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男女关系之重构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04/15|浏览量:1741

当代女人的悲哀就是不当女人,缺乏女人味!女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做女人??!

2021年1月11日11:08:08

中国当代社会问题解析

四海之内,水本同源,叶本同枝,花本同畦,男女同根!可是,当代社会,男女却不能琴瑟和鸣,是人心之变还是章法混乱?

社会的章法混乱!!

汉明:当代中国男女关系之重构

   迷失方向中的中国女人!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开辟了中国男女关系的新纪元。转型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社会性别秩序再造的进程。

 一位西方学者说: 中国女性是唯一没有经历女权运动,而获得男女平等的群体。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除了母系氏族外,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男女关系的定位是准确的,是明晰的。女人社会地位之提升,提升幅度之大,提升之高,与态度之坚决,义无反顾,唯有新中国。男女角色关系之混乱,规则破坏程度之严重,史无前例。女人是这个社会的底色。阴阳失调是当今中国男女关系的显著特征。目前男女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阴阳范畴,导致了社会的直接混乱。中国的男女关系理论需要到了彻底重新构建的时刻。谁能解决中国的男女关系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的圣人。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了原子弹,却说:女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伟大科学家霍金看透了宇宙的本质,却说:女人,对于我来说是个谜。中国有一句古语,“女人如水”既说明了女人的温柔的阴性气质,女人如水的性格,同时暗示了女人教育的难度。女人的可塑性强,同时意味着女人的坚定性弱,文艺作品中,某个女子为被谋杀的丈夫一生不辞艰辛,寻找仇人报仇的的女子绝对是奇女子。男人对女人的态度决定了女人的形态,男人堆女人冷淡,女人就会变成冰,男人对女人热情了,女人就不是不是水了,化成了水蒸气。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往往会成为女人失去自我的方向感。孤军奋战的女孩,很容易倒下。如果没有严父的掌舵,一个自由自发成长的有点姿色的女孩是很难长成参天大树的,男孩则不同,没有父母的呵护,也有相当比例高的成才的。女人没有大树的陪伴与呵护,很难达到顶峰。贤良淑德相夫教子的女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稀少。

 “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山水之邻,风雨相济,岁寒松柏,长毋相忘;四海之内,水本同源,叶本同枝,花本同畦。这个社会放弃了对女人的教育,女人还有什么资格与优秀的男人为伍!!孔子是历史伟人,不知道现实中,孔子对你老婆是否满意?

 当代中国要处理好男女关系的重要意义。一是男女关系是人类社会要处理的基本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人类社会燕然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的底层问题,基础性的问题。在微观层面,如果男女的社会关系处理没有标准,将会导致家庭、家族、社会的不和睦、不和谐。二是女人在家庭、家族、社区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预作用。女人关系到后代的生产、教育、饮食、家庭、家族社会关系的问题。三是当代中国女性地位不是太低,而是太高,可以说全世界都数着高。女人地位与男人地位的并驾齐驱,甚至凌驾于男人之上,是当代中国家庭不和睦,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没有女人的安神本分,一个和谐升平的社会不会出现。(这个问题,高层还没有意识到)一个欧美国家女子出嫁后都要去掉父姓改姓夫姓,连总统夫人都不例外,比如“米歇尔·奥巴马”,“希拉里·克林顿”。我们中国女性都不需要这样。而在国外,不改姓的女人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全家都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希拉里就是这样被迫改姓的。因为漫长的基督教、犹太教歧视女性的传统,欧美国家对女性的歧视非常严重,奥巴马一上台的时候,就提出一个提案:“男女同工同酬”,就是说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该拿一样的工资,但是美国资本家拒绝了这个提案。而在很多中东和非洲国家,女性被认为是没有灵魂的和家具家电一样的物体,最近才刚刚在沙特获得了“哺乳动物”的地位。

目前中国的女人变得越来越野。女人逐渐成了杀人放火者。

(https://top.voc.com.cn/sg_dhzd/article/78159/1.html)

一、中国男女关系角色的历史性考察

1.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女性在创天设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母系是社会时期,女性以其天生的温柔、超强的忍耐性和经济社会的适应性,成为社会的主宰。随之而来的是父系氏族社会。天地形成之初,以柔克刚,以柔取阳,康泰而长久。

2.夏商周三代的男女关系。夏商周三代的男女关系都是在上帝、或神的统领之下去处理的。女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西周的灭亡就是宠信妲己。(女人是祸水,是如何形成的?其哲学根据是什么?)

3.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与女人地位的不确定性。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大混乱的时期之一,不仅社会混乱、政权更迭,而且男女关系约束亦少。《左传》的基本基调是维护西周之礼,大凡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妇女之行为基本记录,同时记载大量的女人祸国之事。《左传》282年,记载的因女人祸乱国家的不计其数。故孔子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说明女人之难,难于教育,家庭、社会的深远影响。中国男女关系,社会要想稳定发展,人类要想较长时期的发展,就需要解决好女男关系。

4.封建社会男女地位关系的确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所以稳定的原因很多,稳定的层次很多,例如统一的思想,稳固的政权结构、以及不够发达的经济及其制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男女关系的定位准确,其阴阳的合理体现。这会遭到许多妇女解放运动者的反对。

女人的心,大海里的针”,不安分守己,心野比天高。在经济社会中,女人一旦放纵,就无法收容。刘邦夫人吕雉在协助刘邦建立汉朝中也有一定功勋,特别是替刘邦出掉了汉王信后,更是得意洋洋。刘邦死后,吕雉全面背弃了“刘氏不得为王”的誓言,分赏封吕氏亲贵无边,引起诸将义愤,最后被周勃带兵,一举消灭了以吕产、吕禄为代表的吕氏势力,立刘邦第四子刘恒为汉文帝。婢女武曌,因伴唐明皇李治起家,后来不断窃权,临朝称制,建立武周政府,最后亦未落好下场。

 洗心革面,对女人效果不大,女人的心就是决堤的洪水,要么守在堤内,要么一泻千里,将国将不国,我中无我,绝没有自我意识上的半泄半守。女人的心是镜子,要么完美,要么支离破碎。女人的心无底线,女人的心无边界!女人的心是无底洞,给女人一份的权利,女人就会蹬鼻子上脸,给了蹬鼻子上脸的机会,就会踩在头上拉粑粑。刘邦老婆吕雉家族、唐代武则天家族、清代叶赫那拉氏家族无不如此。红尘女子的心来自于内心的边界,一旦方自己,将是可怕的结局。是社会的底层问题,朱元璋“洪武元年三月辛未,诏儒臣修女诫,戒后妃毋预政。

二、当代中国男女关系之混乱

(一)新中国男女关系之混乱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男女关系理论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论述女人的角色是人的角度,从妇女解放和经济社会地位来论述的,没有、也很少从阴阳的角度看和社会团结和谐的角度去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女人也是人,就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和需求,被压迫的妇女有自己解放自己的一盒权力,女人需要经济独立。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和谐,努力拼搏。在经济全球化以世界遗体的情况下,男女和谐发展是最主要的。

2.历届政府之提倡。建国以来,中国对经济发展的模式、对计划生育的态度,对不同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等等都有变化,唯独不变的是在中国不断地提高妇女的地位。女人和男人都是平等中的一员,单独设立“三八”妇女节,设立妇联,实际上不适合中国国情。社会的稳定发展不是强调那个阶层需要解放的问题,而是社会和谐运转与能力发挥的问题。过分地强调女人的解放,就会导致社会和家庭的不和谐。

3.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20世纪改变中国之大的莫过于两件事:一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世代倍受压迫的无产阶级从社会的最底层一举成为社会的上层,另一个就是市场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心的侵蚀。

4.良好家风的破坏。随着社会的巨大转型,中国的家庭观念也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变化。尊祖敬天、兄友弟尊、男尊女卑的观念迅速瓦解。古人讲,娶妻要娶大家闺秀,有很多道理。男人坏,坏一代,女人坏,坏三代,影响五代。当代社会亲兄弟和睦的不多,其中有利益关系,可能还有妯娌挑逗。君不见,为什么兄弟打仗比什么都很吗?君不见有多少夫妻不和睦,离婚譬如空气,无所不在。

5.不正确的社会政策俱进了男女关系的破裂。例如,在20世纪末大规模地瓜分国有资产的住房制度改革中,规定夫妻只能享受一套住房的政策,以及各种福利对待与家庭夫妇打折的现象,催促了一波一波的离婚大潮。

(二)新中国之男女关系混乱表现

1.角色定位混乱。女人不像女人,男人不像女人。大凡成功的女人,各个都像男爷们。腰缠万贯的女人,没有一个是贤妻良母行动女人。从没有方圆,没有规则可言。这个社会,女人普遍有钱了,也普遍不安于婚姻了。男不男,女不女的人流行。星光大道的“李玉刚”一幅女人打扮,流行全中国。野男孩气质的“李玉春”红遍大江南北,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不以为耻,反以野蛮为荣,带坏了整个社会风气。《甄嬛传》是一株大毒草,带坏了女人,玷污了女人的本质,把女人变成了不择手段的阴谋诡计的人!!甚至女人参与杀人放火、投毒谋害,歪曲黑白的情况遍地皆是。当代的女人基本都是贱货:男人其他好了,不知道天高地厚,男人对她孬,就大吵吵闹!至少我个人没见过我心目中的女人!对女人很好,女人就会惯坏,对女人不好,女人就会往外跑。迷茫的女人,迷茫的社会!当代的中国女人合格的没有几个,翁帆或许是一个。

2.性别意识混乱。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或许把女人憋坏了。女人解放的过程中,当代社会女人普遍缺乏文化涵养,男人走出家门的过程,同时是女人争取经济权力的过程。女不当女人了,去当男人,这样的话,男人就会被驱赶去做女人,而且经济越发达,这种关系更明显。例如,在上海,往往是男人主家,女人主外,是传统的男女地位的颠倒。当代中国女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完全放弃了温柔本色,背离了阴阳关系,与男人争强好胜,与男人争天下,导致男女角色定位错误,这是中国人的悲哀。这也是中国男人普遍短命的内在因素。

3.家庭核心错位。当代中国家庭和睦的比例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男女文化已经完全不存在了,使得女人挣脱了所谓的“三从四德”的压迫。二是女人觉得经济地位的提高,可以与男人一拼高低。当代中国,凡是收入高于男同志的家庭基本都是不和睦的家庭,不和睦的原因不是男人胡作非为,而是经济因素在作怪。试看女强人,有哪个女人有完整的家庭。

4.单身女人越来越多。市场经济条件下诞生的“笑贫不笑娼”理论,使当代中国女人的口味越来越重,考察前十名中国最富的女人,拥有和谐家庭的婚姻的人不多。董小姐、杨小姐等个个有钱,就是没有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庭。

三、男女关系哲学考察

仅仅是从经济发展和经济独立的角度解决男女关心的问题,是不够的。

男女关系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更关涉到来为中国的未来问题。

1.男女关系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重新认识问题。经过对多年来多次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破坏,实际上,当今的中国男女关系的问题已经到了混乱无以复加的地步。当代中国的男女角色如何定位,从哪里找到定位,以及定位的依据是什么,即其哲学依据是什么,到了一个紧要的关头。男女角色混乱,角色不清晰,不明朗,会导致微观层次的混乱。男女关系的定位准确及其阴阳的合理体现。女人阳则亦折。

2.男女角色的和谐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问题。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男女关系问题没有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划分,在强有力的政权和经济的引导下,男女虽然能一定程度的互存,但本质上不利于与会的稳定与发展。男人不长寿,与女人不贤惠,关系密切。当代中国,真正的贤妻良母型的女人比例太低。女女人角色的定位关涉到整个社会家庭的和谐!

四、解决当代男女关系的重大意义

当代中国还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理念,男女关系的定位解决问题很难进入高层视野,在现实中,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高离婚率、单身率对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不利影响以及社会稳定。

1.需要哲学上的理论突破。关于男女关系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从哲学上做形而上的分析,把已经混乱的男女关系,重新固定下来,让社会进行普遍的遵守。男女关系明确了,家庭关系才会和睦,要建立以男人为核心的家庭家庭关系,凡是都有主次、男女之分。

 2.需要上层的统一认识。当代中国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抓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之中重,但是,二、三十年之后,当经济建设不是社会的主要任务时,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和男女关系的科学处理与定位,就会成为现代化中国时期的主要问题,如果现在不思考这个问题,等到那个时候再去思考,就会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个问题,需要高层充分认知。

3.需要社会的普遍认可。男女关系的处理,不能是男人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是女人的被迫行为,需要在经济发展中逐步进行实现。既要顺女人之心的同时,他们女引入一个新的境界,重新打造当代中国的男女关系。 

4.头疼于中国的女人!是一群缺失女德的野兽!

1.jpg

中国历史上面曾经有段时期,是五四之后就一直到建国后,大家一直都批判的一段时间。就所谓礼教吃人的那段时间,对不对?礼教吃人我们通常拿出来当例子的之一,就恰恰是对女性的束缚。 

(本文在补充写作中)


明哲保守:“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孔子与其老婆是离婚的

  从孔子有妻子: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所以孔子离婚了!很天下无好女人!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代表,也是中国离婚的代表。孔子的老婆叫开(jian)官氏,她是孔子的糟糠之妻,孔子19岁那年娶她为妻。然而,当开官氏替孔子生儿育女之后,孔子却和她闹“离婚”了。当然那时不叫“离婚”,那时叫“休出”,叫“出妻”。孔子敢于“糟糠之妻也下堂”,如此前卫做法,堪称“中国式离婚”的鼻祖。
  孔子为什么要离婚?这当然不是孔子想借题发挥,炒作名声,也不是孔子想讨新老婆,以解婚姻“七年之痒”,孔子之所以要将老婆赶出家门,用今人的眼光审视,根本原因恐怕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开官氏已让孔子不胜其烦。《大德礼记》中列出了“出妻”的律条和理由:“妇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对照这些标准,开官氏是犯了“口多言”的毛病。多言是女人通病,多言即是唠唠叨叨。女人总是喜欢唠叨,男人最是惧怕女人唠叨。你唠叨有理,我还谦虚听取;你若唠叨成性,我便置若罔闻。孔子是什么人?往时髦处说,孔子是办私立学校的,当着学生的面,被没文化的老婆数落挖苦,是可忍孰不可忍?譬如我们想象:开官氏口无遮拦,嫌学生颜回拿来的肉肥了点,骂学生子路送来的鸡瘦了些,嫌孔老夫子靠嘴皮子讨饭吃没出息,云云。孔子想,言多必失,这样的女人连老公的事业都敢讽刺挖苦,我留她作甚?!
  二是孔子与开官氏已差距悬殊。男女之间稍存差距无关紧要,那样或许还可取长补短,增强婚姻的磁性。问题是,差距不能太大,太大了,夫妻就不是同命鸟了;太大了,夫妻最后就没有共同语言了。开官氏当然是个农妇,孔子“三十而立”以前也好不到哪里,连他自己都坦率地承认:“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曾当过仓库保管员,替人管过牧场,等等。大家都没地位,大家都是农民阶级,你挑水来我浇园,反而滋润了婚姻。但是,孔子后来成了先生,成先生的孔子深得学生的爱戴,也深受家长的欢迎,还参与到政治中去,于是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他不必风吹雨淋,却没有衣食之虞。关键是,孔子成了一个很有头脑的人。换言之,他追求的是精神生活。可是他老婆开官氏还在原地踏步,僵化而不思进取,以为生儿育女立了大功劳似的。套用流行的话说,孔子与她老婆,除了性,没有爱。再后来,因为恨之入骨,孔子干脆连“性”都不要了。
  三是孔子与开官氏已无话可说。夫妻俩本该是无话不说的,当终于迎来无话可说的那一天,这样的婚姻,一定离完蛋不远了。无话可说,死气沉沉,便是劳燕纷飞的标志。当代中国式离婚,走的是这样一条路:无话不说—争吵—和好—再争吵—再和好—懒得争吵—无话可说—视同陌路—离婚分手。想不到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孔子在那个时代,同样陷入了难堪的境地。《论语》当然没有记录孔子庸常的婚姻生活,但透露出孔子的生活状态是“食不语,寝不言”。这其实也是孔子婚姻疲劳的写照。一个男人天天与他的女人四目相对,却不愿说话,不想说话,不肯说话,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失语了,说明他把话藏肚里了,说明他和她真的没有交流了。没有共同语言,就只剩一条出路:散伙。
  四是孔子与开官氏已没了感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应追溯到孔子时代。爱情是水,它会蒸发,爱情是花,它会凋谢,爱情是幻想,它会破灭。孔子当年肯定也这样苦苦思索过。思索的结果是,孔子发现,他与开官氏之间,不仅已无爱情可言,连亲情也荡然无存。能反证孔子对开官氏冷若冰霜的,有《礼记》的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他在母亲逝世一周年时穿着孝服哀哀哭泣。孔子听到后,问谁在哭,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说,哼,太过分了。孔鲤听说之后,便脱去丧服不再哭泣。看看,开官氏死了还不肯饶恕,不难想象,与她一起生活时,孔子是何等深恶痛疾之。有爱情了,便成为爱人,没有了爱情,真的成了敌人。
  五是孔子与开官氏已无法生活。爱一个人,可以爱她的缺点,恨一个人,可以恨她的优点。当代人是这样认为的,而孔子当年正是这样实践的。孔子对付开官氏,最后是万般挑剔,横挑鼻子竖挑眼,给老婆使脸色,摆出男人的臭架子。这倒是有详细记载的。烹调得不好,不吃(“失饪,不食”),没有合口的调味酱料,不吃(“不得其酱,不食”),从市集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沽酒市脯,不食”),肉切割得不合规矩,不吃(“割不正,不食”),坐席摆得不端正,不吃(“席不正,不食”),如此等等,无不透露孔子对老婆的不满。其实“不吃”是假像,讨厌开官氏才是真的。我估计,最后孔子与老婆肯定也“不寝”很长时间了。这种讨厌,发展到孔子发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的感叹。看看,问题是相当严重了。可惜,开官氏始终弄不明白,她老公为什么对自己这样反感,她找不出根源,自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最后逼得孔子下“逐客令”,将她退回丈姆娘家。

   六、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老子的老婆估计传统文化太少,不了解或者不贴进孔子的精神世界。这和当代社会极为相似,很多女人基本的贤惠都做不到。(汉明补充:)

   七、孔子婚姻的不幸,源于出身低微、而又一个不断进取的传统型男人。出身低微,在那个时代都不会找到好女人,只能找个女人凑合;传统型男人,要求女人是传统的女好人,在动乱的时代,女人解放的速度远远超过社会解放的速度,女人的解放超过了男人的需求,“休妻”是必然之路。孔子是不断进度的男人,随时事业的成功,长期不学无术、而不进步,伺候不好男人的女人势必被休。这就是我说孔子为什么十多年出外流荡的目的。(汉明补充)
  孔子跟老婆离婚的事,几乎不为世人所知。这是因为,“出妻”在中国古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是新闻,更谈不上焦点。这跟当代是一脉相承的。一脉相承的还有,古今所有婚姻的破碎,均是由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鸡毛蒜皮当然不足以让婚姻猝死,实际则是婚姻早已得了不治之症,鸡毛蒜皮不过是让病毒发作而已。譬如孔子与开官氏,当年可能是因为一道菜的口味问题,最终让孔子忍无可忍,吼出“你给我滚”的骂声。这在孔子的学生曾参身上找到了类似的版本。曾参学孔子为楷模,以“藜蒸不熟”(藜是一种当菜用的植物)的理由“出妻”。有人问,这犯了“七出”之规吗?曾参回答:“藜蒸,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大概觉得这点理由有点勉强,又说:“绝交令可友,弃妻令可嫁也。蒸不熟而已,何问其故乎?”问理由干吗,想要“出”那就“出”了呗,何况妻被“出”后,她还可以嫁人呢!以凡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引发“出妻”的理由虽然立不住脚,但孔子师生讨厌各自的老婆定是难言之瘾。
  孔孟之道是发扬流传了,但婚姻的男权主义没有得以传承。这是时代的进步,却也是婚姻的无奈。现在的男人不能行使这种权利,现在男人要是敢放言“出妻”,你就等着女人来狠狠地收拾吧。婚姻不是衣服,你想脱就脱。怎么办呢?脱不掉,只好拖,只有将女人拖得筋疲力尽,拖得她不想嫁鸡随鸡,她才肯主动与你将那“事”办了。“婚姻是枷锁”这句话,真是说得一点也不假啊。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