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3/18|浏览量:1212
晚明的历史第一次被误读是顾炎武、黄宗羲他们,他们在总结明朝为什么灭亡的历史教训时,错误的把晚明的灭亡归之于当时不切实际的学风,空谈性理,而无实际功用,(主要是心学),认为是社会奢靡的风气,士人的颓废,(繁荣的商品经济导致的唯利是图,金钱崇拜),以及政治上的腐败,党争激烈(主要是指皇帝不上朝),导致了明朝的灭亡。第二次被误读是满清的皇帝,他们为了证明其推翻明朝的合理性,总是强调晚明政治的腐败,皇帝的懒惰,多少年不上朝。第三次被误读是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拿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来解读晚明的历史,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晚明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值得重新解读。下面先谈谈晚明的政治
一:明王朝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起于布衣,靠着自己的努力推翻了元王朝,大明的江山是真刀真枪的打下来的,这比某些王朝的开创者欺负人家如曹操、杨坚、赵匡胤孤儿寡母,靠阴谋诡计夺得天下要光明正大的多,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并没有表现出像黄巢、李自成那样的暴虐,背后是一帮儒家的士人在帮助他,从儒家传统政治理念上讲,明王朝具有合法性。更重要的是,明王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了异族的统治,从这点上讲具有正统性。
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文武百官,在南京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明王朝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不断的被后人怀念,康熙皇帝南巡要祭拜明孝陵,并亲笔写了“治隆唐宋”的匾额,盛赞明太祖朱元璋的丰功伟绩。洪秀全打下了南京,亲自跪在明孝陵前,称自己是汉人的“不肖子孙”,到今天才起兵反抗满清。孙中山在卸任临时大总统之前,亲自率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文武官员,到明孝陵祭拜高皇帝朱元璋,并写下了祭文,盛赞朱元璋推翻元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功业。明朝的皇陵是保存最完善的,清朝的皇帝不敢破坏明朝皇帝的陵寝,而且派人严加保护。到了民国时期,很多人都盗清朝皇帝的陵墓,而没有人盗明朝的皇陵,很大原因是大家怀念明王朝,盗清陵都是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盗明皇陵是要被全天下人唾弃的。
二:明朝尤其是晚明,中国传统儒家政治理念得到了彻底实行——“仁政”与“民本”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相融相通。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是因为皇帝懒惰,而是制度造成的,正如清朝皇帝很勤政,也不是因为皇帝有多勤快,而是制度造成的。清朝皇帝事必躬亲,任何事情都要得到皇帝的亲自裁夺,虽然有内阁,但是内阁只是跪受旨意,清朝皇帝因为是异族统治对谁都不放心,生怕汉人夺了权,很多奏折是不经过内阁,直接送达皇帝,所以清朝皇帝是总统加总理,不仅要签字盖章,还要天天写批文。
明朝在明英宗以后,政务要经过内阁,内阁负责票拟,直接把处理意见都写好了,皇帝只要过目看一下就行了,不用天天看奏折,也不用写批文,只需盖个章就可以了,甚至自己连章(批红)都懒得干,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机器照样正常运转,清朝皇帝一天不上朝,国家政务就没法处理。明朝的政治,符合儒家传统政治理念对于皇帝的期待,皇帝只需最后作决定就可以了,只要做到大权不旁落就行了,不能事必躬亲,要与读书人共治天下,具体的事务交给宰相和士人去处理,自己做到“垂拱而治”。
儒家传统政治理念与现代民主政治具有相融相通的一面,民主具有普世价值,东西方文化都追求民主,“三代之治”是儒家所追求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是儒家理想的社会。晚明时期,儒家传统政治理念得到了彻底实施。明朝皇位的继承基本上都是嫡长子继位,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特别是晚明,皇帝要易储,那是很难的事,要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而大臣们都是按照儒家传统的制度进行,立嫡长子。嘉靖、万历两位皇帝不上朝,是因为感觉自己斗不过大臣,当皇帝没有意思,索性就懒得理他们了。可以想象,当时的内阁大臣权力有多大。
一方面受到了大臣们的制约,皇帝做任何事情都要得到大臣的同意,都要符合儒家传统政治对于明君的要求。连晚上和谁睡觉,内阁大臣都要说上两句,不能宠幸一个妃子啊,要广布恩泽,多生点孩子,好让皇位后继有人,皇帝只好无奈的说,这是我们家的家事,你们就不用管了吧。另一方面,皇帝受天的制约,皇帝是天子,不能违背天意,发生任何自然灾害,大臣们把它附会成由于皇帝没治理好天下,才会天降灾异,皇帝也感到害怕,因为一场自然灾害,皇帝会特别注意自身的行为是不是符合明君的要求。
还有,历史对于皇帝的权力也有制约,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要被记录下来,谁都想当个好皇帝,不想当商纣王,所以皇帝做事情要考虑,以后的史书会怎么写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一个大臣直接写奏折给万历皇帝说:我看你天天不上朝,不是因为病了,皇宫里有那么好的太医,你怎么会病呢,我看你是酒色财气,整天喝酒,沉溺于美色,贪财,好生气,才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看了奏折,气的跳了起来,一定要把此人给办了,可是大臣们却说,皇上啊不能办他啊,办了他,他就成名了,他是比干,而陛下就变成商纣王了。万历听了觉得无可奈何。明代开创内阁票拟制度,内阁首辅甚至可以拒绝票拟的方式,来限制皇帝的权力。
三:明朝的揭帖——士人议政,街头巷尾都有人议论时政,言论相当自由。
晚明时期的揭帖有点像今天的大字报,内阁大臣们非常的苦恼,说你们觉得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情,就直接跟给皇帝上奏折就可以了,我们内部处理就行了,何必要写揭帖呢。揭发大臣的不法行为,议论时政,而且广为流传。所以内阁大臣,办事情要充分考虑到底下中下级官员的意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否则要受到言官的弹劾。正因为晚明言论的自由,才有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甚至还提出了在学校设立议政场所的设想,这简直就是议会政治的雏形啊。街头巷尾经常有人议论时政,而且写成唱词,说唱,议论的是当朝的时政,有很多艺人说唱这些时政,有点像周立波。明代说唱,不仅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讲时事政治。
晚明的政治从一个角度,你看的是宦官专权,皇帝不上朝,党争不断,政治颓废。可是换一个角度,你会看到政治上的理性,民主化,民本化,以及人性化。满清入关,皇权重新崛起,而且满人皇帝各个都显得精力充沛,清朝皇帝事必躬亲,违背了与读书人共治天下的理念。清朝皇帝严禁士人议论时政。而且实施“文字狱 ”,在言论自由上是严重的倒退。清代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士大夫成了皇帝的家奴。晚明的历史被误读的还有很多,需要重新解读。我们不能说,由于满清入关,打断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满清入关中断了晚明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起来的政治上的理性与文化上的人文情怀,这一中断,可以说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重新借着西方文明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