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室后裔今安在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3/28|浏览量:2659

						

                                                                      朱氏文化论坛 1.jpg

大明王朝

1368-1644

明王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在国内大力推行封藩制,在洪武三年先册封了九位皇子秦王、晋王、燕王、吴王(后改周王)、楚王、齐王、潭王、赵王、鲁王和一位从孙靖江王,后来又陆续册封了诸王,以便“夹辅王室”。其中亲王可以统军,并名义上拥有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和一个“仪卫司”(因为有的藩王并没配齐),遇到战事,还可调遣地方“守镇兵”,军权甚重。尤其是九个“塞王”,即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权力极大,可以经常奉命领兵出外作战或巡阅边陲。有学者甚至估计明初诸王领兵总数超过 40 万,对于这个估计暂且持保留态度,不过带兵不少是可以肯定的。


明朝皇室人口制度


明朝宗室享有很高的爵位、官品和俸禄,明制宗室爵有八等,皇帝嫡长子为皇储外,其他诸子阶封亲王;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爵位,其余诸子皆封郡王;郡王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他诸子阶封镇国将军。以此类推共分八等,最低中尉爵位。

2.jpg

亲王为一品官,岁禄一万石,一万担的购买力折算到今天的大米的价格2元一斤就相当于年薪377.6万元。郡王为二品官,岁禄二千石,相当于75.5万元,镇国将军官籍三品,岁禄一千石,相当于37.8万元。辅国将军八百石,往下依次递减。

3.jpg

换句话说如果一位亲王生了10个郡王,那么每个郡王从一出生就可以领到75.5万元一年的费用,那么亲王府的总年收就是1132万,如果每个郡王再生10个镇国将军呢?年收入就是4840万。如果镇国将军每人再生10个呢?那亲王府家庭总收入就是41847万元,就是4.2个亿。


4.jpg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在某年,晋府的庆城王朱钟镒更是独挑大梁,到这一年的八月即生有子女九十四人,孙一百六十三人。当然,这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个缩影。


洪武年间,明朝宗室58人,到了嘉靖八年(1529年)已然有了8203人,隆庆三年(1569年)28452人,万历年间三十二年1604年)照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处置宗禄核查边饷疏》的记载更是破了8万。


5.jpg


明朝末年,大明皇室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然而宗室人口岁禄在随着这一家子人增多,成了一大问题,嘉靖初期,全国宗室支出俸禄达到860万担,达到田赋收入的29.8%,而到了天启四年(1615年)岁需禄米已经达到3900万担,达到全国田赋收入的153%,显然全国人民已经养不起宗室人员了。


6.jpg

 字辈

根据明末总人口1.5亿到2亿计算,大明皇室人口在当时全国人口中大概占比千分之五到千分之七,假设这些朱姓人口增长率达到平均人口增长率的话,到现在,全国应该有700900万了。

到了明末,朱家子孙大量被屠杀,很多皇室后裔为逃避起义军和清军的迫害而改姓,百年后虽然有不少改了回来,但依然有改为他姓的。时过境迁,追根溯源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好在明太祖朱元璋有先见,早早邀刘伯温为他的后人定下字辈,以便开枝散叶。


7.jpg

明朝皇室数十万皇族成员,大部分被清军屠杀了,另外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室成员,又开始了更为艰难的生活。明太祖朱元璋广采众议,严格治军,驱逐胡虏,平定天下,他的子孙又怎么会断绝呢?非但没有断绝,在明亡后三百年间,以贵族的身份生活在中华大地,依旧散发帝胄荣光。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室成员,如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后来满兵入北京,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知,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改朝换代之际,最可怜的莫过於皇族;他们背负了国亡家破的血债,下场不是成为阶下囚或者死路一条,就是流亡海外,力图复国,但能成功的却寥寥可数;最后的结果大多客死异乡,渐渐的被人遗忘。

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纵横大地之后,大大小小的农民军所过之处,皇族均在劫难逃。那些各地最壮丽的王府,在连绵全国的战争中,几乎无不灰飞烟灭。据太原总兵姜瓖亲见亲闻,农民军“凡所攻陷,劫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

让我们先来看看皇族人口增长最快的山西。明末山西有晋王、代王两大藩王和西河王等多位郡王,皇族多达数万人。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挥军进入山西,每到一地,首先捕杀皇族。起义军攻陷山西平阳后,“西河王等三百余人遇害”;攻占汾阳后,也首先搜杀“宗绅”,以致“彼汾一方,几成罗刹鬼国”。

崇祯十七年初攻克太原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这四百余人都是晋王一系的高级皇族。

接着,因为“恐(中低层)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经过这两次杀戮,山西晋王宗室中的主要人物被杀殆尽。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军又攻取大同。

6天之内,代王朱传齐以下的4000多名诸王宗室皆被杀。其他郡王也几乎没有幸免。姜瓖在启本中说:“云(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约计肆千余,闯贼盘踞六日,屠戮将尽……”综计以上数次李自成军仅在山西一地,就杀掉朱姓子孙10000多人。山西一地仅是缩影。事实上,尽管李自成以“不嗜杀”闻名,但是他兵锋过处,那些朱姓王爷几乎没有活下来的。

而张献忠军本以玉石俱焚为特长,所到之处,诸王扫灭,更是题中之义。与众不同的是他在杀法上常有新创意。崇祯十四年二月,他攻取了襄阳,执襄王朱翊铭于南城楼。朱翊铭跪地乞生,张献忠赐给了他一杯酒,说:“吾欲借王头,使杨嗣昌以陷藩伏法。”接着“杀之城上,焚城楼,投尸于火”。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克武昌,俘获楚王朱华奎。这次,他想出了另一个新花样——活沉西湖,宫殿楼阁近千间也被付之一炬……

在明末战乱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创了社会各阶层之最。明末起义军诛戮明皇室成员,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坚决、彻底。

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人,不论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不论立地不跪还是苦苦求生,不论拒不交待藏宝地点还是痛痛快快地献出所有财富,结果都是一样:一律诛灭。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所用的词都是“尽”、“皆”、“合族”:张献忠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攻克重庆,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尽杀之”。蜀王朱至澎“合宗被害”……史家总结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8.jpg

 明思宗 朱由检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嫡系子孙:在世界诸多亡国之君中,恐怕很难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那样,在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想尽办法救国而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的末代皇帝。曾经与朋友们谈起明之亡,也曾对此大惑不解,即使崇祯帝自己爱面子到了极点,不肯被人笑作临阵脱逃,但怎么也应该让皇太子到南京暂避。这样的话,北京即使陷落,他自己即使在煤山殉国,作为陪都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皇太子为中心建立名正言顺、无可争议的“救亡政府”,何至于有什么“福、潞王之争”以及多次的“北来太子案”?

北京九门相继落入敌手,崇祯帝可以把皇后、妃子、公主们杀死或赐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国,但对于三个儿子,总还是存着他们能够逃出去重振江山社稷的希望,便把他们交给心腹太监们让他们想办法逃出去。但这个太晚的决定并没有挽救皇子们的命运,那些平常里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监们可没有什么赤胆忠心,面对北京到处都是造反军的情况,他们或是把皇子丢在街上让他们自生自灭(这还算是仁慈),或是干脆拿着皇子去向大顺军请功,于是,他们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取自《甲申核真略》和《定思小纪》的说法)。

 金庸先生曾在小说《鹿鼎记》中描绘的一位“白衣侠女纤尘不染,神功盖世浪迹江湖”的尼姑形象。据说她乃是大明崇祯皇帝的公主长平,但这毕竟是小说故事。据《明史》记载:崇祯皇帝在皇宫中砍伤十六岁的长平公主后,长平公主晕死在血泊中,长平公主后来被人发现,抬到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中,五天后竟然苏醒过来。当她醒来的时候,北京城已经成了大顺天下。周奎不敢收留她,就把她交给了李自成,李闯王见长公主居然死而复苏,感到很意外,于是将她交给刘宗敏救治。“大顺”只在北京城里呆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李自成没有来得及带上长平公主,就在清军的追击下败逃远去。


 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向顺治帝及摄政王多尔衮上书要求出家为尼,但清政府为了笼络人心,不但不答应,在长平公主上书不久,顺治帝就下达诏命: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完婚,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车马、田地。但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就病逝了,时为顺治三年,长平公主十八岁,赐葬广宁门外。


  长平公主的下落有了结论,崇祯帝的儿子下落至今却还是个谜?


     据《明史·诸王传》记载崇祯帝的一生共生有7个儿子。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时,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除了这几个儿子外,崇祯帝的其他的儿子都是早夭。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之日,崇祯帝为给大明保留一丝血脉。他让儿子们都换上平民的衣服,由太监护送逃出北京城。临死,他还写下遗诏,要求各地的官员协力辅佐太子,重振大明。


 那么,崇祯帝的这些儿子们逃到哪里去了呢?


   说法一:被清廷捕获杀害。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在李自成战败后,太子趁机逃脱,被吴三桂部下捕获,后来太子又逃到外舅周奎家,周奎担心私藏太子会惹来祸端,就将太子献给了清摄政王多尔衮,经过一番辨认,最终被害。这一观点依据《石匾书后集》中的《烈帝本纪》及《太子本纪》记载,《国寿录·崇祯太子》及《甲申传信录》等书中也有比较类似的记述。这些说法都认为太子最终被清廷抓获,然后遇害。

   说法二:被吴三桂杀害。《明史纪事本末》中称,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太子慈娘与定王慈炯、永王慈招一起被起义军所掳获。后来,李自成不敌战败,就与吴三桂议和,吴三桂提出用归还太子与二王并离开北京城为条件,换取停战。李自成同意了,就将太子等人交给了吴三桂。这样说来,太子就落人了吴三桂的手中。据此,有人提出,太子已经遇害。

  说法三:跟随李自成败退,不知所终。崇祯儿子三人等在北京陷落后,均未逃脱,一并为李自成军俘获。在对他们的处理上,李自成采纳李岩等人的建议,封明太子为宋王,永王和定王也改封他爵。后来,吴三桂在山海关反叛,李自成率军亲征时,身边还带着明太子及兄弟,其用意自然是以此来堵住吴三桂效忠明廷之借口,并招降吴三桂。但此举并没有收到效果。李自成农民军与吴三桂交战受挫,决定离京西撤时,将他们三兄弟一起带走。从此太子便杳无音信,不知死活。这种说法是依据《明史纪事本末》、《明季遗闻》以及《明史》等,如《明史纪事本末》云:“京城被攻陷,李自成捕获太子,封为宋王。当李自成向西前进时,太子却不知所终。”《明季遗闻》的记述尤为具体:“李自成军受挫后,便狼狈回到京城,之后又向西行。有人说太子和二王也一同出行。”《明季遗闻》乃邹流绮父子所编辑,他们在甲申之变时都身临其境,且该书面世之时离事情发生之日不过十年左右,因此人们认为他俩所辑录的遗闻还是较为可靠的。

 说法四:跟随李自成败退,后逃出做了和尚。有人认为在李自成军队败退北京的路上,刘宗敏受了重伤,放松了对他的看管,他就找了个机会和他以前的老师李士淳从闯王的军中逃了出来,后来到了李士淳的老家广东嘉应州阴那山出家当了和尚。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建了一座寺庙叫做“圣寿寺”,大殿就取名叫“紫极殿”,处处都显示了寺中和尚的神秘出身。据说太子死后,庙里就开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萨”的神位。这尊神位始终保留着,直到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了,人们才知道原来供奉的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李士淳的后人也声称他们的先祖确实在乱军之中救了太子,并把太子带回自己的家乡,两人还一同出家做了和尚。

   除了以上四种说法外《明季太略·太子一案》中则说,太子从李自成军队逃出后,被人带到皇姑寺藏了起来,又和太监高起一起潜逃到天津,然后像传言中的建文帝一样,出海南下,不知所终。《野史无文》则记载太子曾逃往南京的南明小朝廷,清兵攻陷南京后,他被人献出后被带往北方,不知所终。还有的说,明末清初兵荒马乱的,太子后来死于乱军之中。但这些说法均无证据证实。

      明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朱慈焕因与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岁,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朱慈焕1633年出生,后封永王。甲申之变(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在景山上吊身亡)时,年十二,仓皇出奔,流离颠沛。在李自成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十三岁到安徽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臣,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十九岁时,王家突遭变故,慈焕再度流亡江湖。至一佛寺中削发为僧,隐姓埋名, 后又往浙江,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也是明官员后代,后两人谈经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她。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私塾为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在宁波认识了秀才张月怀, 不久,发现张行事不安分,便带家属居湖州长兴县。 后风声吃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 闻得事发,妻女六人,均上吊自尽,三子一孙,被捕收。朱慈焕躲避流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岚山起事的浙江和尚张念一(是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事),并从其口中得悉慈焕的行踪。四月,在山东汶上县躲避两年多的朱慈焕被捕,押解京师受审。


  这时朱慈焕已达七十五岁高龄。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意识,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


   经浙江遭审问时,官府问他:“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 答:“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只是为了避祸。清廷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 官府问:“什么三大恩?”答:“今上诛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 朱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三也。”“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九月,康熙朝五位大学士在审讯后结案由张廷玉书上奏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崇祯的第四子根本没有在崇祯十四年死去,这是明末清初各式各样的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而明朝亡国六十余年,就算有当年的小太监还留在清宫,那最小也要七十多岁,怎能根据童年的模样来辨认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的相貌?可惜,杀机已现,断难挽回,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送上了政治断头台,朱慈焕凌迟处死,所有子孙除死于狱中的。虽然朱慈焕已到了风烛残年,并且并无叛逆之心,但最终康熙帝以其“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斩草除根。(《东华录》对“朱三太子”案就有疑问,不过认为是崇祯四子,崇祯之后,天下大乱,仓促之间,三位皇子的命运就变得扑朔迷离,因为当年多尔衮入关是以为崇祯报仇的借口来的,所以有很多对政府不满的就以明朝皇室后裔造反,大概以“朱三太子”的有十几起)。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帝皇四子并没有在崇祯十四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的皇子?可惜,杀机已现,断难挽回,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朱慈焕被凌迟处死,所有子孙除死于狱中的,全部斩立决。(以上载于《鸡林旧闻录》和《清圣祖仁宗实录》)至此,崇祯皇帝的嫡系子孙彻底被消灭,而且全都是以所谓不是他的子孙的名义被消灭。


其他皇族宗室后裔: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大明皇室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押印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皇室子孙。

大明皇室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监国鲁王朱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净慈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大明皇室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大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9.jpg


在台湾,却有一位从事复国大业的明朝皇室,他的恩德始终烙印在高雄县湖内乡居民的内心深处。他,就是大明宁靖王朱术桂(公元1617–1683年),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是明第七代长阳王朱术雅的二弟,初封辅国将军。明崇祯壬午(公元1642年),农民军攻陷荆州,朱术桂同长阳王朱术雅一起率领辽府宗族避难到湖中。明朝灭亡后,福王朱由崧南京称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朱术桂与兄长阳王一同投奔,被晋升为镇国将军,并受命与长阳王一同镇守浙江宁海县。

不久浙江沦陷,长阳王朱术雅逃难福建,传闻已死。而鲁王宣布监国,改封朱术桂为长阳王。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据守福建,尊唐王为帝,改元隆武。这时才知原长阳王朱术雅尚健在,并已改袭为辽王。于是,唐王政权改封朱术雅为宁靖王,督管方国安军。此后,朱术桂转战海宁、丹山、绍兴,明永历五年与郑鸿达攻取金门。后郑成功攻占台湾,朱术桂率家眷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渡海来到台湾,并随郑经开垦长治一里的竹沪庄。

据载他在这里经营数十年,垦田数十甲,为台湾的早期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兵攻陷澎湖列岛,台湾郑氏政权投降清朝,宁靖王朱术桂不愿做异族之奴,遂于这年六月二十七日自缢殉国,全家妃妻五人同时殉国难。临死前,朱术桂特地烧毁田契,把位于台湾路竹乡数十甲田地全数送给佃户,然后才从容的悬梁自尽,时年66岁,葬在台湾凤山县长治里,五妃墓在其北30里的魁斗山。

今台湾路竹乡有座宁靖王庙,庙中有朱术桂“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的绝命诗。史载宁靖王朱术桂人品雄伟、美髯、弘声、善书翰、喜佩剑、沈潜寡言。朱术桂无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公元1693年被清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明朝皇室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族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清朝至此统一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又据资料表明,明朝皇室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但没有哪一个政权像满清王朝一样,因为自己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朝皇室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明朝皇室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情况才稍有变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爱新觉罗·玄烨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葬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禛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1730),字商玉,号苍岩,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后裔,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至此,明朝皇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清朝世袭一等延恩侯:

10.jpg


 这侯爵其实与其他富甲一方的满清权贵不同,生活来源全靠朝廷赐给的几亩祭田为生,朝廷不允许其从事其它买卖,所以每天只能粗茶淡饭,混个温饱而以。府邸更是寒酸简陋,完全没有大户人家的气派。政府更是对他们的的生活加以严格控制,除了春秋两季去祭扫十三陵外,不允许跟其它任何人有接触,更不允许夜不归宿、外出远游。否则便置以重罪,轻则发配边疆寒苦之地,重则满门抄斩。所以他们实际上只是大清朝的一个华丽摆设,虚有其表罢了。一家数代始终处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他的子孙一直传承到清朝灭亡,第十二代一等延恩侯朱煜勋还在溥仪的流浪小朝廷里出没,自认大清忠臣。

11.jpg


1924年9月7日,43岁的朱煜勋受到溥仪的传召,进入紫禁城与溥仪的老师庄士敦见面。这个有2个孩子,房屋破烂,连官服都要向别人借的前朝后裔,给英国人庄士敦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有礼貌、自尊。

民国年间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住在北平东城羊管胡同,其时他虽贵为侯爷,却已然穷困潦倒,狼狈不堪。1929年,延恩侯朱煜勋以“生计奇窘,无法维持”为由,“呈请国民政府格外抚恤,委以末职,俾维生计”。民国政府内政部经研究决定,取消其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员之职。月薪50大洋,列入财政部预算。至1933年10月民国政府下令撤销其职务,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陵区内设护陵警察所,抽陵户为护陵警察。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来自网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