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杰:西安西南城角上消失的八角楼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11/10|浏览量:1094
朱文杰
西南城角的城墙上,曾有一座三层的八角形角楼,过去也是高大巍峨,雕梁画栋,如今其遗留的地基还能看出来。
八角楼也有人称八卦楼,西南城角下面不远处有一条巷子就叫八卦楼,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还弄不清,八个角有八面来风、八方来仪的内蕴在内。
角楼修在城墙四个拐角,故名角楼,作用是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从西安城墙已修复的角楼看,东南、西北、东北三个角,样式都为二层四角。西南城角没有修复,从地基上看是八角形。但为什么是三层八角呢?这应该和圆弧形城角角台配套有关系。
我们家生活在西安城墙下长达五十多年,搬了几个地方,转来转去,就在西南城角这一块。 我记得西南城角的八角楼好像一直到“文革”中还存在,只是被拆毁得只剩下木架子,依然屹立,八方四面皆透风,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彻底消失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们上城墙,经常爬上这只剩下木架子的八角楼,顺木柱攀援而上,坐在楼的二层或三层上望远,我有时还拿着口琴,坐在这楼架子上练习吹奏呢,我的音乐启蒙可以说就在此时。尤其是炎炎夏日的夜晚,城墙砖上还散发着白日积攒下的热气,热烘烘地烤人,而在这三层高的只有骨架的角楼上乘凉,几个同学谝闲传,有悦耳清脆的口琴声伴奏,还是很惬意的。
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1959年吧,也不知是为拆城墙上的砖,还是朝上运城砖沙土修补城墙,工人们在这角楼的几根大柱子上捆了两条钢索,拉到城墙下,钢索上滑轮吊的大竹筐,靠一台手动绞车牵引上上下下。我们几个淘气同学趁没人之时就一个个轮换着坐进竹筐,手拉着滑轮朝城墙下滑,全然不顾那么高飞速滑行的惊险和摔跟头的狼狈,玩得不亦乐乎。
我胆子本来很小,是被几个同学逼上竹筐的,手刚抓住滑轮下面的绳,就被他们用力推下,我屏住气,稳住神,落地时从竹筐中滚到沙堆上,还算敏捷,毫发未伤。这可是人生经历的第一次冒险了,从此一发不可收。后来有过从二三丈高壕沟朝下跳、从水道爬城墙、更从城墙外突出的三角棱子上爬城墙的经历。
这角楼在城墙地面下好像还有一层,我们小伙伴中曾有人钻下去玩过,中间好像有一块大石板,听人说能转动。里边空间不小,和塔底的地宫有点相似。据我住南马道巷同学张振荣的父亲回忆,民国时有人在这角楼上举办过珠宝、玉器、字画展览,吸引不少达官贵人从马道登城参观。还说老百姓也把这楼称为亮宝楼呢!无论真假,看来,此楼也曾风光一时,留下了很多美丽传说。
有幸的是,我在今年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研究会创办的第一期《城墙》刊物,即创刊号上,发现了一幅摄于清末的西南城角顶上有八角楼的老照片,让我终于能一睹它的真容。有此实物佐证,看来前边我所听闻的皆非虚传。而我可能也成了不多的几位与这座八角楼亲密接触过的老西安人了。
(刊登于2017年04月09日《西安晚报》,本文图片由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提供)
(作者朱文杰:1948年10月出生于西安,现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文史馆馆员。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 《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邮票上的美丽陕西》。)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观点和立场)
-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