的问题,其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至今仍值得大力提倡和褒扬。

 3.jpg

孝妇河,是鲁中大地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始于山东博山,流经长山,入桓台,复注于小清河。从博山始,一路奔腾向北西拐,进入长山境内后忽折而向南一小段,环绕长山城向北流去。向南的这一段,因为是孝妇河整个流向中唯一南向的一段,被当地人称为“孝水南流”,成为长山“民间八大景”之一。

清庠生李廷槐著的《长邑山川脉络说》中提到“孝水巽来,朝离、抱坤、归乾,势如带环,跨水结局。” 其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长山县城“玉带环腰”的风水格局,“水外诸阜,罗列拱卫,余气盘旋。” 其中“离”位这一阜,恰是当年北宋范仲淹青少年时代成长的村庄——范公庄。¹从河的北岸向南岸望去,有一段方石、青砖砌成的梯坝,上有房屋,因高大、宏伟,当地人称之为“顺河楼”或“楼坝”。

    平日里孝妇河潺潺细流,润泽万物,养育了两岸万千生民。但夏秋季节,上游山洪爆发,至“孝水南流”段时,水势折而减缓,巨量洪水直扑南岸范公庄和河南庄,毁禾摧房,漂木百里,给当时的范公庄和河南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其间虽沿河修筑过河堰,可抵挡普通水患,但如遇暴雨连绵或台风年景,依然无法抵御巨浪激流洗劫田园的悲剧。此事如一块巨石压在两庄人心上,时时想起,又无能为力,直到光绪元年,河南村朝议大夫朱肇诫和其子朱丹书的义举,才改变了南岸居民备受水患袭扰的困局。

 

    朱肇诫,字省,号警斋。俊监,候选同知加一级,诰授朝议大夫。其祖父朱可奎家道素贫,最初在长山南关做点小营生,艰辛备尝。后成立了“元享号”,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经营,购置田产三百田,街房四五所。到了他的父亲朱维恺这一辈,审商情,督农事,家道日益丰厚,于是扩大经营范围,将“元享号”改为“元享义”。同冶元年(1862年),捻军入境,县内修筑城廓,举办团练。其父捐谷助饷,被阎中丞(奏请朝廷)奖授五品衔,授奉直大夫。

 

     朱肇诫十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其孝悌忠仁,同诸异母弟弟友爱无间,勤俭治家,友爱乡邻。家事商事,从不懈怠。在父子几人的细心经营下,商号规模逐渐扩大,在周村等商业重镇均设有分号。其父去世后,他将“元亨义”交由三弟负责,兼理“谦亨吉”,又在周村分设“同享顺”,委托二弟和四弟经营,自己总持家政。通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业巨擘。

 8.jpg

     他的儿子朱佩铭,字丹书,聪慧睿敏,勤于内外之事,急公好义,端正方直,外若严猛,内实慈祥。25岁中邑庠生,34岁本省滇捐局报捐贡生。受本地名人范仲淹、孙少府、朱涌、朱廷棕等人的影响,对前辈们置义田、建永安桥、修缮范公祠的义举倾慕已久,存心要为地方做点实事。县内如封风山、疏浚米沟河、修桥、筑路、平粜、兴学等诸事,无不毅然为之,始终无丝毫懈怠。所办地方公益,凡事功则归人,过则归己,深以争名攘利为耻。

光绪元年,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降临到鲁中大地上,令无数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邹平县志》记载:“1875年(光绪元年),县境连续三年大旱,树皮草根采食殆尽。”

    《临淄区志》记载: “1876年(光绪二年),山东大旱,饿死万余人。”“1877年(光绪三年),春,大灾荒,麦熟,因骤得饱食,死者村村可见。”

    《博山区志》记载:“1875年(清光绪元年),七月十六日,大风五日,谷无遗粒。”“1876年(清光绪二年),春大旱,五月雨,农民始播种。是岁无秋,人民多有离家就食于陕西者。”“1877年(清光绪三年),瘟疫。春大饥,人有饿死者,麦熟人有得饱食而死者。”

如此巨大、时间跨度久的旱灾亘古少有。《滨州地区志》中也曾提到,光绪元年境内连续三年大旱,次年旱情最重,夏历一月至五月廿七日无雨,邹平、博兴、青城、惠民、无棣五县及滨州等地“赤地无禾”、“树皮、草根采食殆尽。”

 值此百姓生死存亡之际,朱肇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约诸弟、子侄并村内邀请“嘉会堂”、“待卫府”、“震兴号”等各堂号会商,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商定 “以工代赈,大兴土木”。

 一来惑于河南地势特殊,难于抗御特大洪水,急需从根本上杜绝大的水患,给村民一个长期的安居乐业的环境;二来这次大旱,时间长,范围大,赤地千里,外出逃生和一般救助,不足于改变乡民们窘迫的生活。如果通过“以工代赈,大兴土木”方式把因旱无法谋生的乡民们组织起来,即可解决迫在眉睫的乡民生活问题,又可解决长期困扰长山城南岸的水患问题,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朱肇诫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普遍拥护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其子31岁的朱丹书,积极响应,多方联络,得到了县府官员和广大乡绅的同意和鼎力相助。于是“筑河坝,建房舍,日役百夫。”朱肇诫更是“砖灰木石,躬自检阅。”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费钱七千余缗 ²,三年始竣”。此工程规模宏大,在孝妇河南堰的基础上增建了顺河坝,同时沿米沟河东岸修筑砖坝至村南。目前,此遗迹至今尚存。

据老人们口口相传,在“顺河楼”的建设中,邀请周边很多能工巧匠,通过细心的勘察,周密的计算,找出了洪水转向后的最大迎水面,在此砌成斜面,缓解洪水对岸堤的冲刷。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堤坝的牢固性,在孝妇河沙底,深挖到一定程度后,将一定数量、厚度的煤炭匀铺于地基上,然后横砌巨型青条石,达到一定高度后上砌青砖。梯坝建好后,又在其上盖起了住宅,乡人习惯上称梯坝为“楼坝”,其最大一套房被乡人称为“顺河楼”,最初为公中议事之所,后为延村中稚童于此读书。

“顺河楼”是标准的清朝建筑,其造型古朴,与下方“楼坝”浑然一体,在当时从长山城向南望去,与“范公祠”、“八蜡庙”、“米沟河”、“永安桥”交相辉映,形成一独立的景观区。当年的长山县城民间八大景之一的“孝水南流”,和官方八大景之一的“范祠烟雨”、“米沟荒草”等景观,在极小的范围内,囊括在一起,既有自然因素,更多的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11.jpg

    光绪元年至今,已经140多年了,回忆一下,朱肇诫父子,在当时巨大的旱灾面前,想到的却是如何抵御将来的水灾,其高屋建瓴的大智慧和超乎寻常的组织协调能力令后人景仰和佩服。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有些建筑已消失,或已失去原有的功能,但“顺河楼”依然在发挥着抗洪据洪的发挥了重要作用。村南的围堰已在1976年前后被整平后复耕,流经村内的米沟河也被改注于村西泔沟河中,长山官方八大景之一的“米沟荒草”已不复存在,但前辈们爱国、爱民、爱家的精神一直备受褒扬。凭时空推移和古建的消失,前辈们的事迹年青人已少有人知道。写出来,让我们学习他们的智慧,传诵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推动社会正能量的发展。振波曰:

 

莹莹秀水向南流,

几多欢喜几多愁,

前人义举可曾记,

巨坝护我百多秋。

 

涛涛巨浪翻腾走,

乡人瞻望顺河楼,

自古长邑多贤俊,

思虑为民皓白头

 

    注¹    范公庄,宋朝因姑苏范氏奉旨来山东范文正公祠奉祀范仲淹而建,由河南庄朱氏助修。49年后,范氏归苏不还,由朱氏代祀并居住,清末尚有此村。后并入河南庄,改革开放后,经报国家批准恢复范公村(庄)。

²    缗,古代穿钱用的绳子,一般一缗穿一千枚方孔铜钱。有人曾换算了一下,一枚铜钱相当于现在的1.2476元,一千枚等于1247.60元。依此换算的话,整个含顺和楼在内的三年工程,共计用款在八百万左右。

³   1964年曾从村里修一条土堰到芽庄村东北角,把河南庄、范公庄、朱家庄等三个村全部包围其中,避免了洪水对住房和土地的冲击和侵蚀,后逐渐平整还耕。

10.jpg

 

参考文献:

《长山朱氏页三支四门宗谱》宗谱篇

《长山镇镇志》333页,邹平乡镇志丛书之二

《邹平县志》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第一版第11页

《临淄区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89年第一版第11页

《博山区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第一版第8页

《滨州地区志》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第一版第8页

 

 (作者简介:朱振波,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中华朱氏网》特约撰稿人,山东朱氏文化究会邹平分会会长 15275925977  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

(推荐人:朱和亮,山东朱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