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盐山贾象朱氏后裔无棣县分支迁徙考略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09/11|浏览量:123

河北盐山贾象朱氏后裔无棣县分支迁徙考略

原创漂石斋主2025年08月18日 17:14山东2人


      关于贾象朱氏后裔迁居无棣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家谱中虽有记载,但结合迁入无棣后的传承来看似乎并不相符。遂多方收集方志史料和邑人乡贤的著作文章,并从年长者的模糊记忆中寻找线索,现已基本对最初迁入无棣并定居的时间和地点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
       一、初迁无棣的定居之地
光绪十五年(1899年)至今的家谱关于迁居无棣的时间,一支是延续“国初顺治年间迁居海丰县马头庄”的记载,这也是目前该支族人普遍所认可的记载,即在清朝顺治初年迁来无棣,并居住在了现在的无棣县碣石山镇的韩码头村。但经查阅《海丰县志》(康熙九年版)及张克家①所作的《答朱谷峰聘启》《博罗令朱公行状》相关记述,可知自贾象迁入无棣后的首个居住地应是大山店而非韩码头。
      首先,《海丰县志》卷七选举表“侨寓”中明确记载了十二世祖爚南公的情况。原文为:朱爚南,号谷峰,直隶盐山县人,世居大山店,以诗经中康熙癸卯科第二十九名,甲辰科第六十三名,任广东博罗县知县。县志中明确记载世居大山店,这也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唯一明确居住地址的史书记载。
其次,《答朱谷峰聘启》或由张克家作于康熙三年,在《博罗令朱公行状》亦有“谷峰既联第,寻缔婚姻之好”的表述,谷峰是十二世祖爚南公的号,这里的联第是指爚南公于康熙二年、三年连续考中举人、进士,也就间接的说明了《答朱谷峰聘启》的写作时间,在《答朱谷峰聘启》中虽没有记述具体的居住地址,但其中“听鸣珂于马谷②之阳”、“植宝树于鬴河③之畔”却写明了居住的地址方位。
      第三,康熙十七年张克家应爚南公子孙所请,所作的《博罗令朱公行状》中,在对爚南公母亲去世出殡时记述为:“丁未秋(1667年)太孺人以寿终,冬日葬太孺人,备物尽礼,遐迩会葬者,喧填于马谷之阳”;同时对居住地址概括表述为:“卜筑吾邑马谷山下”。该记述尽管同样未明确居住的具体地址,但再次确认了马谷之阳和马谷山下的方位。马谷之阳亦即马谷山的南边,这里也就再次确认了此时的居住地为大山店。
      第四,家谱中记载十二世祖燝南公后裔居住大山。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燝南公与爚南公的关系,爚南公亲兄弟五人,燝南公行五,其应为继承祖屋留居大山。尽管目前燝南公后裔失续,大山已经没有同宗的朱氏族人居住,但却印证了在大山生活的客观事实。
      综合以上信息,自贾象迁居山东滨州无棣后的首个居住地址也就清楚了,那就是大山店,也就是俗称“大山街”,现在的无棣县碣石山镇的东、中、西三村。
      二、初迁无棣的朝代时间
      迁居的时间和地点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家谱其中一支所记的“国初顺治年间”这一时间表述应该是确切的,但这个时间绝不是自盐山贾象迁居无棣的时间,主要论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迁居无棣后的传承问题。家谱明确的传承为九世祖万科公传国兴、国兴传胤昌(避国讳改为“允”),允昌生五子,依次为炅南、炯南、爚南、灼南、燝南。这一记载与《博罗令朱公行状》的记述“朱氏世为盐山贾象镇人,卜筑吾邑马谷山下,自万科始,万科传国兴,国兴传允昌,是为公父萧山翁,配赵太孺人,举五丈夫子”相一致。
      二是相关先祖的年龄问题。家谱对先祖的生卒年月并未记载,据《博罗令朱公行状》记述,十一世祖允昌公没于顺治乙未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二世祖爚南公“甫四十始博一第”,于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三年(1664年)分别中举人、进士,《康熙三年甲辰科进士三代履历》载明爚南公生于癸亥年二月二十三日(明天启三年,即1623年)。爚南公行三,其长兄炅南公或生于1620年之前,按20~25年一代人推算,九世祖万科公或生于1545年至1560年之间,在顺治元年(1644年),万科公已届84至100岁高龄,此时举家外迁已无可能。
      三是同期外亲的传承与年龄。十二世祖爚南公与张克家长子张元庆系儿女亲家,张元庆次女嫁于爚南公次子陞公为妻,由《博罗令朱公行状》《答朱谷峰聘启》及民国三年《张氏族谱》“……一适盐山朱进士公男陞”中相关记述予以印证。且海丰《张氏族谱》详细记载了其先祖的生卒时间,现列表略作比对:
        张氏人物               朱氏人物
        张仲善                      万科公
      生卒不详               (推定1545~1560年生)

张思桂  仲善长子                国兴公
(1559-1631)             (推定1570~1580年生)

张克家  思桂三子                  允昌公
(1609-1690)          (约生于1595-1655卒)

张元庆  克家长子                爚南公  允昌三子
(1628-1678)                   (1623-1677)

      四是《答朱谷峰聘启》中的记述。《答朱谷峰聘启》的成文时间,前面已经简要说明,或作于1664年,按照其中“卜居甫逾百年”的记述,迁居无棣的时间或在1564年左右。
      五是同宗另支的朱氏记忆。据同为贾象后裔的无棣县小泊头镇东芦马村一支世代口传,现西岳里、商河庄、韩码头和小桥孟一支朱氏迁来无棣的时间早于东芦马村一支,而据家谱记载东芦马村一支迁来的无棣的时间明确记载为明天启四年。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传承情况来看,初迁无棣的时间当为明世宗嘉靖末年(1564年,即嘉靖四十三年前后)。
      三、韩码头的深刻记忆
      对于目前族人普遍认为韩码头为初迁无棣居住地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谱中的确切记载。即国初顺治年间迁居海丰县马头庄,这一记载原本没错。只是其记录的是迁居韩码头的时间,而不是初迁无棣的时间和地点。按照传承和家谱信息来看,国初顺治年间迁居海丰县马头庄的应该是十一世祖允昌公长子炅南公。但因炅南公后裔均迁居关东,又因家谱中未明确记录最初迁入无棣的时间地点,久而久之这唯一记录迁居的信息就被公认为是初迁无棣的记录了。
      二是大山已无族人居住。家谱记载十一世祖允昌公第五子燝南公后裔居住大山,但是燝南公后裔传承至十五世之后失续,其后代具体情况不明,最初居住地的大山已经没有同宗族人居住,关于大山做为最初落脚地的信息也就淹没于历史之中了。
      三是祖茔对后世的误导。迁居无棣之后,祖茔位于大山北约3公里,韩码头村西不足1公里处。曾经每逢正月初一有祭祖的习俗,同宗各村朱氏后裔集中于韩码头集汇拜年,共同至祖茔祭拜先祖,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于祖茔被平。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后世对韩码头的印象也就愈加深刻,对韩码头作为迁入无棣的最初居住地更加深信不疑。
      四、后世分迁的粗略考证
      现该支朱氏后人,主要居住于无棣县柳堡镇西岳里村、埕口镇商河庄村、碣石山镇韩码头村、车王镇小桥孟家村。因家谱并未确切记录后世分迁的信息,结合年长者的记忆和世系传承以及茔地分布来看,简要概述如下:
      长支炅南公于顺治初年迁居韩码头,于清朝中后期迁居关东后失续无考;二支炯南公或于康熙年间迁居西岳里;三支爚南公后裔或于康熙年间迁入韩码头,又于嘉庆或道光年间部分迁居埕口镇商河庄,清朝中后期部分迁入天津葛沽后失续,清末至民国初年部分迁居车王镇小桥孟家村;四支灼南公无嗣;五支燝南公留驻大山,传至十五世礼、智二公之后失续。
      以上只是结合县志资料、邑人乡贤的著作文章、家族传承所作出的论证,有关确切的信息期待后续完善补充。

注释:
①张克家:系海丰张氏第七世传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被选为恩贡,乡谥“文敬先生”,著有《新德轩文集》留世。
②马谷:即马谷山,在无棣县北部,距海20余公里,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魏晋时称为盐山,唐初称马谷山,现复名碣石山,俗名大山。
③鬴河:即覆鬴河,《山东通志》曰自陵县西三里北行,过乐陵南至枣园桥入海丰境,经马谷山前抵润国场界沙土河口入海(据《海丰县志》康熙九年版)。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