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籍战地记者朱启平:见证日本投降的历史瞬间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09/02|浏览量:157
嘉兴籍战地记者朱启平:见证日本投降的历史瞬间
朱学范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湾,海风裹挟着咸涩与硝烟的味道。在“密苏里号”战舰拥挤的甲板上,一位身着美军军装的中国记者正紧握钢笔,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是朱启平,来自海盐的尚胥里朱氏二十六世孙,此刻正站在距离日本签字投降代表仅两三丈的地方。当重光葵颤抖着手签下名字时,朱启平眼前或许会浮现出记忆中的嘉兴运河——1937年11月,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运河上漂浮的同胞遗体,将河水染成暗红的颜色。
第一排站立的中国人(身着美军军装)就是朱启平
朱启平1915年生于上海,童年在家乡海盐的粉墙黛瓦之间度过,尚胥里的青石板路滋养了他最初的文人气质。1922年随家迁往上海后,这位嘉兴少年的命运便与整个民族的危亡紧紧相连。1933年,他考入燕京大学医学系,原本可能成为一名医生,但卢沟桥的炮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我亲眼看见北平街头插上了太阳旗,中国学生被迫向日本兵鞠躬。”在给家乡友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辗转南下复旦大学的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40年,他加入重庆《大公报》,完成了从医学生到战地记者的转变。也许,故乡嘉兴沦陷时传来的惨讯——日军在嘉善屠杀了数千平民,也更坚定了他“以笔代枪”的信念。
1939年2月朱启平在南京留影
1941年,朱启平采访滇缅公路通车实况,发表《滇缅路上》长篇通讯,在《大公报》崭露头角。1943年,他以《大公报》特派员身份奔赴鄂西前线,目睹并报道了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石牌保卫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我军伤亡四万余人,毙伤日军两万多人,粉碎了日军控制长江航线、打开入蜀门户的计划。朱启平采访了陈诚、王耀武、石永年、胡琏等将领,发出十篇通讯,歌颂正面战场艰苦卓绝的抵抗,控诉日寇的“三光政策”,记录底层民众水深火热的生活。
左一为在大公报编辑部的朱启平
他与美国新闻处交往密切,积极向美国同行宣传中国的抗战。与《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合众社的爱泼斯坦、美国驻华使馆二等秘书谢伟思等人结下深厚友谊。白修德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惊雷》中大量引用朱启平提供的一手资料,帮助西方世界了解抗战中的中国。
1944年,朱启平做出了令同僚震惊的决定:申请随美国太平洋舰队赴前线采访。在硫磺岛战役中,他顶着炮火记录美军登陆场景;在冲绳海域,他冒着自杀式飞机的攻击撰写战报。这些经历为那个历史性的早晨埋下了伏笔,当得知日本将在"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时,这个嘉兴子弟毫不犹豫地登上了驶向东京湾的军舰。
9月2日清晨,朱启平站在指定位置,清晰听见重光葵用手杖敲击甲板的每一声响。当日本外相颤抖着签下名字时,记者席上的中国同行纷纷红了眼眶。中央社记者曾恩波紧攥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大公报》同事黎秀石不断调整相机,生怕漏掉任何细节。而朱启平却异常冷静,细致记录每一个动作:梅津美治郎欠身的姿态、麦克阿瑟签字时微颤的手腕、徐永昌将军如释重负的叹息。他写下的《落日》不仅记录仪式细节,更捕捉到一个意味深长的巧合——签字结束时恰是九时十八分。
日本签署投降书
“九点十八分”,当这个时刻映入眼帘,朱启平浑身战栗。“九一八”!1931年的这一天,日寇制造沈阳事件,侵占东北;1933年,他们又强迫中国与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十四年过去,侵略者竟然就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天网恢恢,天理昭彰”,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仪式结束后,朱启平与黎秀石在军港一角合影,背景是几艘残破的日舰,斜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要写的不是捷报,”他对同伴说,“而是要让后人知道,这样的胜利多么来之不易。”当晚,在摇晃的军舰舱室中,他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落日》。文末那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凝结着他对故乡和民族最深沉的爱与期待。
《落日》手稿
当世界还沉浸在胜利狂欢中时,朱启平已悄然登陆日本本土。在横滨废墟间,他看见日本妇人向记者团投来怨毒的目光;在东京街头,听见“神风特攻队万岁”的低语。这些细节催生出了警世之作《日本投降是临时休战》。文中尖锐指出:“认投降为临时休战,决非他们之福。”——这种洞见源于嘉兴文人特有的清醒,也来自对家乡惨剧的深刻记忆。
他始终记得海盐沦陷后镇海塔的损毁,从难民口中得知日军在当地制造的“北桥惨案”“东门惨案”。正是这些记忆,使他在众人陶醉时保持冷静。在发回《大公报》的通讯中,他不断强调:“虽胜犹弱”的中国必须警醒,必须“民主团结以求国内和平,全民奋发,建设工业国家”。
1983年,朱启平(中)与黄源(右)、胞兄朱寿麟(左)在南北湖合影(海盐县档案馆提供)
这种忧患意识贯穿他的一生。1983年,已是白发老者的朱启平重返海盐。站在南北湖畔,他写下《月是故乡明》,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当他建议以张元济之名建造海盐图书馆时,心中所念仍是文化传承对民族复兴的意义。
2017年,朱启平的儿子朱安宇、朱开宇先生专程从美国回到故乡海盐,向家乡档案馆捐赠了朱启平先生的珍贵档案资料,包括他的手稿、文章剪报、书籍和照片等。这些资料不仅是朱启平个人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新闻史和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安宇、朱开宇先生向家乡档案馆捐赠朱启平先生个人珍贵档案资料
今天,当我们重读《落日》,不仅能感受到历史时刻的震撼,更触摸到一位嘉兴文人炽热的赤子之心。朱启平用他的笔为我们定格这样的画面:在民族最黑暗的岁月里,总有一些人,如同南湖上的红船,承载着文明的火种,驶向黎明的彼岸。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朱启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需要代代相传,正如他在《落日》中写道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这份传承,是对嘉兴抗战英灵最好的告慰,也是对“中国应新生”最真切的回应。站在新时代回望,那个在东京湾甲板上热泪盈眶的战地记者,用一生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嘉兴儿女的赤诚。
(信息来源:朱学范)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