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状元朱之蕃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2/12/07|浏览量:1717

朱之蕃,是明朝状元,是聊城历史上18位状元郎之一。

他曾奉命出使朝鲜,与其国才士互相辩难,赋诗赠答,应对如流。为成均馆题写的“明伦堂”匾额,保留至今。

他才华横溢,能文善诗,还是书画高手,其作品《金陵四十景图咏》是国宝级的传世之作。

他是书画高手,《金陵四十景图咏》是国宝级的传世之作

他曾出使朝鲜,为成均馆题写的“明伦堂”匾额保留至今

明朝状元朱之蕃祖籍茌平

本报讯(记者 于新贵)朱之蕃(1561-1626)是一位状元,他生活在明朝。咱聊城历史上有18位状元郎,他是其一。

朱之蕃先祖世居茌平,后附籍南京锦衣卫。其父朱衣,官至知府。也就是说,朱之蕃的祖上是锦衣卫,锦衣卫,可是贴近皇上的武官。到了朱之藩这一辈,就成了工书善画,能诗能文的文人了。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已经34岁的朱之蕃在会试中,中得传胪第一,也就是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谕德、庶子、少詹事,进为礼部侍郎,改吏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奉命出使朝鲜,与其国才士互相辩难,赋诗赠答,应对如流,且语言得体,不辱使命。

后来,他的老母去世,便回乡服丧。过后,已经厌倦官场的朱之蕃不复出仕,朝廷屡召,都推辞了。天启六年(1626年)辞世,享年65岁。他在临死前留下这样一句话:“人生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一来一去而已”。看来,朱之蕃对于生死之事早已看得很淡。朱之蕃死后,赠礼部尚书。

祖籍茌平 落籍南京

南京状元巷曾是他的家

朱之蕃的老家在茌平,因为他的祖上是锦衣卫,所以,他就落籍南京了。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

这里,值得延伸一点知识。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1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总共有777位状元,咱大聊城就有18位。

话说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到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存世276年的明朝历史中有状元90人,朱之蕃就是其一。

朱之蕃的祖上是茌平人,但朱之蕃从小生活在南京。如今,南京莫愁路朱状元巷,就是因为朱之蕃得状元而来。朱之蕃故居建于明代,东至仓巷,北至丁家巷,西至古巷,占地面积很大。原建筑为多路数进,有厅房数进,仅跑马楼就有七进。现存房屋只有二路三进,是清代重修。第一路32号仅存大厅,面阔一间11米,进深9.25米,高7.6米。34号存有门厅、轿厅、大厅三进,每进两侧有廊相接。门厅面阔三间12.8米,进深4.65米,高6.8米,大厅面阔亦三间12.8米,进深9.8米,高8.9米,厅堂高敞,用材粗壮,雕刻细致。特别是34号大厅梁上刻有戏曲人物图案,刀工精细,人物生动,如此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在现存南京地区古建筑中也是十分罕见的。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才华横溢 书画高手

《金陵四十景图咏》是国宝级作品

朱之蕃才华横溢,能文善诗。据清代《康熙江宁府志》等载,朱之蕃擅长真书、行书,师法元代赵孟頫,出入于唐代颜真卿和明代文徵明之间,每日可书写万字,“运笔若飞,小则蝇头,大则径尺,咄嗟而办”。朱之蕃“画山水有生趣”,亦能绘花鸟,所作深得宋代苏东坡及米芾、元代吴镇、明代文徵明等前贤影响,主要存世作品有《群仙拱寿图》《东坡笠屐图》《竹石图》《行书东阁唱和诗》《行书赤壁赋》及《行书咏白梨花诗图》等。

所以说,朱之蕃在历史上堪称大画家,也堪称承前启后的人物。

具有将近2500年建城史的江苏南京,“山川形势之美,衣冠文物之盛,甲于四方”。自三国东吴开都,相继有10个历史政权在此建都,而且经历了六朝、唐宋两个文化发展高峰。明代中期以后,南京作为大明开国京师和留都,吸引了当时不少文人骚客聚集,从而再度人文勃兴。

明清时期,在南京生活的几位文人状元,朱之蕃无疑是值得一写的。朱之蕃在为母亲守丧之后,因为不满朝廷腐败,多次谢绝朝廷征召,不再复出,潜心研学著述。朱之蕃毕生编撰著述颇丰,留下了《奉使朝鲜稿》《纪胜诗》《落花诗》《南还杂著》等,因此闻名遐迩。

朱之蕃是书画高手,他的《金陵四十景图咏》就是国宝级的传世之作。在《金陵四十景图咏》中,朱之蕃依次诗画各景:钟阜晴云、石城霁雪、天印樵歌、秦淮渔唱、白鹭春潮、乌衣晚照、凤台秋月、龙江夜雨、弘济江流、平堤湖水、鸡笼云树、牛首烟峦、桃渡临流、杏村问酒、谢墩清兴、狮岭雄观、栖霞胜概、雨花闲眺、凭虚听雨、天坛勒骑、长干春游、燕矶晓望、幕府仙台、达摩灵洞、灵谷深松、清凉环翠、宿岩灵石、东山棋墅、嘉善石壁、祈泽龙池、青溪游舫、虎洞幽寻、星岗饮兴、莫愁旷览、报恩灯塔、天界经鱼、祖堂佛迹、花岩星槎、冶麓幽楼及长桥艳赏。最后另附金陵四十景诗纪。

《金陵四十景图咏》基本涵括了当时金陵的山川形胜与历史风物之美。作者在痴恋古都之余,追怀六朝风流,让引以为傲的金陵山川与人文风采交相辉映,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力同样不小。清初画坛“金陵八家”之一高岑借鉴于此,也绘制过《金陵四十景图》。清代、民国期间相继还出现了不同版本的《金陵四十八景图》,进一步彰显了古都南京的文化魅力。

不满朝政 辞官隐居

朝廷多次召其出仕均拒绝

朱之蕃是文人,文人吧,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敢说话,敢说真话,不会低头。君不见历史上有多少文官因为敢言冒犯皇上而被杀头。也奇了怪了,历史上,很少武官敢在皇上面前不屈,只有文官做到了“威武不能屈”。这朱之蕃就是其中一个。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朱之蕃被召为左庶子,充任皇长子侍班官。这个官职不过是一个五品官员。万历皇帝为了聚敛钱财,派出很多宦官作为税监到全国各地征收矿税。这些税监到了地方,大肆搜刮百姓,无恶不作,成为一害。这些税监名义上为国家征税,实际上据为己有。朱之蕃了解这些情况后,给皇上写了一道奏章。在这道奏章里,朱之蕃不客气地说,老百姓被搜刮得皮骨殆尽,有的百姓变卖田产,或者卖妻鬻子以充税。

当时,皇上已经懈怠于朝政,再说了,这些税收也是皇上挥霍的来源,因此,朱之蕃的奏章被搁置在一边。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朱之蕃出使朝鲜。在朝鲜,朱之蕃不卑不亢,言语得体,不辱使命。他常与朝鲜才士赋诗赠答,应对如流。并且到传播孔子儒教的成均馆讲学,传播儒学。当年朱之蕃为成均馆题写的“明伦堂”匾额,一直保留到现在。可见,朱之蕃为朝鲜的稳定发展,以及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朱之蕃回国后,再任史部左侍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他的母亲去世,朱之蕃回到现在的茌平县乐平镇朱庄认祖归宗,并书《始祖母碑》,立在祖茔。

守丧三年,朱之蕃与故土亲密接触,他在这里对过往有一个反思,对日趋腐败的朝政十分厌恶,对官场结党营私、沉溺享乐更是痛恨。

守丧过后,虽然朝廷多次召朱之蕃出仕,但是,已经心灰意冷的朱之蕃坚辞不就。从此,他安居故土,修养心性。他曾经在自家楼门上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尚诗书琴瑟之清素,远钟鼓纨绮之哗喧。

天启六年(1626年),朱之蕃在家中辞世,那一年,他65岁。赠礼部尚书。(聊城新闻网)

(信息来源:网络)

中华朱氏网转发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