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鲁王府简介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4/08/11|浏览量:1183
洪武三年四月封第十子朱檀为鲁王建国兖州,洪武十三年二月建鲁王宫殿于兖州,洪武十八年鲁府成,十二月己酉诏鲁王檀之国兖州府。因鲁王位列国初上十王之列,地位较其它诸王为尊,所以鲁王府的规模比较宏大,《万历兖州府志》记载道“王城在府治正中,洪武十八年建宫阙城垣备极宏敞,垺如禁苑,盖国初上十王封国”。
万历《兖州府志》中的府城图
明初因为修建鲁王府将兖州城南墙向南移二里三十丈,形成周回14里的府城,原南城护城河成为穿城而过的府城河,犹如帝都金水河。河上设置有三座石桥,分别为中桥、东桥、西桥。中桥直对南门御路大街,桥为石砌一孔石桥,东西广三丈、南北长八丈俗名御桥。东桥以在中桥东故名,石砌一孔,广二丈长五丈,西桥形制同于东桥。
明代万历年间鲁王于中桥南端修建一座四柱牌楼,飞檐斗拱,雄伟壮观,匾额书“培英坊”三个大字,可惜此坊文革时拆除。东西两桥南北有东西长街,将鲁王府拱卫于其中。中桥南北为御街,从南门延薫门直达王府萧墙大门口。萧墙棂星门前有王府的长史司等王府衙门,右边为纪念杜甫的少陵台。在御街的南边,东西并立钟鼓楼,下有街市,为兖州城繁华之所。
解放初期的培英坊
鲁王府位于兖州府城的北部正中的位置,形制犹如帝都。由于史料的阙如,兖州府城今天的历史肌理早已荡然无存,我们对鲁王府的具体形制知之甚少,但明初王府兴建皆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主体建筑大同小异,为我们推断鲁王府大概形制创造了可能。另外万历府志中的府城图,为我们大概描绘了鲁王府的形制,结合民国初年的兖州城图,可以大略复原出王府的位置。由于鲁王府属于上十国的王府,从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上十王的王府应该具有土筑的萧墙与砖石砌成的王城两重城墙,不知何故,府志图中的王城萧墙只包含了王城南墙界内坛庙,整个王城并未包含其中。按常理来讲,由于府城南扩,新城内应该有足够多的空间安置旧城内因王府兴建而需要搬迁的衙门与居民等,何以没有兴建符合规定的萧墙呢?其中缘由尚需新的史料前来解答。王府的萧墙内左为社稷坛,右为山川坛。其设计与其它王府将二坛同置放于门左的位置略有不同。王府王城当与同时期王府的规制相当,王城周回可能在四至五里左右,砖石结构,设有四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王城内中轴线上的承运诸殿一如制度,至于宫苑别馆,则不可胜计。
鲁王府与其它明初上十王府相比,选址居于城市的北面居中的位置,方位十分尊贵。将钟鼓楼设于中轴线的两端做法,有强化拱卫中轴的意味,与明中都的布局完全一致。按万历图中的描绘,兖州城的南城门为三开券,级别甚至超过了帝王之都。另外在端礼门外设立社稷、山川二坛的做法,则明显沿袭了南京宫城洪武十年改建后的格局,左祖右社的规划意图比较明显(明初诸王,大部分没有建自己藩国的外宗庙,而以寝宫右的内宗庙代替,不知何故)。可见兖州城及鲁王府的布局充分吸收了明初两座都城的规划经验,是一座按照都城礼仪规划的王城。明初朱元璋分封鲁王于兖州的动机,可能就是想让鲁王代天子祀孔,或作为天子来曲阜祭孔时的行宫,因此布局上较其它王城特殊。在尊孔重儒的背景下,在圣人故地的王城,处处以周礼为掣肘,体现了皇家对儒教的尊崇。
(信息来源:网络)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8月11日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济南炎黄朱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销,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