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博:济南历城寻根记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11/01|浏览量:1803
2019年4月6日,清明节第二天一早,我用GOFUN 手机软件APP租车,开到市中区白马街道朱家庄。朱家庄在济南市区西边,腊山立交安澜北路,此村只剩一两栋老房子没有拆迁,大都已搬迁至楼上。我打听来到村委会,正值清明放假,看到门上贴的值班表有名字朱广林的电话,我打过去说明来意,对方放下戒心,让我去到他的办公室,他说济南有几个朱家庄,他大概有所了解,也去过一些,他说是这个朱家庄祖辈从泰安搬过来的,不知家谱在谁手里,目前字辈是庆凤广兆。他给我推荐了朱凤朝老人,他住前面拆迁楼上2单元401室,我敲门说明来意,老人热情迎进,看了我的家谱说好像对不上,不是一家,问下来说他手里没有家谱,可能是有不想拿出来。
中午继续向西去槐荫区段店镇玉清湖街道朱庄村,因处郊区村里商店特别多,在村里问了两个人,他们说是姓朱的很多,但没听说家谱。一路走一路问,问了一个路人,他说他是隔壁村庄也姓朱,他们最近的字辈是明、玉、其、田,具体谱书在哪也不知道,说是可能有的家里有也不会拿出来,家里也很少供奉轴子了。走到庄后,看到还有一片麦田种着春小麦。
吃了午饭,去村委会了解一下,看到宣传栏很多,问街道办事处的人,他们说正好在里面办公说是村委的人去劳动了,街道办的一位女科员问了我的来意后,也要去问我是否一起,我和他们去村里原来是街道办包村搞环境卫生整治,她把我的介绍了给村长。村长姓朱,浓眉大眼身材魁健,他说,小兄弟你来我给你安排一下,回头介绍给了朱玉生,说是300年前从章丘朱家峪(电视剧《闯关东》里朱开山的原籍)迁移过来的。
下午赶去西南郊区历城区仲宫镇崔家庄和朱家庄。一路经过条路沿河进山,路过歇马村之后的村庄,开始地势起伏,和村民打听,仅有一个姓朱得上门女婿,至于为何无原著朱氏村民,不得而知,阿姨说水库南侧姓穆家庄那边朱的多。天色已近三点,我赶去穆家庄一问说朱姓多的村庄是隔壁营而村,继续赶去问村民有没有姓朱的,我来对家谱,女性村民说朱姓人很多,比较清楚的是坡下的小卖部的朱**,找到只是他家人在家,一个好心的叔叔帮我问问,村民刚好喊住一个路过推着摩托车的村民朱永廷,这个大伯很热情,带我回家,门楣对联有元亨利贞等手写对联。
给我倒茶做下来聊,说是流传是有谱书的,他们是从北道沟那边搬来的,谱书也在那边,祖碑碑文也在那边,我们马上赶过去,向南开车大概8里,开到北道沟村山脚,就在农户家附近有一口古井,有两个开凿水井的碑记,文字漫漶不清,用水冲了一下,能看到字刻于光绪年,有很多朱姓名字,应该是古井开凿的碑记。既然不是家谱碑,大伯帮我叫来村里的表弟崔士峰,他带我们向上走,看到一块碑嵌入路边碎石内,说是文革平坟时从坟地里搬出来的,平坟的人都死于非命了,碑面被涂黑应该是有人用墨汁拓过,崔叔叔取来一瓶水冲了一下,此碑刻于民国时期,记载了世系从六世祖朱曰泗,以下大概六代,从济南西南梁王庄迁移到营而村,宣统年间开始立了字辈:“凤登振永秀,鸿兆焕同光,继世应希美,连廷可树昌”。
晚上住济钢宾馆,100多元,环境好,早上碰到了厂区里有个鲍叔牙墓,去菜市场吃了早饭豆浆油条,一路向北开到华山镇朱家庄。
村里房子都是红色涂料涂过,整齐划一的,应该是整体搬迁过的,问了村民热情联系他弟,他弟带我找到朱忠军,他口述字辈为:“光乐仲传家宝”,朱氏建村早于明朝,明朝因绿头苍蝇咬人,瘟疫死了大半;建村估计有千年,她们是祖居此地,家谱文革烧毁,现在供的是三代宗亲。村头有牌匾记载,建村人叫朱准(可能是宋代)。
接下来去附近的华山镇朱家桥村,从华山镇朱家庄过来不远,穿过一个桥洞就到了,一个路人问我来由,闲聊下来他说知道长春,他以前去过公主岭做过生意,帮我推荐带我来到了一家人家,叫朱德元,一听是朱家寻根,他特别热情请我上座,他是电气工程师,现在算是济南文史学家,嗜书如命,爱好文史研究,感觉像蒲松龄一样的老学究,他说是明齐恭王朱榑后代,因朱棣被贬为庶民(建文年间,因罪而被明惠帝借机削藩,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四年。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恢复其王位,并令其归藩。但数年后再度因行为不轨而被废为庶人,从此被软禁在南京至死。),传到朱昌祚(高唐州人(今山东省高唐县梁村朱楼人),曾督燕、鲁、豫3省,外号朱三省,顾命八大臣之一,被鳌拜说杀),小时候被清军掳走编入汉旗,他们朱家桥这支是朱宏祚的后代,和聊城市高唐朱氏(经查百度:昌祚家族墓地位于高唐县梁村镇朱楼村西南约2公里处,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共有墓冢九座,依次是:1号朱仲卿墓,2号朱美先墓,3号朱弘祚墓,4号朱昌祚墓,5号朱朱先墓,6号朱东朴墓,7号朱德祚墓,8号朱锡祚墓,9号朱茂祚墓。朱昌祚二世祖朱仲卿是明朝时期从山东青州府迁到高唐县朱楼村,到朱昌祚已是第四代)是一脉,还有一支应该在北京,家族名人有朱维,朱缃(此人在历城县志中有记载:[清](1670年至一1707年)字子青,号橡村,山东历城(一作高唐)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九年,卒于康熙四十六年,年三十七岁。尝与弟纲学诗于王士祯。和朱彝尊相识,与蒲松龄是忘年之交),朱绂,朱令昭等,他给我看了这些人作品名录,说是朋友从台湾寄过来的,他做了整理和批注,据说朱昌祚修的家谱只写到上三代,可能是不敢让清廷知道自己是朱元璋后代吧。他还说村里有祖碑等记载这些蛛丝马迹;他说这附近其他朱氏都是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迁入的了,经他娓娓道来这些故事还是有趣。他热情留我吃了午饭,请我上座,坐在左边的座位,山东人还是很传统,说帮我留意家谱的事。
下午我来到董家镇崔家庄,来到村口看到两个年长的人问了是否朱姓人多,他帮我指了一家比较懂家谱的人,村委会向西100米,朱兴泉家,他70岁左右特别热情的请我上座,先看了我的家谱,然后把他们新修的家谱拿了出来一看:明正德十三年朱朝臣、朱朝用两兄弟从河南朱仙镇迁移至崔庄(现为董家镇崔家庄村),宣统年间十三世朱文*重新修谱定字辈为“长克廷兴荣”。从一世至朱兴泉约为第十四代。老人特别热情接待,并推荐我去北边的柴家村找找,说那边朱家人的很多,有个叫朱作旭的他认识。
接着我导航直奔唐王镇北柴村,从到村头一问说这是南柴,北柴在小河北边,走到村头确实有个村碑”北柴”,找到村北朱作旭(刚),只有他妻子在家,帮我说明来意后她给我看了他家“轴子(家谱)”,一世朱宣,二世朱*然后他家斜对面的推荐了朱春*(春字辈(约摸六七十岁,他不清楚家谱具体情况,带我去找了另一个朱氏老人,老人72岁了,步履蹒跚拄着拐杖,拿着马夹板凳,热情的马上给我带路去找谱书,我开车带他到了另一家朱氏家里,约50岁,他说谱书不在这里,给我看了他家的轴子,打开一看,特别古朴雅致,家人说这轴子重新装裱过,看纸张估计有上百年了,世系比朱作旭家全面清晰,文革除四旧时候家人藏了20多年,是明初永乐年间从枣强县迁来的,始祖为朱宣,二世祖朱贵,三世祖朱权,至作字辈为第二十代。现有族人七八百人。另外,说是其家族祖碑上也刻有详细的世系表。
至此济南之行,未找到特别的线索,寻宗需要继续。(完)
注:我祖上嘉庆元年从济南府历城县某朱家庄(还有说法 在朱家杖子或崔家帐子)闯关东到吉林省长春县 (目前属于农安县)
一世 朱有(公)
二世 朱进德 朱进安 朱进仓 朱进良 朱进富
三世 朱德仁 朱德义 朱德礼 朱德智 朱德信
四世 朱旺 朱明 朱佩 朱宝 朱英 朱耀 朱茂 朱起
五世 朱永太 朱永增 ……
六世 朱云 朱广…… (2个字的)
七世 开始字辈:万、显、奎、文、金。我是文字辈。
现推测为第二世到第四世开始从山东迁徙到东北的,若有第一世到第四世的济南线索请联系我,我的联系方式QQ:416142155
(吉林长春 朱文博 136 6767 2421)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观点和立场)
-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