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考证的重大发现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05/31|浏览量:716

毛海根

论文要点:

本文通过历史史料对“毛公鼎究竟是西周哪个“王”的时期器物?毛公鼎中说的“毛公”究竟是谁,叫什么名字?在当时周王室担任什么职务?毛公鼎由谁作器?毛公鼎铭文中记载的东西在其他史籍还有没有其他史料来进行验证?”等历史之谜进行考证。最后得出“毛公鼎中提到的“王”为西周穆王;毛公鼎器主为穆王时期的毛伯囧;毛公鼎铭文由毛伯囧口述并由其儿子撰文并作器;毛公鼎是穆王时器物,最晚应该是夷王时期器物;毛公鼎铭文是周穆王任命毛伯囧为“太仆正”时的一篇劝勉策命,毛公鼎铭文就是穆王时期《尚书·冏命》的真实事件的再版等结论”,解开了困惑世人多年的毛公鼎之谜。

毛公鼎自1843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近现代专家学者的青睐,对毛公鼎的史学价值、书法成就纷纷撰文考证。同时毛公鼎对研究中国冶金史、文字史和西周史等均有重要价值。晚清金石学家吴大澂曾说:“使当日孔子见之(指毛公鼎),必录入周书,在不删之列。”郭沫若称赞它“抵得一篇《尚书》”。著名学者陈介祺、曾熙、李瑞清、吴昌硕、王禔等都为精美的毛公鼎铭文拓本作跋;大澂《愙斋集古录》、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吴式芬《攈古录金文》、王国维《观堂集林》、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字》、徐中舒《殷周金文集录》、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殷商金文集成》等,都有关于毛公鼎的著录、考释方面的研究成果。郭沫若先生考证毛公鼎为宣王时期器物,此说一直被考古研究者所采用。新中国成立后,又有郭沫若、陈梦家、洪家义、于省吾、董作宾、唐兰、李学勤等专家在文字释读、著录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考证上都一定成就。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毛公后裔为感王恩,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但历代史学家、考古学者对毛公鼎的论证一直存在诸多不同观点,一是对于其制作年代说法不一,有说宣王时期器物,也有说是夷王时期器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二是对毛公鼎的“毛公”到底是谁,也是有多个版本,一说“毛公歆”,也有说“毛公厝”的;三是毛公鼎的作器处于何人之手,是毛公本人还是另有他人;四是毛公鼎铭文中的“王曰”的“王”究竟是指西周的哪个“王”?五是毛公鼎铭文中记载的事件历史文献上有没有记载?

近几年来,随着毛姓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潮,对先秦文化研究颇有见地的浙江学者毛天哲先生也认为郭沫若先生将毛公鼎定位于宣王时期青铜器值得商榷,他指出“比勘《毛公鼎》,诗烝民可谓是鼎铭之诗传。《诗经.烝民》篇诗意舆毛公鼎铭文累有重叠,如诗曰"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则毛公鼎器主只能在懿孝夷之间寻绎。结合郭沫若所说,师询簋与毛公鼎所记铭文如出一人手笔,时代背景亦大略相同。则毛公鼎盖与师询鼎同为夷王器亦应不爽也。”虽然天哲先生否定了郭沫若对毛公鼎是宣王器的推论,但对毛公鼎中的毛公仍然没有下最后的定论。

对于毛公鼎的诸多疑问众说纷纭,那么毛公鼎究竟是西周哪个“王”的时期器物?毛公鼎中说的“毛公”究竟是谁,叫什么名字?在当时周王室担任什么职务?毛公鼎由谁作器?毛公鼎铭文中记载的事件还有没有其他史料来进行验证?带着这些疑问笔者翻阅了大量历史史籍,终于解开以上诸多历史之谜。现将考证结果归纳如下:

一、毛公鼎铭文中的“王曰”的“王”指的是西周中期的“周穆王”!

二、毛公鼎中所说的“毛公”既不是毛公歆也不是毛公厝,毛公的名字叫“毛伯囧”,“伯”是爵位,“囧”是其名。

三、毛公鼎铭文记述的是穆王任命毛伯囧为“太仆正”一职时的策命。

四、毛公鼎是器主“毛公”的儿子为铭记周穆王对父亲策命的功德特作器传世后人。

五、毛公鼎铭文中多次出现的“父歆”,是毛伯囧的儿子在作器时为避讳,对其父的尊称,而不是周穆王对“伯囧”的称呼,历代学者认为毛公是周王的长辈,是周王对“毛公”的尊称“父歆”。经考证“父歆”的“父”是作器者对其父亲的尊称,“歆”是助词,“意思”为“羡慕、尊敬”。

六、毛公鼎中的铭文不是空穴来风,在《尚书·冏命》中就有几乎相同的记载,《尚书·冏命》可谓是毛公鼎铭文的姊妹篇,是双胞胎姐妹!

七、毛公鼎的作器时间是在穆王时期,最晚应是夷王时期,绝对不是宣王时期作器。

八、毛公鼎铭文是毛公“伯囧”向其儿子讲述的周穆王策命其为“太仆正”时的训诫纪要,毛公的儿子根据父亲讲述将这次策命整理成了毛公鼎铭文铸刻在毛公鼎上。

九、《尚书·冏命》的上一篇是穆王时期的《尚书·君牙》,下一篇是穆王时期的《尚书·吕刑》,根据《尚书》的编撰体例确定《尚书·冏命》发生在周穆王时期。

   十、《尚书·冏命》与毛公鼎铭文记载的内容几乎相同,这也另一方面印证了《尚书·冏命》不是伪作,史官几乎原封不动的记述了这次策命的内容,只是简化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穆王恩赐毛公的礼品就没有罗列在《尚书·冏命》之中。由于毛公是向其儿子口述这次王命的内容,再由其儿子整理成铭文,在语言表述上肯定有一定出入,并增加了穆王恩赐毛伯囧礼品的内容。

笔者之所以能够考证得出以上结论,可以从《尚书·冏命》的内容和毛公鼎铭文中的内容得出以上结论的正确性。为了便于读者一起来证明以上的论断,现将《尚书·冏命》全文以及毛公鼎的铭文摘录如下,供大家一起参考:

《尚书·冏命》原文:

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厉,中以兴,思免厥愆。

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朴从,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祗若,万邦咸休。

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群仆侍御之臣,懋乃后德,交修不逮;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臣。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非人其吉,惟货其吉;若时瘝厥官;惟尔大弗克只厥辟,惟予汝辜。”

  王曰:“呜呼!钦哉!永弼乃后于彝宪。”

《尚书·冏命》翻译及注释

 穆王这样说:“伯冏!我不优于道德。继承先人处在大君的位置,戒惧会有危险,甚至半夜起来,想法子避免过失。

  从前在文王、武王的时候,他们聪明、通达、圣明,小臣大臣都怀着忠良之心。他们的侍御近臣,没有人不是正人,用他们早晚侍奉辅佐他们的君主,所以君主出入起居,没有不敬慎的事;发号施令,也没有不好的。百姓敬重顺从君主的命令,天下万国也都喜欢

  我没有好的德行,实在要依赖左右前后的官员,匡正我的不到之处。纠正过错,端正我不正确的思想,使我能够继承先王的功业。

  今天我任命你作太仆长,领导群仆、侍御的臣子。你们要勉励你们的君主增修德行,共同医治我不够的地方。你要慎重选择你的部属,不要任用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人,要都是贤良正士。仆侍近臣都正,他们的君主才能正;仆待近臣谄媚,他们的君主就会自以为圣明。君主有德,由于臣下,君主失德,也由于臣下。你不要亲近小人,充当我的视听之官,不要引导君上违背先王之法。如果不以贤人最善,只以货财最善,象这样,就会败坏我们的官职,就是你大大地不能敬重你的君主;我将惩罚你。”

  穆王说:啊!要认真呀!要长久用常法辅助你的君主。”

毛公鼎铭文原文隶定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肇经先王命,命汝辥我邦,我家内外,憃于小大政,甹朕立,虩许上下若否。宁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拥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緟恪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作先王忧。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蓺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廼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緟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顀于政,勿雝建庶口。母敢龏槖,龏槖乃侮鳏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坠在乃服,恪夙夕,敬念王畏不赐。女母弗帅用先王作明刑,俗女弗以乃辟圅于囏。

王曰:父歆,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摄司公族,雩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雩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专卅寽,赐汝秬鬯一卣,裸圭瓒宝,朱市,悤黄,玉环,玉瑹金车,绎较,朱嚣弘斩,虎冟熏裹,右厄,画鞴,画輴,金甬,错衡,金童,金豙,涑燢,金簟笰,鱼箙,马四匹,攸勒,金口,金膺,朱旂二铃,易汝兹关,用岁于政,毛公对歆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毛公鼎铭文参考释文

周王这样说:“父歆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忧惧。”

周王说:“父歆啊!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卫我的王位,协调上下关系,考绩四方官吏,始终不使我的王位动摇。这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我并不是那么平庸而昏聩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诚地时刻地惠助于我,维护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谋划,不要闭口不说话。经常告诉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继续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担忧!”

周王说:“父歆啊!这些众官出入从事,对外发布政令,制定各种徭役赋税,不管错对,都说是我的英明。这是可以造成亡国的!从今以后,出入或颁布命令,没有事先报告你,也不是你叫他们颁布的,就不能对外胡乱发布政令!”

周王说:“父歆啊!现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让官吏中饱私囊,不要欺负鳏公寡妇。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能酗酒。你不能从你的职位上坠落下来,时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记住守业不易的遗训。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树立的典型为表率,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难境地!”

周王说:“父歆啊!我已对这些卿事僚、太史僚说过,叫他们归你管束。还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领你的族属捍卫我。取资三十寽,赐你香酒一坛、裸祭用的圭瓒宝器、红色蔽膝加青色横带、玉环、玉笏、金车、有纹饰的蔽、红皮制成的鞃和艰、虎纹车盖绛色里子、轭头、蒙饰车厢前面栏杆的画缚、铜车辔、错纹衡饰、金踵、金秜、金蕈席、鱼皮箭袋、四匹马、镳和络、金马冠、金缨索、红旗二杆。赐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毛公喑为了报答天子的辉煌美德,因而铸造了一个宝鼎子子孙孙永远宝用。

对照以上《尚书·冏命》策命的原文及译文以及毛公鼎的铭文及译文。我们会发现两篇文章所述内容几乎相似,不同的地方几乎不影响两篇文章的高度一致。

不同之处一是《尚书·冏命》是史官的记录,王直呼“伯囧”的名字来记述“策命”的内容,而铭文则是儿子记述父亲“伯囧”的口述,由于避讳只能用尊敬的口吻写作“父歆”。二是由于铭文是根据“伯囧”口述加工整理,文字表述肯定有一定出入。三是“王命”是记述主要内容,不可能将赐给“伯囧”的礼品写入其内,而“伯囧”为了彰显“王”对自己的器重而事无巨细的列举了穆王恩赐的一大堆赐品。

至于有些文字内容不相吻合,这是官方文书与自己整理铭文的正常现象,并不影响两篇文章内容高度一致的可信程度。

特别要提到的是《尚书·冏命》里“王”策命“伯囧”担任“太仆正”一职,““大仆正”官名。或称“太仆”。西周置。众仆官之长。《尚书·序》:“穆王命冏为周大 (太)仆正。””。“太仆正”一职虽然没有“三公”的地位高,但这个职位在当时相当重要,是负责周王安危的关键岗位,不是一般人能够担任的。太仆,官名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 周官有太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命,为王左驭而前驱。太仆是两汉朝廷重要官僚之一,地位显赫,但西汉时期,太仆所掌不只是提供皇家御用,还包括一般的军国用度,

   通过《尚书·冏命》策命,可以看出“太仆正”一职在西周时已经设置,同时也否定了“太仆,官名,始置于春秋。秦、汉沿袭,”的说法,将太仆正这一官职的出现山推到了西周中期。

  如果说《尚书·冏命》是春秋时期后人编撰的,那么可以说毛公鼎铭文记载的内容比《尚书·冏命》更接近于事实真相!

 可能读者还有一个疑问,竟然《尚书·冏命》策命中写明周穆王策命毛伯囧为“太仆正”,那么毛公鼎铭文中称“毛公”,而没有出现“太仆正”的描述,笔者推论,周穆王策命毛伯囧为“太仆正”与毛公鼎成器应该有一个时差,这个时差少则一年,多则数年,在毛公鼎作器时毛伯囧已经升任周穆王的“太傅、太师、太保”的三公,因此作器时以毛伯囧的最高身份定位于于“毛公”,这也符合常理。

对于《尚书·冏命》历代不少学者对其真伪存在争议,有不少学者认为《尚书·冏命》是一篇春秋战国时期后人编撰的一篇“伪文”,特别是“清华简”“清华简”是指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这批竹简的年代是战国中晚期之际,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发现以后,整理出了《摄命》一书,《摄命》一篇为西周册命文书,认为“《摄命》应是《尚书》中《冏命》的真正古文原本,《冏命》系“伪古文。”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德宽教授称,《摄命》文辞古奥,内涵丰富,体例典雅,与传世的古文《冏命》内容毫无相同之处,应当是汉代所谓的《冏命》的真正古文原本,而传世古文《冏命》不仅篇名讹误,而且内容也是伪托的。清华简又一次发现了失传的古文《尚书》佚篇,为古文《尚书》证伪再添一例。”同时黄德宽表示,清华简中的《摄命》简文中受王册命的人物叫“摄”。“摄”这个字是楚文的典型写法,从古文学的角度可以证明,“伯摄”应该就是《尚书大传》《史记·周本纪》等书记载的《臩(冏)命》篇中的“伯臩”(冏)。“臩”与“摄”字形相近,因而导致发生误读。今天将毛公鼎铭文与《尚书·冏命》相比对,则推翻了《尚书·冏命》是伪文的论断!同时证明《摄命》《尚书·冏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篇不同古籍文献。

通过以上 通过《尚书·冏命》与毛公鼎铭文的相互佐证,笔者由此得出前文中对毛公鼎考证的十个结论,同时也得出毛公鼎铭文记述的就是发生在周穆王时期的《尚书·冏命》策命的一段真实历史事件。

笔者以上考证论断仅为一家之言,班门弄斧。虽然证据凿凿,但仍需要专家学者进一步斧正,解开这一千古之谜。

作者简介:

 毛海根,男,1950年10月10日出生,河南登封市人。原在陆一军服役,20岁被任命为解放军某部特务连副指导员,在部队服役16年,荣立三等功一次。转业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参加首批国务院组织的全国厂长经理考试,获国务院某部门颁发的厂长经理资格证书。1987年参加国务院第六期对外开放城市开放班进修,并于1987-1988年在对外贸易大学进修。曾任原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河南郑州市公司副总经理。河南省根雕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级根艺师。河南省毛姓文化研究会执行秘书长。河南省军旅企业家俱乐部副秘书长。

  近年致力于毛姓文化研究,2014年参加河南省毛姓文化研究会。2021年担任河南《天中毛氏族谱》执行主编。2021年4月应邀出席2021•中国青岛首届毛氏文化研讨会。2021年在河南积极策划并筹建“中华毛氏馆”,2022年4月参与策划、组织《河南毛姓志》编撰,并担任总编。一生爱好书法文学创作,先后在网络发表杂文、游记、经历、论文数百篇,其中一些毛姓文化研究的论文被外省《毛氏族谱》编撰时采用。 

图片


图片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