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赤土小岭村与小岭朱氏源流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07/28|浏览量:2223
小岭,有趣的村名由来
在美丽雄浑的诸广山东向余脉自聂都东趋入南康赤土西北边境经横寨乡至朱坊乡的障背—陈坊岭山脉主峰鸡冠寨(又名旗竿寨,海拔671.2米)东段的低山地带,扬眉江(芦江)龙勾—寺里段沿江南侧山岭南麓的一个小山沟里,藏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乡小村落。它地处两县(区)三乡交界处,远离地区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距所在乡政府驻地赤土圩12公里,离南康城区25公里,域内总面积6平方公里,就像个小蚂蚁,藏在一个极易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里,默默无闻。
这个山乡小村落,按今行政区划,为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辖属的小岭村。这里“山色葱笼入胜境,空谷低回溪流声”,是“青山看不厌,,流水趣更长”,人醉其中的毓秀之地。
山色葱笼入胜境,空谷低回溪流声(小岭村中心地带,朱圣浩摄)
小岭村,原名“小岭背村”,又名“岭背村”,历史上隶南康县(后崇义县)隆平里龙勾堡,因与本堡龙勾村、寺里村等隔山相背,故名“岭背”。又因境内山岭较之崇义其他地带的山岭要矮小和起伏和缓得多,故又有“小岭背”之称。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时,小岭村和龙勾、寺里村上年纪的人还习惯地互称对方地为“岭背”。比如,小岭村的人欲去龙勾、寺里走亲访友或办事,或龙勾、寺里村人要来小岭村,路上若有人相问:“你去哪儿?”答曰:“去趟岭背”。这样的话,儿时的笔者是经常听到的。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已很少有这样说的了。
1965年,自“横寨水库”建成蓄水之后,小岭村即成了一个“三面由山环抱、一面濒水”的风水宝地。这里东隔水库与本区(县)的横寨乡寨坑村相连,南越山与本乡的杏花村接壤,西为绵延不断的山脉,北隔山与崇义县龙勾乡龙勾村、寺里村毗邻。2019年,全村14个村民小组,305户人家,户籍人口1302人,连成一片又相对独立的大小屋场(方言,指居住点)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川狭长谷地靠山的平地两侧或山坡上。历经长时期的发展,因为人口及住户的不断增加,屋场与屋场之间的空间地带日渐为新建的房屋所填满,使得屋场和屋场的界限不再分明。如今的小岭村,住户居屋散布在村域地界内山川谷地的两侧,而不像外地的村庄那样,住户集中而居,每个屋场(自然村落)即成为一个团地,屋场与屋场、村落和村落间的界限分明。
传承千年的古村落
小岭从何时开始有常住居民,从既有文字资料的记载中似乎是难以确定的。但有理由肯定,小岭村的传承,至少已有千年之久的历史。早期的小岭村民均“据坑而居”,不少“坑”的坑尾都曾有过人居屋场遗址的存在,如朱坑尾、石龙坑尾、下竹坑尾、陈坑尾、高龙坑尾、南坑尾、屋背坑尾、船头坑尾等。这些屋场建于何时除下竹坑尾、高龙坑尾和船头坑尾外均难以查证和确定,但可以肯定是,必早于现存的所有古屋场。
从笔者所收集到的现有史料看,小岭现存古屋场(包括遗址)最早的谢屋,据传,在谢姓迁入之前,是黄姓人在此居住,后移居它地。为此,谢屋周围山岭上还留下了不少的黄氏古坟墓。谢姓迁入的开基始祖及时间,据赣南《谢氏族谱》,“潜征,字学功,生于永乐癸卯年(公元1423年)十月十四日未时。配萧氏,合葬河田聂屋坝谢屋山虎形寅山申向。生子一:允志。潜征之子:允志,生殁失考。配蔡氏,葬同父处。生子一:延清。允志之子,延清,生殁失考。配王氏,葬本处船头坑狮形坐南向北。生子二:宁部,宁都(未详)。”从谢潜征及其后人逝后埋葬的地址情况看,小岭潜征系谢氏的开基始祖当为谢延清。根据谢延清祖父的生辰时间推算,谢延清自河田(又说今本区横寨乡寺下)迁入谢屋立基的时间应大致为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距今约520年左右。加上先前黄姓人在此立基的居留时间,谢屋的历史持续时间估计已有700、800年。
陈坑口,由陈姓人开基,张锦庭迁入后,陈姓外迁。据南康《张氏族谱》,“锦庭,字秀宇,生天启庚申年(公元1621年)九月十九日午时,迁小岭背上屋井頭丘,再迁小岭背陈坑口立基”。张锦庭迁此至今约370年左右,加上陈姓开基后的居住时间,陈坑口的人居历史至少也在600年以上。
再说姑坑。民间似有“先有姑坑,后有小岭”之说,但无从证实。姑坑现居有萧、姚、彭三姓,历史上也曾是黄姓人的居住地。据1984年出版的《南康县地名志》,竹坑桃树排,隶杏花村,与小岭村隔山相邻,黄文善从姑坑迁此已12代。据此,黄文善迁出姑坑的时间大致是清康熙年间,距今300多年。根据姑坑萧屋提供的《萧氏五修族谱》记载,萧氏自龙回移居姑坑开基的具体时间,大致为公元1710年前后,也就是清康熙年间。姑坑萧氏一族在姑坑的居住时间已有300多年。考虑到黄氏在姑坑的居留时间,姑坑的历史持续时间至少也有600、700年以上。
姑坑姚屋,据《吴兴姚氏族谱》南康姑坑宣镇世系的详细记载,如果认定姑坑姚屋的开基始祖是姚宣镇,则姚氏进入姑坑至今就已有760多年的历史。如果开基始祖是姚宣镇的后人,则姚氏在姑坑的居留时间距今也不会少于600年。
可以确定的另一问题是,小岭村现有村民的祖辈都是明嘉靖后至清康乾期间(约公元1520—1800年)由闽粤地区客家回迁赣南的后裔。这些客家最早进入赣南的至今也就500、600多年的时间,肯定不是小岭最初的居住民。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崇义建县的析地情况看,当时小岭地界内肯定已有“据坑而居”的居住民,并且同岭背龙勾、寺里的居住民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否则,是不可能如此突兀地将近乎一小块“飞地”的小岭划归隆平里龙勾堡管辖,而不纳入与小岭同为一川、交通便利的近邻横寨、寨坑堡管辖范围的。可能的情况是,当时小岭有“据坑而居”的住户,而邻近的横寨则尚无人烟。从清代初或中期从高龙坑迁出至横寨的松屋背居住的朱氏一系,后又从松屋背析出,散居于邻近的塘坑口、竹山里、老屋里等处的情况分析,似乎也足以证明同为一川的横寨开发晚于小岭这一事实。这是其一。
其二,同“据坑而居”习俗特别是像朱坑尾远离农田的屋场遗址那样相对应的,是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而客家擅长的却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客家进入小岭地界之前,就早已有赣南土著在这里生存繁衍。在小岭“据坑而居”,背靠高排山、野猪坪和上山等深山老林,便于狩猎和采集,而越山则有扬眉江的通舟之便,当是早期人类居住的理想之地。
美丽的诸广山地与赣南南岭山脉的北麓山系、武夷山脉的西麓山系,同为“赣虞人”,也称“赣巨人”的发祥地,畲族、瑶族(赣南俗称“过山瑶”)等赣南土著的故乡。小岭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很是适合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推断,小岭的人居历史传承当在两千年以上,其中可考证的也已有千年之久,是诸广山区中较为古老的村落之一。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沿革
有史料可证的小岭村(岭背村),在设立崇义县之前,隶属南康县隆平里管辖。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崇义设县时,隆平里从南康析出,小岭隶属于崇义县隆平里龙勾堡管辖。
清代沿袭明朝旧制,小岭村仍隶于崇义县隆平里龙勾堡。
中华民国初期,小岭村为崇义县龙勾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崇义县实行乡、保、甲制度,小岭村(岭背村)为龙勾乡下辖的一个保。
1949年8月20日,崇义解放,成立崇义县人民政府,废除保甲制度,乡以下设村。小岭村(岭背村)为龙勾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1953年6月21日,小岭村划归南康县朱坊区横寨乡(乐平乡)管辖。小岭村划入南康县管辖范围后,伴随国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与演化,其隶属行政单位及其下辖的自然村落范围也几经变化。合作化时期,小岭村属乐平乡。成立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后,小岭由乐平乡横寨高级合作社管辖。
1958年,乐平、莲塘、爱莲3乡合并成立莲塘人民公社,小岭村隶属莲塘人民公社横寨大队。
1961年,莲塘人民公社分立为莲塘、乐平两个公社,小岭隶乐平人民公社横寨大队。1962年从横寨大队析出,独立设小岭大队,辖龙上、谢屋、大仚裡、石孜坑等4个生产队。
1965年,乐平公社和虎桥公社合并,成立新的虎桥人民公社,小岭为虎桥公社下辖的一个大队,下辖原龙上、谢屋、大仚裡、石孜坑4个生产队和因1964年10月动工兴建1965年5月开始蓄水的横寨水库而新设立的1个移民生产队山下陇生产队,以及由原横寨大队转入的南坑、姑坑、石龙头3个生产队。
1968年,虎桥公社并入赤土人民公社,小岭为赤土人民公社下辖的一个大队,管辖姑坑、石龙头、山下陇、龙上、谢屋、大仚裡、铜锣湾、石孜坑8个生产队。
1972年,赤土人民公社分为赤土、长塘两个公社,小岭大队隶属分离后的赤土人民公社。
1984年,赤土人民公社改名赤土乡,与之相对应,小岭改大队为村,隶属赤土乡。
1989年赤土撤乡设镇,2001年撤销镇建制,改设赤土畲族乡,小岭村即分别为赤土镇、赤土畲族乡下辖的一个村级单位。
钟灵毓秀、英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诸广山美,不只是美在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更美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传说,动情的民谣、山歌,既悠久又博大精深的古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批又一批的卓异俊杰脱颖而出。据《南安府志》,单在有宋一代的三百余年间,南安府下辖3县(今大余、南康、上犹、崇义4县)地界即有73人进士及第,成为英才荟萃、名家辈出如群星璀璨的不多见地区之一。
在小岭,一个总人口仅千余人山乡小村落,1977年以来,至2019年底,先后考入国内各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小岭籍学生及毕业生即达60多人。其中不乏国内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的学生及毕业生。学历层次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到无学位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等应有尽有。学科范围包括理科、工科、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师范、医学、外国语言学、体育学等众多学科。
再从毕业生的供职去向看,其中有从教、从医、从政的,也有进入工商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充任职业经理人或高级打工者,还有自主下海创业,从商、从工或兴办新兴服务行业的,等等。
从就业后的职务或职称层级看,在教师行业有大学教授、讲师、中学老师、小学特高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在行政领域,从科员到正、副科级、正、副处(县)级和厅(市)级等;工商领域则也不乏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审计师等高级别人才。
小岭,一块神奇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一个产出“天之骄子”的地方。
小岭居民,不多见的多氏族群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聚族而居,同族人抱团聚集居住,是一个重要传统。当年,鲁迅在其《故乡》一文中就曾感慨:“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中国的村落,一村一姓的为多数,即使在行政村,也多在二、三姓或四、五姓之内。
小岭则完全不同。一个现有总量仅千余口人的小小村落(行政村),却包含了张、谢、蔡、林、黎、郭、康、刘、王、朱、凌、萧、姚、彭、陈等15个氏族群,以张氏、谢氏族群为主体,是为小岭的大姓,其余皆为小姓。从族群的形成看,这其中既有六、七百年前迁入的老族群,如姑坑姚氏、谢屋谢氏,也有进入不过百余年甚至更短时间的新族群,如陈坑口刘氏、上湖坝和杨杏子排上朱氏、石龙头和石孜坑郭氏,以及新近入居的陈氏。不只是全村氏族群体众多,就是单个的屋场也多有不同姓的家庭共居一屋或前后屋现象,如铜锣湾曾长时期王、张共用一厅堂,陈坑口张、康、刘三姓和罗卜塅黎、张两姓同居前后屋,等等。
大小不同氏族群和不同时期进入的新、老氏族群和睦相处,共同筑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多氏族命运共同体,是小岭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的一大特色。在这里,不同氏族群的人们始终保持“同饮一井水,共耕一坑田”,“遇事相通,患难相恤,守望相助”的纯朴古风。如遇到谁家有事,邻里都会自动前往帮忙,而无需主人招呼。农忙季节,邻里间则会主动协商,安排先后次序,互相帮忙。
村民不挑事,遇事和为贵。别的一些村落常因田土、山林、水源、风水等发生的族群之争,屋场或家族间的殴斗,而在这里却甚是罕见。邻居间偶尔发生点矛盾纠葛,一般都能很快消解,即使发生大的矛盾纠纷,在众人的劝说下,也能够很快就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
朱氏在小岭包括上湖垻和杨杏子排上两个不同支系,前者为万七郎后裔,后者系知道公后裔,二者均为后迁入小岭的小、新族群。
上湖坝朱氏
上湖垻朱氏,为朱氏万七郎公之后裔,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自朱坊埠迁入,动迁始祖朱光禧。朱坊埠,今朱坊圩,朱坊乡政府所在地,原名“河田墟”。河田之名,源于河水改道后,人们垦古河道为田,由此而形成的一大村落,取名“河田湾”(后衍为“荷田”)。后来在该村附近的河道北侧形成一墟市,取名河田墟。
明万历末(公元1620年之前)或天启年间(公元1620—1627年),朱怀裔自广东河源县迁此建房定居,并设坊经营,因为此地有通舟楫之便,“河田墟”成为“朱坊埠”。“埠”,停船的码头,引申为有码头的圩镇。1920年,朱氏家族因为家道中落,加上与近邻吉氏家族的纷争,在此居住已难以为继,于是,举族外迁。其中光禧携妻儿迁至当时的崇义县龙勾乡小岭背村,还有一户移居崇义县长龙乡南田村,其余的全部迁入南康县境坝墟河对面的坪田村。朱氏经营朱坊埠长达300年之久,历8代人。
光禧迁小岭后,始居坝子里及瘦岗张屋等处,后移居铜锣湾,寄居在王姓已停业的豆腐店里。1952年,光禧长子由礼于上湖坝建房。新居落成后,移居上湖坝。上湖坝朱氏迁居小岭至今已百年,历6代,其中在上湖坝居住近70年。
光禧,字宝三,以宝三传名。公有着一般乡村人所不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精通风水术,却从不以此为业,不四处为人看风水。公为人厚道、友善、低调,终生务农,妣康氏,生子二:长子由礼,字智信,以智信传名;次子由祯,字象亨,幼年夭折。
由礼,新中国成立后小岭村的第一代村干部,任村民兵队长一职,参与小岭村土地改革全过程,深得村民好评。土地改革结束后卸任村干部一职,后专心务农、潜心治家。公妣张氏,生子四:长子贤文,字而达,以而达传名;次子贤梅,字元林,幼时夭折;三子贤民,字乐尧,以乐尧传名;四子贤平,字荣华,以贤平传名。
贤民,由礼三子,1952年农历闰五月生人,1970年应征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空军某部服役,历任战士、军校学员、技师(干部)、教导队教员等职务。1978年带军职参加国内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在该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4年,大学本科毕业,获国内高校首批经济学学士学位。
贤民1982年大学毕业后,从军队转业进入东北财经大学任教,先是担任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继而担任国民经济计划学主讲教师,历任东北财经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等教学职务。1985年任东北财经大学计划教研室副主任,1986年升任计划教研室主任。任东北财经大学计划教研室主任期间,积极开展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尝试,在国内高校率先开设“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和“产业结构配置经济学”课程教学,是国内最早提出建立“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学者之一。
1991年,贤民升任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行政副处级)。1993年初创办民办大连远东大学。同时提出在公立高校内部附设民办学院的设想和具体操作方案,进行高校“国有民办”模式的改革尝试,并付诸实践,为国内公立高校附设民办学院(即后来所称的“三本”院校)的第一人。
1994年,贤民因创建 “国有民办,经费自筹”的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前身)国际商务学院由东北财经大学正式调入大连海运学院,出任国际商务学院院长(行政正处级),同时担任经济学、国际商务等课程教学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创建“大连海运学院国际商务学院”过程中,提出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经济情报专业”,并完成其全部课程及教学方案设计,得到国家教委批准,是国内高校正式开设“国际商务”和“经济情报”专业的第一人(后因本人离任,“经济情报”专业被夭折)
1996年后,因不满大连海事大学在国际商务学院营运问题上的违约行为,贤民遂离开大连海事大学走向田野与社会,潜心研究中国经济与农业问题,颇有所得,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经济学思路。
在社会任职方面,贤民自1986年起担任两届(每届4年)辽宁省计划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90年发起成立大连市经济学会,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85—1995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咨询组成员,1991—1995年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经济学顾问。
贤民先后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1种(部),代表作包括:《国民经济计划学》(副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产业配置经济学导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财政部院校统编教材,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关贸总协定概要》,红旗出版社,1992;《经济学通论①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之道①②》,金融出版社,2001;《走向明天的国有企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回归农业——中国经济超越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环城农业——中国城市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农业经营通论》书稿完成后未出版,2012;《故乡记忆——发生在赣西南一个小山村里的故事》,待出版,2020年。
贤民贤居辽宁大连市。
贤平,由礼四子,1958年初生人, 1978年考入江西财务会计学校(现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预算专业,1980年毕业后分配到南康县政府财经办公室,后转入南康县财政局工作,历财办科员、县财政局办事员、副局长、局长。之后,调任赣州地区行署三大检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赣州市(县级)副市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等职,行政副处级。1999年7月地改市后,任赣州市章贡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赣州市财政局副局长,赣州市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在职期间,1984年8月至1986年7月中共赣州地委党校大专班脱产学习,1995年8月至1999年7月于中央党校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习。婚后定居南康县城,后移居赣州章贡区城区。
圣浩,贤文三子,1974年6月生人,1991年蓉江中学高中部肄业后进入南康县电力公司工作,历任公司职员,南康市电气安装服务公司工程队副队长、业务部主任、生产技术部主任,南康市新农村电力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赣州市安和供电服务有限公司南康分公司副经理等职,兼管南康区供电公司集体企业项目部,赣州供电公司基建安全质量专家库成员,赣州供电公司评审专家库成员。婚后定居南康区城。
圣浩参加工作后,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工作、边学习,工作学习两不误,自2001年参加高教自学考试,先后取得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与管理专业大专学历(2004年)和武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学本科学历(2017),并于工作期间通过考试先后取得配电线路工技师、电力工程技术工程师、高级营销师、高级技师,以及预算员、安装工长、中价协造价员、电力造价员、电力工程项目经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等职业资格,成为职业生涯中实实在在的多面手。多次参加职工职业技能劳动竞赛,先后获外线作业技术比武活动二等奖、“计算机应用知识”竞赛文档打印业余组一等奖、“弘扬井冈精神、创一流企业”知识竞赛二等奖、“计算机应用”操作比赛第二名等优异成绩。
在工作科研方面,圣浩先后在《大科技》《企业技术开发》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对电力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安全问题的探讨》《浅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等多篇技术论文。
圣浩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和主持过数十个重大供电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包括京九线10kV线路架设工程;赤土罗屋、小岭等无电村10kV线路架设及配变安装工程;大广高速、厦蓉高速、康大高速、赣南大道、105改道、道路扶贫、电力扶贫、唐江示范镇等重点项目线路迁改工程;赤土乡青塘、小岭等村电力扶贫项目建设过程;创文创卫、背街小巷、精品街等城镇线路整治工程;区政府、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赣州港、家居特色小镇、家具希望学校、南康中学、南康二中、南康三中等重点单位开关站及双电源建设项目过程;村头线(邱边线)、天马山Ⅰ线(桐梓线)、桥头线等农网改造项目工程;南康区龙回、龙华等工业园、家具集聚区、坪塘、金融中心、塔坳等安置点和开源矿业、泓泰家具市场、城市壹号小区、返迁房小区、廉租房小区等扩用电建设工程等。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圣浩先后十数次荣获 “南康市水电系统先进个人”、县(市、区)供电公司 “先进生产(工作)者” “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圣浩虽未历经正规的高校科班训练,但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自学,最终还是成就了自己,成为一名既通技术又懂管理的公司通才。
慧萍,贤文之女,1970年10月生,1990年元月进入南康县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所从事城市的清扫保洁工作,2002年8月升任南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清洁卫生服务队队长,2007年5月续任南康市(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清扫队队长、高级工。南康县(市、区)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处)清洁卫生服务队的工作职责是提供大街小巷及其他公共区域如公厕、广场等的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的清运作业与管理。慧萍,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乡村女孩子,从普通的清扫工做起,每日在天刚蒙蒙亮时,便迎着第一缕晨曦,挥动着笤帚、扫把,把原本龌龊不堪的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井井有条,为的就是让人们晨起走出家门时能够看到一个干净利整的环境,能够呼吸到新鲜清爽的空气,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三伏酷暑或是数九寒冬、风雨交加或是飞雪漫天,都始终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做到管理和统领和百多、几百环卫工人的中层领导岗位。不善言辞的她,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平淡的工作中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担当起了一份令人尊重的责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多彩的一笔。婚后定居南康区城。
舜楠,贤民之女,1981年10月生,先后获理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学位。2000年考入厦门大学就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后应聘进入中国科技日报担任记者工作,后转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从事学生与行政管理工作,2008年考取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应聘进入工商企业从事企业管理与咨询工作。2012年考取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应聘进入国有中国旅游集团公司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专职从事旅游项目开发与政策研究,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婚后定居北京。
津滢,贤平之女,1995年农历正月生,经济学硕士。2003年高考,被江西财经大学计算机信息专业录取,2007年7月毕业后考取暨南大学金融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录用,历任该行福田支行客户经理、车公庙支行副行长等职务。后转入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分行工作,任分行副行长。家居深圳。
经洋,圣浩之子,1997年10月生,工学学士。2016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化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就读,2020年7月毕业后就职于广东省梅州供电局。
杨杏子排上及横寨背朱氏
杨杏子排上朱氏于1964年由横寨背迁入,始迁祖朱新芙。横寨背位于小岭村东北侧,1965年横寨水库建成蓄水后,大部分区域为水所淹。横寨背朱氏在公元1964年兴建横寨水库移民动迁时,散居在一个狭长约1公里的沟谷地带的四个居住点(屋场)里,即松屋背、塘泥坑口、竹山里、老屋里。横寨背朱氏先祖的晚近居住地是崇邑章坊(今崇义县龙勾乡寺里村樟坊),再往前则是南康唐江马其坝。
横寨背朱氏的开基始祖为朱为国,其天祖父知道公“于宋代迁徙至唐江马其坝”。繁衍到知道公玄孙(四世孙)彦公时,家族开始外迁。公元1280年,彦公(字三郎)之长子为章公(字华延)携父彦“从马其坝徙居西华乡之麻田”。为章公由此成为西华麻田朱氏一系的开基始祖,其后代子孙一直居住于西华麻田。
又,彦公次子“为国,子满一,生殁失考,葬于至坪墇屋场里月形辛乙,先宋朝湖头、后元朝徙居崇邑章坊蜡树下。妣钟氏,生殁失考,葬于至坪章坊井边园里龟形,子有朋、有能”。彦公三子“为亮,字满七,生殁失考,葬于至坪章坊井边园里龟形庚甲”。
基于知道公迁居马其坝后在此居住历经五代,大致120—150年(代隔按平均25—30年计算)。宋代自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历时319年,其中北宋自公元960—1127年(历时167年),南宋自公元1127—1279年(历时152年)。由此可推定,知道公大致是在南宋初年或北宋末年迁居唐江马其坝的。
为国公宋时居湖头(今三江口老凤岗圩),元时徙居崇邑章坊,因此,其迁徙时间当在1279年(元朝始年)之后,最大的可能也在1280年。这一年其兄为章携父迁居西华麻田,而为国则携幼弟徙居崇邑章坊。这里所说的“崇邑章坊”,是今崇义龙勾乡寺里村的樟坊。之后,从为国后代子孙的墓葬地的地名看,为国公一系曾长时期居住于樟坊及其附近的朱坊里、上角、牛呃潭(又作牛轭潭)一带。
据《崇义县地名志(1984)》:“樟坊,河沿多樟树。……清康熙年间刘姓从广东迁入建村,已15代。”又:“朱坊里,由朱、巷两姓建村,原名朱巷,“坊”“巷”谐音,故名朱坊里。……《吴氏八修族谱》,清康熙年间吴姓从上犹迁入,已15代。”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1—1722年)刘姓迁入樟坊,吴姓入居朱坊里,当在为国公后人迁出此地之后,基于刘、吴氏迁入此地后至1980年代已历经15代,由此推测,为国公后人大致是在康熙初年间自樟坊、朱坊里迁出而移居一山之隔的横寨背立基定居的。为国公一系在樟坊、朱坊里一带居住了约390年左右的时间,历经13代。
为国公后人从章坊、朱坊里迁出移居横寨背的始居地,从横寨背朱氏四个居住点的考察与分析结果看,可能是在老屋里,后来再析居另外三个居住点即塘泥坑口、竹山里、松屋背以及长龙南田的。老屋里可能就是因为这里是朱氏迁入横寨背的最早居住地而得名。另外,为国公后人从章坊、朱坊里迁出,其中尚泾房系则是先迁小岭背高龙坑定居,后才移居松屋背的。
关于松屋背尚泾房系曾在小岭背高龙坑居住过一事,笔者小时候就曾多次听父亲及松屋背材栋、耀圭等长辈说过,并说松屋背厅堂樑架上就一直存放有高龙坑屋的一头大门。2019年暮春,笔者回乡做田园调查时,大仚里张金柱老先生也告诉笔者:他也曾听老辈人讲过这件事,并且还听说松屋背有一个小名叫七喜子的,就是在高龙坑出生的。
1769年,为国公第16代孙昌新自横寨背析出,迁往崇义长龙乡南田村立基。据《江西朱氏源流志》记载:长龙南田朱氏,为国16世孙昌新于1769年从南康横寨乡迁长龙南田村下寨孜立基。
1964年兴建横寨水库移民动迁,横寨背朱氏举族外迁,其中松屋背尚泾玄孙蔚德、蔚昆系迁横寨背社坑口定居,尚洪及堂兄弟后裔蔚春、微聪、蔚晖系大部迁朱坊乡红心村车头立基,新芙则携妻儿迁小岭村杨杏子排上建房定居。
杨杏子排上朱氏迁此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历4代。
朱、曹两姓不得为婚的历史传统及其意义
小时候,父亲告诉笔者,朱姓和曹姓不能通婚,这是自古留下的一个重要传统。原因是朱姓源自曹姓。
朱姓的上古源流有据可查的就多达十几个。但上湖坝朱氏和杨杏子排上朱氏据传均源于曹姓朱氏。赣西南(南康区及大庾、崇义和上犹县)境内《沛国堂朱氏族谱》和《紫阳堂朱氏族谱》都称自己是源出先秦邾国的曹姓朱氏,肇姓先祖为曹侠,在血缘上与曹姓同宗。但事实上,由于年代久远,谱系失考,上代失叙,域内沛国堂及紫阳堂朱氏是否真是源出先秦邾国的曹姓朱氏,确已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仅凭谱牒的记载或许还是很不够的。不过域内沛国堂及紫阳堂朱氏不得同曹姓通婚的历史传统,或许还是足以证实他们是源出曹姓朱氏这一历史事实的。
同姓不婚,即同姓的男女不得通婚,是中国婚姻关系及其制度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从西周初期起,出于社会伦理和生理方面的考虑,就确立了这一重要的婚姻制度。《魏书·高祖纪》就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的明确记载。之后的诸朝历代,直至明清,都对“同姓不婚”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大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确定,凡对违反规定者,都要采取强制措施,其中不乏一些体罚、判刑或勒令离婚等。如唐律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而明、清律则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
从宗法角度看,民国31年刊刻的《宋氏家谱》中就有一条“严禁同姓为婚”的禁令,其全文是:“严禁同姓为婚!礼不娶同姓,圣经明著,国法森严,倘后有犯此者,拘祠,依律令离,仍加惩罚,以正家教,以端风化。”
为什么要反对和禁止同姓通婚?《国语·晋语四》就说得很清楚:“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也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繁衍和后代的素质,故当禁之。
赣南客家是一个特别悋守传统的群体。同姓不婚,在故里小岭至今仍是一个不得逾越的道德及伦理底线。不要说笔者小时候,父亲就曾特别地叮嘱过,咱们朱氏一族因为在血缘上与曹姓同宗,因此,切不可与曹姓通婚。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
同姓不婚,是古代中国的特有传统。西洋社会就没有这样说法和规定。看过法国名著《欧也妮·葛朗台》的读者或许还记得,小说的主人公欧也妮就与其亲堂弟夏尔爱得死去活来。只是由于其自私的父亲的主宰,才使得她的爱情未能步入婚姻的殿堂。显然,这种情况在传统中国是绝不允许也不可能发生的。
中国进入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洋文化的侵入和影响,同姓不婚的传统已被逐渐打破。中国先后颁布的几个《婚姻法》,都只是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得结婚,并不禁止同姓通婚。但在笔者看来,基于社会伦理和生理方面的考虑,还是应以“同姓不婚”为好。有理由相信,血缘关系越远的夫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育出来的孩子将会是越健康、越聪明。大量的例证似乎也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朱乐尧,中华朱氏网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