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和永乐盛世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9/02|浏览量:1813

明史君 明史学会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早亡,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1399年—1402年),是为明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废除了明太祖所实行的严厉的一些法律制度,减少了江南的过度的土地税,限制佛、道二教寺观所能拥有的免税土地的数量。但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藩王问题。 

明太祖在位时,陆续分封了他年长的九个儿子,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这些藩王都是用来作为抗击蒙古侵略和镇压叛乱的支柱。虽然他们在法律上对境内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但他们每人都节制三支辅助部队,其人数在3000到15000之间。明太祖的《祖训录》规定了限制诸王的诸条款;同时又告诫诸王,对任何违犯祖训者,甚至皇帝本人,他们可以群起而攻之。这就为后来藩王起兵提供了借口。

当时,明太祖的二子和三子均先已故去,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是健在的最年长而又权势最大的藩王,同时他也是皇家礼仪上的尊长。建文帝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接受他们的“削藩”建议,着手剥夺各地藩王权力。他利用各种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先采取激烈的行动。一年之内在五个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

1399年,燕王朱棣以建文帝违反《祖训录》条款为由,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1402年,燕军攻占南京。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建文帝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建文帝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表面上看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就是建文帝主张削弱各地藩王的势力,而这样的举动难免会因为触犯到藩王的权利而遭到质疑和反对,当然所有藩王所站的都是朱棣这一边,而这样一来朱棣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就是想通过这些藩王的动作,而给自己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理由,也就是清君侧,这样看起来从某些方面来说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还真的是这样。

但是这只是从表面上看出来的,而靖难之役的原因还是因为朱棣对皇位并不死心,所以想要拿着清君侧这个借口然后对建文帝发起攻击,在条件足够之时再由自己登上皇位,这才是靖难之役的根本原因。因为除去去世的皇子们,唯有朱棣军事能力非常的强大,而且也是剩余几个皇子中年纪比较大的,所以不管是立长还是立闲,燕王称帝的可能性都是最高的。

靖难之役可以说是中古历史上鲜有的一次藩王谋反叛逆,并且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军事行动。关于靖难之役的作战路线一直以来都为人所称赞,靖难之变中,无疑朱棣是在作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朱允炆在靖难之变中惨败,最终江山易主。那么靖难之役路线是什么呢?


1.jpg

靖难之役路线主要是燕王的军队从北京南下最终打到南京城的,其中经过了多起战争,可以说靖难之役路线出现了反反复复的调整。起初,燕王朱棣的军队主要是集中在北方的,当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行谋反叛逆的时候,有很多的响应者都加入了燕王朱棣的军队,可以说是让朱棣如虎添翼。

朱棣得到众多的支持,随后便开始南下,一连攻打了多个城池,并且顺利占领了通州、蓟州等。随后朱允炆便开始与燕王朱棣进行了大战,在雄县的时候,朱允炆的明军却遭到了朱棣军队的袭击,可以说是惨败。然后又在真定开始大战,结果一如既往,朱棣的军队大败明军。然后,朱棣的军队开始进一步南下,等到到了大宁的时候,朱棣的军队曾返回到北平,与明军进行恶战。

次年,朱棣的军队开始于明军再次于白沟河作战,明军再次大败,然后朱棣便又进一步向济南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最终成功地占领了济南城。后来,朱棣一直顺利南下,终于占领了沿途的大小城池,而同时得到了相关的情报,最终攻下了南京城。这就是靖难之役的主要路线。

靖难之役的实质其实就是燕王发动的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尽管表面上看上去是因为削藩而影响到了燕王以及各位藩王的利益,但是靖难之役的实质却远不是这么简单的。那么为什么说靖难之役的实质就是争夺皇位呢?削藩是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发动的一场无声的战争,而建文帝本就有些畏惧燕王的势力,所以想要偷偷一步步来,可是他一发出动作燕王就明白了,之后就有了燕王装疯卖傻的事情,为的就是抓紧时机好出兵打出个措手不及来。

之后的时间内朱棣很快就率兵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了,表面上看朱棣是因为不满削藩才做出如此动作的,殊不知是朱棣早已经心存不满,认为建文帝根本就是个没有本事的人,为了明朝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其实朱棣早就已经下定决心要推翻建文帝了,朱棣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毕竟他才是朱元璋的儿子,可是最后皇位却又越过了他,若是建文帝真是个有才华的厉害人物也就算了,可是建文帝并不适合做皇帝。朱棣为了得到皇位可是煞费了苦心,但是因此大家也可以看的明白,其实这场靖难之役的实质就是对于皇位的争夺战争。

1402年,燕王朱棣在南京即帝位,年号永乐(1403年—1424年),是为明成祖。明成祖下令大力搜杀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他还令尽复建文帝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

明成祖在位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明成祖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2.jpg

明成祖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明成祖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明成祖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明成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1403年,明成祖命解缙等人纂修大型类书,1404年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它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3.jpg

明成祖在位期间,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又对佛教进行适当的保护。明成祖崇奉真武神,大修武当山宫观,扶植武当道教,这是明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明成祖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1406年,开始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营建北京宫殿。1421年,明成祖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有事找站长,长按扫码)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 THE END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中华朱氏酒.jpg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朱氏家族酒2.jpg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碎沙3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

蝴蝶(飞舞).gif

15.pn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