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里的明王府痕迹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7/15|浏览量:892
在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为尽“亲亲之谊”大封诸侯王,
将他仅出生49天的第十子朱檀封为鲁王,就藩于兖州。
鲁王的封地很大,下辖三州二十三县,
据记载其“东西广八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
为此,兖州升为“兖州府”。
鲁王后代人丁兴旺,
从第一位鲁王朱檀开始,到最后一位鲁王取消鲁监国,
共传十代十三王,前后283年,
贯穿整个明代。
第一任鲁王朱檀的“鲁荒王陵”就在邹城,
被誉为“明代第一亲王陵”,
其后代也有多位皇胄葬在邹城。
因邹城距离兖州很近,所以鲁王府的许多藩田也在这里,
主要集中在县城的北边,
因此在后世也形成了不少村庄,
今天,小邾公就带大家在邹城找寻那些和鲁王府有关的村子,
看看有没有你的村子呢?
说鲁王府时期,邹城有藩庄田二十五处,
这些庄田被冠以屯、厂之名,
共二十五处,分东十三屯厂和西十二屯厂。
这些屯厂中有鹅鸭屯头厂、白厂、河北牛厂、小羊厂、骡马厂、大马厂、河南牛厂、小马厂、北牧羊厂、南牧羊厂等等。
通过这些庄田的命名,
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厂屯主要是为鲁王府提供家禽、家畜等生活所需。
比如现北宿镇的羊厂村,就是西十二屯厂之一的北牧羊厂。
说羊厂最初因杨姓迁居于此,取名为“杨厂”,
后因鲁王府在此养羊搭棚而改为羊厂,
厂,即古代的棚舍。
还有如前屯、后屯、溪湖厂等,
溪湖厂村在明初被划为东十三屯厂中的九龙山厂。
明洪武六年立《孟氏宗传祖图碑》上所刻“邹国图”,
即有“溪湖”之名,
老邹城人可能都听说过“溪湖夜月”,
为古邹十六景之一,说的就是这里,
该村东邻小溪,北靠方圆数里的湖泊,
湖光夜色,碧波浩渺,闻名遐迩。
湖泊即名为“溪湖”。
_ | 康熙五十四年《邹县志》载:“溪湖,九龙山下,汇水成湖,广数里,中有莲芡。溢而成河,即白马。” | _ |
繁荣了二百多年的鲁王府,是一个多么庞大的贵族群体,
吃穿用具、柴米油盐,样样精品。
所需供给的屯厂之多,基础建设所需自然少不了,
就像柴炭,当时邹城的平山便是其鲁王府的柴炭供应地之一。
名为官厅、李官桥的村庄,
便与王府的往来接待及基本建设有关。
另外,还有为鲁王守陵的一些兵营,
久而久之也形成了村庄,
名字还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如老营村、云山营村、尚寨村等。
尚寨村据村中老人讲,原名叫“丧寨”,
是当年鲁荒王发丧的地方,
附近的老营村就是守陵官兵的营房驻地,
解放后,改名字为“尚寨。”
还有一说为尚姓最早来此居住,以姓氏取村名。
寨,指防卫所用的木栅,引申为军营。
鲁荒王陵所在地为一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宝地。
尚寨村就在其侧,并派驻了官兵看守,
守陵士兵每日操练,演习排兵布阵之术,
尚寨村民们每日驻足围观,
闲暇之余便借助流传千年的民间“跑竹马”的游艺形式演示出来,
逢年过年便以竹为马,排兵布阵,
天长地久,尚寨竹马便在跑竹马艺术中,一枝独秀。
尚寨村民将古代的军事文化雨舞蹈艺术相结合,
历经600多年的演变、传承,
成为了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尚寨之名远近闻名。
邹城境内除鲁荒王墓外,
还有多座山峰都作为鲁王府及各郡王府的赐葬地,
墓地附近在当时,还有守陵人员或负责定期祭祀的香火寺。
鲁王府虽对邹城封而不治,
但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村落亦或衣食住行,都对邹城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让这些村子赋予了历史的故事。
除邹城外,兖州、曲阜更是受其浸染,
说鲁荒王在尚寨病危起驾回兖州的路上,薨于村南小桥,
便在曲阜的现陵城村停灵,待建墓室。
因村周有土寨故易名为“灵城村”。
清初,因“灵”字不雅又改为陵城村,
现分陵北村、陵西村、陵南村三个行政村。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
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
我们身在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迹可循,
这些地名村落既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也见证着邹城这座城市的发展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