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蒋氏谱史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9/28|浏览量:1189
家谱既是姓氏的历史读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读本。每个姓氏,每个家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故而,作为姓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谱以她独特的血脉传承载体,记录了家族繁衍、兴衰之过往,其内涵积淀着源远流长的姓氏和民俗文化,保证了姓氏承衍的稳定性。
综观中国各姓氏家谱,始于官方纂修为唐太宗李世民朝,时朝庭设立专职机构,规范、系统纂修各姓氏家谱(也称宗谱、家乘、族谱),史称“大唐氏族志”。
民间纂修家谱始于北宋,号称中国第一谱的“孔氏家谱”,始修于北宋神宗元丰年(公元1078-1085)间,然绝大部分姓氏谱始于北宋以后。
蒋氏谱。在北宋以前民间纂修家谱最早者即我蒋姓,我蒋氏于东周末,即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由汉摘秦侯三十五世宗周公(时年32岁),辑世本纂修蒋氏世谱,史称《汉阳期思蒋氏宗史》,该宗史按周公排定之36世字辈辑录而成(比孔氏家谱早了1078+213=1290余年),奉伯龄公为蒋姓始祖,故又称“周谱”, 亦作“秦谱”。
及至东汉,我四十九世荆南刺史政公(38年-97年),据宗周公原辑,编纂而成三十七世至四十七世之宗源,此谱摘录我氏汉代人文,故又称“汉谱”。
延至唐玄宗天宝末年(755年),监察御史七十四世蒋晁公(689年-767年)续编澄公裔四十八世至七十三世祖源,因纂于唐,故又称“唐谱”,其时同立《亭乡侯碑》及《蒋氏大宗碑記》于冲寂观。
第四次续修为唐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八十一世防公(854年-924年),此谱依据晁公之原辑重加修卷成牒,称之为“唐谱”。
及宋则有八十九世礼部侍郎、前侍御史堂公再辑。宋崇宁四年,则有九十世枢密院大学士之奇公请勅纂修,端明殿大学士苏轼奉旨校修,因是上喻恩准,故谱边饰以腾龙图案,是为“蒋氏龙边谱”, 又称之为“苏谱”,由是蒋氏谱史历修清晰。
第六次续修,即元时由九十六世芝瑞公、㰘公、捷公、应新公、应炎公五进士续修,称作“元谱”。
至明代第七次续修则有一百世立本公、讓公、一百三世居易公、一百四世俊儒公、一百五世炯公合修,及后虽未续成大宗,然各小宗续修未止。
最大的一次修谱应该是最近十余年,即二00八年全球蒋氏河南淮滨祭祖以后,海外我蒋氏宗亲积极回国寻根祭祖,全国蒋氏掀起祭祖寻根、修订谱书的热潮。由于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技术进步和发展,修谱变得比较普遍了,几乎每个宗支都有热心宗亲积极倡导,出力出钱,出现了大量的蒋氏家谱(宗谱、族谱),如《中华蒋氏族谱·川渝蒋氏宗谱》《西南联谱》《蒋氏通谱》各地宗谱、家谱等等,不胜枚举。
比较著名的宜兴蒋氏宗谱,自创修至历修皆为历代名士所纂,且传承有序,史料翔实,北宋著名大学士欧阳修亦赞语曰“宜兴邑志,半为颖叔(蒋之奇)家乘,可也”,是故,蒋氏宗谱是一部堪比中华姓氏最古老之史书。 蒋南君(宜兴)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由汉摘秦侯三十五世宗周公(时年32岁),辑世本纂修蒋氏世谱,史称《汉阳期思蒋氏宗史》,该宗史按周公排定之36世字辈辑录而成,奉伯龄公为蒋姓始祖,故又称“周谱”, 亦作“秦谱”。开了我中华民族各姓氏修谱的先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发展,功莫大焉。
由此可见,我蒋氏族谱,才是真正的中华第一谱。其产生年代(公元前213年)远远早于其他任何姓氏谱牒。实为我蒋氏之大幸,我蒋氏之骄傲也。
蒋氏的中古文化表明,在伯龄后至四十七世一直是北方望族,也是人才辈出、声名显赫的一大姓族。据史料记载,蒋氏的中古代,位极人臣,事迹辉煌,期间有九人封国公,八人拜宰相,三十三人封侯,二十多人任太尉、太史、司马、司徒、大夫等职。
蒋氏二十一世毓华公,为孝敬其父,守灵九年,并在其父陵墓两边竖起两根大石柱,上面镌刻“华表中诚”,当时周景王闻之,也下了旌表“万年华表孝陵”,后世我国的华表柱皆源出于此。
毓薪之子二十二世圣训公拜司徒,与孔子同岁,相约异居同契,易子教书育才,传为佳话。
我蒋氏后人亦应效仿先贤,拜读之,保存之,续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