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价值及历史作用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3/10|浏览量:1647

家谱的价值及历史作用

                文 / 韩宪臣

20多年前,在我刚刚认识到家谱的意义的时候,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芒种桥乡刘庄村一位刘姓老人向我展示了《三祝堂刘氏家乘》并告诉我,家谱被商丘县(当时还没有分成梁园和睢阳)一位刘姓老人拿去看了,去拿的时候,要先跪拜(家谱)才能看到。我当时还不理解,对家谱该不该这般虔诚?不久,市电视台两位朋友邀我去小侯乡曾河滩看《曾氏重修家谱》。一位曾姓老人一身汗水从地里回来,先洗洗擦擦身子,换上一件整洁的衬衣,走进屋里,先跪拜,然后从神主的后面取出家谱。大侯乡岳杨楼村一位岳姓村支书,“文革”期间,在房子的墙上挖出一个洞,将家谱藏在里面,外面重新糊好,才躲过了一场浩劫。这,都让我目睹到了人们对家谱的敬畏。

莫非对家谱要像敬重祖宗一样?渐渐地,疑团被解开了。

因为,我知道了更多关于家谱的知识。

家谱也叫宗谱、族谱、房谱、世谱、家乘等,是用来记载一个姓氏的世系及其人事的录籍。【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家谱的记载——见本站甲骨文与倪氏有关文章】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人开始编纂家谱,用来垂示后裔。《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被称为中国家谱的开山鼻祖。战国时期,《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创了家谱史籍以“谱”为名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重视谱牒,【因为门阀制度更加重视家谱和世袭】“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但这时候的“家谱热”,仅仅限于官场,国家还设有专门负责家谱的官员。经过了隋唐时期,五代、宋元以后,朝廷取消了专管官员,民间撰修家谱的风气大为兴盛。在著名文人欧阳修、范仲淹、苏洵等的带动下,家谱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包括序言、谱论、谱例、字辈、世系、族规家训、典制、恩荣禄、墓图墓志、后记、余庆录(备用的空白页)以及存谱字号等的文体。到了明清时期,几乎发展到“家家有谱”的境地。随之,作为研究家谱的谱牒之学也重新振兴起来了。有了百姓的参与,家谱的价值也就提高了。后人称家谱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续修家谱应当是承延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举措,它有利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民族和睦。海峡两岸、台湾和福建一带,民间自发地修谱、护谱活动一直健康地持续着。

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受“左倾”思潮影响,有人把家谱看作是“四旧”,视其为糟粕。有的将家谱烧毁,即使有保存在各类图书馆里的,也大多尘封虫蛀。有的组织续写家谱躲躲闪闪,更多的人以“我不知道家谱也照样活得有滋有味”为自己的无知开脱。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1984年11月21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字1984·7号文件)。《通知》说:“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家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发学习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其实,早在这之前,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家谱的价值和意义了。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说过:“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研究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人大淮安代表团座谈会议上说:“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常常想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了家情、乡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江泽民同志在参观了上海图书馆族谱研究中心后说:“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海外华侨都有宗亲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台湾同胞的祖先,96%的来自祖国内地。研究家谱,也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称方志和族谱为“尚待开发的两个大金矿”。前不久,笔者又见到北宋皇帝赵幀为范仲淹家谱写的序。赵幀说:“朕常感斯语,以为进人情之变,相亲相视如途人,薄矣。人不知有谱,安知有亲,未尽而已,疾視如仇仇者乎。谱岂可不作,亦岂可徒作。”看来,某些口口声声“我从不看家谱”的人,连封建时代的皇帝也不如。

从某种意义上说,族谱就是祖先的象征。敬重祖先,就不能排斥族谱。

敬重族谱,敬重祖先,首先要讲孝顺。孝顺的要点在“顺”。“顺”什么?顺延祖先留下来的好传统。所有的族谱中都有“家训”或者“祖诫”之类的要求。这里不妨举出几个。虞城县马牧集《张氏家谱》里有一首“六续家谱赞”:“地位无尊卑,呼应无官称,交往无伪骗,处邻无纷争,亲疏无厚薄,众寡无欺蒙,贫富无轩轻,强弱无暴凌。”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写有“家训百字铭”:“孝道当竭力,忠勇表忠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泰国郑氏宗亲总会会刊上有一篇“祖灵如何能安息?”也是告诫子孙的:“一,品行要端庄,孝恩永勿忘;二,孝敬父母亲,和睦亲兄弟;三,谋生以正道,经营无奸贪;四,交友必忠信,人困宜相帮;五,出言必有信,勿取巧欺骗;六,国法以凛尊,干科切莫言;七,公益宜去做,慈善乐帮忙;八,他善我便扬,我恶急自愎;九,切莫陷害人,己错勿饰辩;十,祖宗虽久远,祖德时怀念;十一,慷慨献义款,合力建祠堂;十二,后昆如能是,祖灵自能安。”所有这些,虽是说给子孙后裔的,推而广之,不正像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规范”吗?

从这一点讲,无论什么人,都应当敬重家谱。道理很简单,敬重家谱也就是敬重祖先,敬重祖先对后人的告诫。华夏民族优良传统几千年连绵不断,恐怕就是这个缘故吧。更有人指出,打出“华夏子孙一家人”的口号,最能有效地联络海内外中国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很看重续修家谱。他说:在我看来,一见到家谱,就会让人想到孝顺父母和睦兄弟。有的相见如同路人,不见亲热,其实他们正是亲兄弟,甚至还可能是一娘同胞。哎呀,要让大家明白远近,知道有没有血缘之亲,就要认真撰写家谱。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即要知道世系的辈字。辈字是用来按照父子的辈分排列起名字的。古语叫“昭穆”。有人说,人名不过只是一种符号,而其实,名字不仅是个人及其家族的标志,更蕴含和承载着家族起源、家族文化的悠远信息。小猫小狗,随便起个什么名字都可以。人的名字却应当慎重,既要讲究文雅,又要方便书写,还要注意辈分,万万不可随便。以孔姓氏的辈字来看,“希、伯(言)、公、彦、承、宏(弘)、闻、貞、尚、衍(胤)”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赐予的,接下来的“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是明神宗朱翊赐予的。孟氏和曾氏都接受了这些昭穆辈字,之所以传千世而不乱,就跟他们严格遵循祖训有关。而现在有些人,往往不管这些,给孩子起名随随便便。一位王姓朋友,给孙子起名叫思贤。我告诉他,你们的祖先就有一位叫王思贤的。你喊孙子的名字,知道(你孙子名字)的不会说什么,不知道的会不会以为你在戏虐祖宗的名字,岂不叫人耻笑?王姓朋友听了,连连说“愧疚”,立即求我帮他给孙子换一个名字。近些年,正是有人不注意名字的名正言顺,市场上起名的生意才会红火,不是吗?

有一件事,这里顺便提及一下。在河南省军区,一位退了休的韩姓朋友说到一件事:儿子交了一位同性的女朋友,俩人情投意合,十分默契。韩姓朋友劝他们只能做朋友,不能做夫妻。因为祖训上说“韩姓与韩姓不能通婚”。既有组训,那女孩及其家长也都乐意接受了。这不过是遵循族训的一个例子罢了。

陶渊明说过:“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何处寻“根蒂”?唯有家谱。不可把家谱说得神乎其神,但也不能忘掉家谱的基本作用:寻根流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中国谱牒研究权威、清华大学前教务长潘光旦先生说过家谱的四种意义和功能,“一是培植‘谨始怀来’的优生意识,二是增进个人对一己品行的认识,三是帮助人类遗传的研究,四是在史学中确立一个专精的部门”。潘先生说:一个健全的家制,应该把“原有的视线,自祖先身上转移到子孙身上,自子孙的数量转移到子孙的品质上,即所谓优生意识者是也”。(我现在才知道,早在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就曾下文告知大家要善待家谱。可网上点击《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阅读)要是让亲情在无知中淡化,那,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岳飞有段话说得好:“豺獭(猪狗之类)皆知报本。人灵于物孝,不知祖宗之所以出,支派之所由分,亲疏之所别,昭穆之所依,豺獭之不如也!”

前面已有陈述,不知家谱者,便会不知乡情,更不会知国情。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宗法家族制度社会,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血缘关系始终处于人际关系的中心。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中,政务、家务的运作均以血缘关系为枢纽。这一特点表现在家族一面,就是家族成员与整个国家的牢固关系。认识到这些,你就不会轻看家谱。许嘉璐先生有段话说得特别好:“如果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普及到老百姓当中去,滋润到他们的心里去,恢复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我们就愧对前辈、愧对祖先、愧称炎黄子孙!”

朋友,当你在不知道家谱的意义时说了几句“家谱无所谓”的话,还情有可原;今后如果你再信口雌黄话家谱,就要当心有人背后咒你“断子绝孙”了。

至于如何修纂家谱,不在本文阐述之列。不过,请记住一句古训:“一世不修谱为不孝”。

                                    写于2012年10月

 

“没辈字了”是传统姓名文化的断层  韩宪臣 2017-9-29 15:26:22

最近几年,不时可以听到某处朋友说到“没辈字了,孩子不知道如何起名”一类的话题。

这是一个说小也小说大也大的问题。小到一家一户后人的名称问题,大到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族群血缘能否延续的问题。

名字代表着家族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无所谓。名字不就是一个符号嘛,咋咋叫都行。

这种看法,至少也是一种糊涂。要知道,中国的社会是个重“名”的社会,中国的智者,无不重“名”。对于中国人来说,作为一种符号的姓名,带有时代的信息,铭刻着文化观念,留下了家族血统的烙印,凝聚着父母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隐寓着不同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目标追求。它对人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姓名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时代,就有了“氏”,进入父系社会便有了“姓”。两千多年前,老子说过:“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从太史公司马迁编《史记》,“姓氏”的意义就固定如今并且一直沿袭了下来。两千多年了,这在世界姓氏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名字“咋咋叫都行”吗?不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华横溢,他准备参加全国科考大比,有人诋毁他,说他父亲名“晋肃”,而“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是犯讳的,李贺就不敢去应试了。清代同治七年,也是全国科举考试,江苏考生王国钧,名列前茅,荣幸参加殿试,本为一等。慈禧太后见他的名字与“亡国君”谐音,大为不满,当即下旨降为殿试三等。此等“名不正言不顺”的例子不仅过去有,即使今天也不少。某地一位女士,名字里一个字电脑里打不出,她连身份证也拿不到,出门就得要当地派出所出示一份证明。你说多麻烦?

规范的中国人名应当是三个字,第一个是“姓”,显示着你所在的家族。第二个是辈字,显示着你在你所在家族中的昭穆(即父子关系),第三个字才是你的“名”。

大家知道,凡是流传下来的东西总会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人的名字,能随随便便吗?不能!屈原的父亲在屈原出生时,曾仔细计算生日时辰,费尽心思要给儿子起一个好名字。宋代大名士苏东坡的父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曾为其兄正名而专门写下一篇典范之作,其题目是《仲兄字文甫说》。即使今天人的名字,哪一个不是父辈甚至祖辈们反复琢磨而成的?倘若把名字看的随随便便,不只是对自己家族、先人的不恭,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其实,还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北宋元丰八年(1085),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翰就深感手抄家谱易于散失并且同宗不易相认,决定创修孔氏家谱。孔宗翰决定从自己的父辈开始确定辈字,只是还不够严格。明朝初年,草莽出生的皇帝朱元璋觉得孔氏这个想法不错,就赐给孔氏10个辈字(即“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并让孔氏族人从五十六世起开始沿袭。当时有《孔氏行辈告示》曰:“凡我族人俱当遵循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依钦以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至崇祯年间,孔子六十五世后裔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10个字(兴毓传激广昭宪庆繁祥)。大清同治年间,孔子七十五世后裔孔祥珂报请皇帝再立10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年间的1919年,民国政府内务部依照孔子七十六世后裔孔令贻之报也发布孔氏辈字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要知道,孔氏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皇帝带头倡导,其他姓氏自然会紧随其后。孟氏、阎氏、曾氏就毫无保留地沿用了孔氏辈字50字。

有了辈字,用两千多年前《礼记》的话说:昭穆分明,长幼亲疏就不乱了。

因此,“没辈字了”皆因缺少了对姓名文化的敬畏而生。当下,许多人名字只用两个字 ,一个是姓,一个是名。这样的姓名,不禁重名者多,也混淆了辈分。说严重点,长此下去,孩子连祖宗是谁都会忘掉的。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重视包括姓名文化在内的家族文化。今年春天,我就接待过来自鹿邑的几位朱姓朋友。他们就是因为“没辈字了”而来。我帮助他们选定了一组辈字,并且建议他们,以后再给孩子起名,务必用三个字。他们乐意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姓名文化出现断层并不可怕。只要能多一分对姓名文化的敬畏,就可以多一个弥补的方法 。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让国民都参与弘扬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要传承姓氏文化。人人都要懂得,姓名里明确辈分,不只是分清长幼次序的必要,也是同族之间联系的必要,更是增强国人“根”的情感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家是什么”的专题访问。其中一次访问的是美籍华人。有一位说得明白:我爷爷是什么字辈、我父亲是什么字辈、我是什么字辈,一清二楚。如果一名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不懂得自己的辈次,岂不让人耻笑为缺少文化底蕴?那光彩吗?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先祖都不敬重,要说他爱国家。谁会相信?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