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阳市郭城镇周氏家祠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9/15|浏览量:1363
周氏家祠,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
古朴山村 承载岁月沧桑
西鲁家村位于海阳市郭城镇西北部,一个隐藏在青山绿水中的村落,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向西延伸,一条潺潺的溪流向东流淌,村前一座小山郁郁葱葱。走进西鲁家村,街两旁新旧的房屋错落分布,小巷逶迤,灰墙黛瓦,周氏家祠就坐落其中,简洁的布局,古朴庄重;精致的雕饰,细腻入微,虽经百年风吹雨打,日晒霜浊,精致的砖雕,依然图像逼真,散发着古朴的韵味。穿越百年的风雨,历经沧桑的深邃,周氏家祠像一位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的老人,仍默默地守候着山村那份特有的散漫与宁静,朝天而翘的房檐线条似乎在讲述着关于岁月的故事。这些让人心动的细节一起构成了一道意韵深长的风景图。
周氏家祠 见证家族辉煌
周氏家祠始建于清同治十年,家祠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外观恢宏简朴,造型庄重,其内部的梁架结构则工整圆熟,院落的层次丰富明快。正厅、道厅均为木质框架结构,重梁挂柱,红漆涂刷,墙面用青砖贴砌,屋顶檩椽上以方砖铺底。南道厅五间,中间一间为过道和大门,东西两侧各两间,中间高出两侧足有三尺。过道间与正厅均起屋脊,脊高近二尺,屋脊的两端是高高翘起气宇轩昂的龙头,前后坡两侧脊上分别镶有六只泥陶兽俑,老人们记得是牛、马、羊、犬、麒麟、麋鹿,侧脊中间六只俑的后面也均有高高翘起的龙头。过道间屋脊中间矗立着两柄三齿钢叉。院内,道厅至正厅过道由方石铺成。大门门槛高40厘米,门墩高60厘米,门墩上雕有精美图案。两扇黑漆大门各嵌一大铜门环,门上镌刻楹联,上联是“岐阳啟姓”,下联是“濂水高峰”,匾额为“周氏家祠”。大门外系五级石砌台阶,两侧锁以长石条,迎面看去,整座建筑雄伟壮观,肃穆雅致,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风格。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鲁家夼周氏十世祖周作卿生于道光五年,自幼聪颖,酷爱医学,后经名医传授,终成一方名医。其时皇姑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及所聘名医均诊不出结果。后来经周医治,病情很快痊愈。事后皇帝加封行赏于周,经在京就馆周悦让保荐,进宫成为一名御医。因医术精湛、医德高深。深得皇帝器重。特赏其在家乡西鲁家夼村建一家祠,命张天师按上等规格设计建祠图纸,命当朝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题祠门匾额“周氏家祠”四个大字。祠堂建成后,合族公仪,由三大份轮流管理,并经营祭田,供奉祖宗。
祠门上的楹联是民国年间圣人之后孔德成所题。鲁家夼周氏十三世祖周绍贤,1938年任海阳向阳山抗日军警秘书,抗战胜利后,任青岛《公报》主笔并被选为市议员。后历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并著有很多哲学著作,誉为国学家。20世纪初,周绍贤赴曲阜任区长,与孔府素有交往,绍贤之文采、为人处事、政绩很受孔德成敬佩,时年春节绍贤返乡前,孔德成曾绍贤对联一副,嘱绍贤过年祭祖时贴于周氏家祠的大门上,从此,每年祭祖均要张贴此联。不幸的是,在文革破四旧的狂热中,周氏家祠怠于管理,渐次破败。现存祠门也是被毁后重建,艺术性元素虽没有完全恢复,有逊于当年典雅壮观,而其格局气势仍依稀可见,依然在这里顽强地搏动,昭示着祖先的辉煌。
重修家祠 秉承先祖遗训
伫立于周氏家祠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灰土脱落后裸露斑驳的青砖墙上,灰绿的蕨类在仲夏的风里摇曳,黄黄绿绿的青苔,在静寂的墙面纵情地写意。街两边新房旧屋蜿蜒延伸,墙连着墙,檐连着檐,在这凝重的氛围中,一种由衷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我似乎听到厚重的木门在吱呀声中开启,引我步入尘封的往事,此时的祠堂,更像是历史的凭证,完整地记述了那个曾经有过的辉煌和今天仍在延续的传奇,也在不经意间担负起了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透着一个村庄、一个家族精神和灵魂的深厚历史文化印迹,正一步一步离我们远去,一片一片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这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切肤之痛。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西鲁家村周氏家族正在积极筹划重建祠堂,并得到了村内外族人的一致响应。这让我们感受到,在历经岁月洗礼之后,周氏家祠所蕴藏着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如血缘伦理、报本思源,尊祖敬宗,凝聚宗亲,爱国爱家的教化功能,早已渗透到族人的心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姜海波,山东海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21年9月15日)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