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先生的历史功绩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07/21|浏览量:380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4日0点11分不幸逝世,享年86岁。李泽厚曾称李学勤为“大陆学界第一人”。他是这个时代里难得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汉明对他的评价是:带领中国史学走出“疑古时代”的第一人;是中国研究上古时代的重要权威;对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他的不足:仅限于史学。还没有把史学创造性地改造成为信仰之学,解决了史学问题,还没有解决信仰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人还没有一个人能写出超越《圣经》那样传颂广、内容实、人人捧读的信仰之书。 

图片1.png 

1933年生于北京的李学勤,自幼喜爱读书。1951年,他入读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不到两年便从哲学系肄业,他自小喜爱甲骨文,此后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辅助曾毅公、陈梦家,编著《殷墟文字缀合》。他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他是少数于清华肄业、而后成为教授的特例之一。

李学勤在同辈学者中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著称,他尤其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以多学科结合治学。他提出最有影响力的口号是“走出疑古时代”,《走出疑古时代》亦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他指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等命题,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

作为第一个综合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李学勤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王卜辞说”与“两系说”,曾引起很大争议,最后渐成定论。在古文字学方面,他与裘锡圭并称为当世两大权威。

2013年,在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共山东省莱芜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嬴秦始源》出版座谈会上,李学勤先生以出土文物为依据,认为秦人源于山东,代表了包容和多元的文化。李学勤为“秦人源于山东”坚定发声

社科出版社出版的《嬴秦始源》,是全国70位专家学者到莱芜西北的“嬴城遗址”考察研讨后提交的论文汇编,首篇文章即是李学勤先生的《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战国竹简清华简中清晰记载着“秦先人”就是西周初年因反叛失败而被强制西迁甘肃朱圄山地区的“商奄之民”,而商奄在今山东境内。

2019年3月14日11:08:04

2.png 

李学勤先生认为,商奄之民居住范围以曲阜为中心,包括莱芜一带,这一带古时称嬴,所以它一定是嬴姓部族的一个中心地区。文章首次以地下出土文字资料,坐实了秦人始源在东方、在山东的牢固基础,成为秦出东方说的代表之作。

嬴秦族源是中国文明史探源的重大课题,在史学界原有秦出东夷和秦为西戎两种学术观点。当时,李学勤先生指出,清华简《系年》的材料说明,秦人的核心成分来自东方,作为反周的商殷精英,他们与戎人聚居后吸收了周和戎的文化,这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过程。

3.png 

李学勤先生表示,如果我们把秦文化仅仅看成一种以暴力武力为基础的文化,那么它就是一个比较落后、比较封闭的文化。但事实是,秦统一全国不是偶然性的,特别是从文化组成来看也不是一个偶然;它也不仅仅是武力的战胜,而是继续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延续和进步的一个过程。所以,嬴秦始源研究,“不但对于中华民族、我们的国家,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文明历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李学勤先生说。

(中华朱氏网,2022年7月21日录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