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x亮:讲好黄河故事,弘扬水利文化 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精神力量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3/12/04|浏览量:402
讲好黄河故事,弘扬水利文化
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精神力量
侯x亮研究员
2023年11月2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论坛,和大家一起交流水文化与现代水网建设的时代命题。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讲好黄河故事,弘扬水利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精神力量。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黄河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二、黄河文化的内涵特征
三、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首先谈第一个题目,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认为,这一科学论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黄河流域为华夏民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家园。
黄河流域记录着中华先人的远古岁月。80多万年前,黄河流域产生了原始人类。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气候湿润,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特别是这里厚厚的黄土层,能够用石头开凿洞穴,遮风挡雨、躲避野兽。于是,童年时期的人类,便陆续走出丛林,聚集在这片黄土地上,披荆斩棘,辛勤劳作。
从180万年前,黄河岸边西侯度猿人点起第一缕火光,到蓝田早期直立人,大荔人、许家窑人,河套人、山顶洞人,一处处人类文化遗存,清晰勾勒出了中华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脉络。
第二,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
在漫漫时空中,我们的华夏先人,在黄河流域高擎智慧的火炬,靠着辛勤劳动和思维进化,一步一步迈向人类文明的新天地。
8000年前,相继出现了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宣示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昂扬启程。
6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两岸的仰韶文化,催生了鼎盛的彩陶家族,彰显了黄河文化的强势特征和中心地位,成为中华文明前夜光芒四射的文化彩带。
以炎黄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融合。栩栩如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争取生存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思想智慧。
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穿越五千年风云,透射了黄河文明进入国家之门的路径,讲述着尧天舜日贤的古老故事,映照出中华德治文化的最早源流。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黄河流域更加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黄河流域长达三千多年位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八大文明古都,黄河流域有五座。商朝开启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安阳殷墟甲骨文,把中国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周朝礼义安邦,经济发展,盛况空前。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政治变革,诸子百家争鸣,成为中华文明群星闪烁的时代。
崛起于黄河中游的大秦帝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完成中华民族的基本构架,对于中华“大一统”历史潮流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建立的汉王朝,经过金戈铁马大漠征战,奠定了古代中国的辽阔疆域,进一步巩固扩大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雄汉国威,声震世界之林。
隋朝开皇盛世,资储遍于天下,开创科举制度。唐朝盛世,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气象万千,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新的高峰。北宋王朝,经济发展,科技昌盛,文化灿烂,创造了一代东京梦华。
几千年来,黄河两岸上演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史剧,涌现出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流传着许多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在历史的脚步声中,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始终发挥着主导核心作用。
第三,黄河文明代表了中华大地早期生产力的发达水平。
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黄河文明,比草原文明和渔猎文明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早熟性。出现了最早的月食记录,最早种植谷和水稻,最早饲养家禽,最早用十进位记数法等。产生于黄河流域的古代四大发明,有力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
黄河流域为中国最早贡献了文字、城市、礼仪这三大古代文明标志。中国古老文字经过不断演变,最终确立的汉字方块结构,成为维系民族血脉、传承中华文明的坚实纽带。
第四,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国史。
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水利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盛衰和政权兴亡。战国时期秦国由“疲秦计”嬗变而成的郑国渠,使关中地区粮食丰裕,国力强盛,为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汉武帝时期修建白渠,发展关中平原灌溉,有力巩固了都城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北宋熙宁年间,大力发展引黄淤灌,许多盐碱不毛之地变成肥沃良田,成为卓有成效的富国裕民之举。
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黄河漕运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的重要命脉。
隋唐时期,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南至江浙,北抵涿郡,开凿长达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北宋年间,以汴河为中心,上接黄河,下通淮河、长江,开通长达数千里的水运交通网,成为宋王朝立国之本。
历史上黄河频繁的洪水泛滥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朝历代都把治理黄河水患作为一件治国安邦的大事,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治水故事和丰富的水利文化遗产。
像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签订黄河修堤盟约,秦始皇“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统一黄河堤防,汉武帝亲率文武百官指挥黄河瓠子堵口,北宋王朝围绕黄河治理展开历经三代、长达60多年的朝堂大论战,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轼在徐州成功组织黄河防洪,明代潘季驯实施“输水攻沙”治河方略,康熙皇帝把治理黄河、确保漕运作为大清基本国策,刻在金銮殿柱子上。等等。因此可以说,一部黄河治理史,就是一部治国史,也承载着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黄河文化的内涵特征。
黄河文化的内涵特征,我认为,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先后消失或中断,只有黄河文明延续至今,生生不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历朝历代虽然政治不断变革,国家权力不断更替,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始终一脉相承,赓续发展,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二、博大精深,内涵丰厚。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纵贯古今,贯穿于古今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思想体系方面,黄河文化以“和”为核心、以“同”为精髓的思想特质,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性和辐射力。商周时期的宗法礼仪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的辩论交融,为黄河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黄河文明兴盛时期,科学技术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在军事领域,诞生在齐鲁大地的孙子兵法和三略六韬,指导无数战争史剧在黄河流域上演,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中国的演绎发展,就是在黄河两岸战鼓声中进行的。
三、交融汇流,多源一体
黄河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开放性和融合力。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广泛吸纳北方游牧文化和江南文化精华,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向更高层次发展,为一元多样中华文化体系的形成,发挥了引领和核心作用。
四、治水安邦,家国同构
历史上黄河洪水灾害频繁、程度剧烈。面对严重的洪水灾害,只有统一全民意志和治水行动,才能求得生存。华夏民族大规模有组织的治河斗争,催生了家国同构的国家形态,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民族观念。
五、塑造华夏品格,陶冶民族灵性
千万年来,中华儿女与黄河长相厮守,不断获得生存智慧,汲取创造灵感,陶冶民族品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黄河洪水的深重灾难,把忧患危机意识植根于人们心灵深处,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不断奋发图强。
几千年治理黄河水害的斗争,磨砺了华夏先民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对得起天下苍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为历代执政者树立了道德标杆和治水典范。
黄河壶口瀑布,跌落千丈,重新整合,波浪再造,以新的姿态继续奔腾前进,给予中华民族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自我革命,守正创新,开拓前进,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黄河文化将成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资源。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练和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应着力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黄河文化凝聚的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
黄河九曲十八弯、不畏艰难险阻,奔腾不息的自然形态,塑造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品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形势多么复杂,都要秉承中华民族坚韧的精神追求,攻坚克难,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弘扬黄河文化培育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
黄河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以身许国,前赴后继。“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我河山” “位卑未敢忘忧国”“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以我血荐轩辕”,肝胆照人的历史强音,言犹在耳,铿锵恢宏。我们要发扬光大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牢固树立忠于国家、热爱祖国的人生观。
三、守正黄河文化熔铸的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
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熔铸了中华民族公平正义、遵纪守法、文明礼仪、诚实守信、明辨是非、追求真理、执政为民,责任担当等共同价值观。当今我们应坚守这种民族价值观体系,为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做出新时代贡献。
四、秉承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想文化艺术精粹
黄河文化蕴含的哲理经典和艺术宝藏,浩如烟海,底蕴丰厚,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塑造了中华民族鲜明的集体人格和文化特质。我们应弘扬黄河文化塑造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好黄河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
五、重视中华水文化与国家水网建设的深度融合
在水利战线,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还应体现在中华水文化与国家水网建设的深度融合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统筹谋划、部署推进,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新时代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部署指导,形成了新时代治水思路,中央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我们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新思路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中彰显中华水文化的要义,以中华水文化的实践和成果,丰富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内涵。
借此机会,也给大家简要汇报一下,近两年我创作和主编的两本书。
一本《家国黄河》,这是应河南省委宣传部特约写的一部通俗性读物。力图以重大黄河史事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黄河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患难与共的壮阔历程。在时序安排上,从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催生黄河的胚胎发育的,到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升起第一缕人类篝火,从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点燃中华文明曙光,到黄河岸边的神话故事,农耕文明的发展足迹。从黄河文明在历代政治变革的发展,到新中国黄河的沧桑巨变,直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黄河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期通过全景式的讲述,阐释黄河文化的丰厚内涵和时代价值,凸显黄河文化的原创性、先进性和永续性,揭示黄河文明根源与核心价值,反映中华民族艰难跋涉的奋斗历程,阐述治河与治国的关系。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揭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治理好黄河,也一定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历史真谛。从而激发读者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热爱,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本书被评为河南省2022年度豫版好书20本之一。
另一本画传体作品《黄河画传》,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也是我受全国政协委托主持完成的一部著作。这部图书的立项背景是,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确定建设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四个国家文化公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又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了积极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国政协决定相应编撰出版四部画传,分别列为全国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其中,《黄河画传》这部书,由我担任执行主编和首席专家。
《黄河画传》的编写主旨是,在坚持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以文字为主线,以经典美术作品为串珠,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在表现手法上,用一个个生动故事、重要人物、重大科技发明,串联起黄河的生命历程,将蕴含的中华文脉、生态文明、智慧结晶、人文特质,呈现给读者,给读者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感悟空间,向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传播黄河文化体系的价值。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生动呈现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在《黄河画传》这部作品里,文字和图画是双主角,平分秋色,相得益彰。编撰过程中,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黄河流域各省区博物院、以及国外著名博物馆提供了珍贵的文物高清图片,给予了大力帮助,从而大大提升了这部画传的品位和质感。2023年5月16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画传出版首发式。对于《黄河画传》,全国政协领导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和热情鼓励。认为从文字内容到画面装饰,既丰富多彩又浑然一体,堪称一本高质量的画传。20 23年国庆节当天,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读书栏目,专门对《黄河画传》作了宣传采访。
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同志们,千万年来,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蕴含着深邃的中华基因和民族精神密码。当前,黄河正以磅礴浩荡的力量,奔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保护黄河生态,治理黄河水患,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崇高使命,更是我们水利人的时代担当,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黄河共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