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存世220年的“下河厅”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10/31|浏览量:613

京杭运河德州段,是由德州市所辖的夏津县白马湖镇师堤村入境,由德城区二屯镇的第三店出境,全长127.8公里,由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德州局统一管理。但明清时期的这段运河,虽然地域上分别属于济南府的德州和东昌府的武城、夏津、恩县三县管辖,但河道事务却是长时间统一由东昌府通判统一管理。康熙中期以后,这段河道则改由设在武城县城的下河厅管理。

微信截图_20241031151614.png

一、下河厅的设置与职责

下河厅又叫“北河厅”,是清代设在武城县城,负责管理南运河山东段运河事务的行政机构,业务上受驻扎在济宁的山东运河兵备道管理。

清代山东运河段南起枣庄的黄林庄,北至德州柘园(现桑园),全长1143里。中间设5个厅,分别是泇河厅、运河厅、捕河厅、上河厅、下河厅。泇河厅负责运河枣庄段至微山县的王家口,全长195里,驻峄县;运河厅负责王家口北至汶上县袁口,全长275里,驻济宁;捕河厅,负责从袁口到阳谷县刘家湾,全长155里,驻东平;上河厅负责刘家湾至临清市的王家浅,全长277里,代管漳卫运河180里的河道,驻聊城;下河厅负责王家浅至德州柘园镇,全长327里,驻武城。

清乾隆年间成书的《山东运河备览》卷七,详细说明了下河厅的由来:“东昌府管河通判,原管辖德州等十余州县卫河道,计600余里。康熙二十一年(1682),总河靳文襄公辅始请添设下河通判一员,分辖德州一州二卫、恩县、夏津、武城、直隶之清河、故城八州县卫河道,驻扎武城县。”

道光《续武城县志•公署》记载了下河厅署的创建与维修:“北河厅署,在舜阜门(即南门)内,康熙三十三年(1694)建。按:旧志以北河厅为疑,查《山东运河备览》间称北河厅。《(临清)州志》亦云:“北河厅”盖即“下河厅”也。今署在学宫(武城县学)西北。乾隆三十三年(1768),通判韩煦建。意当日原建之署,适骆□□任时已圮,而此乃重建者。韩任建署大门,在弦歌街。至道光六年(1826),通判萧以霖改建大门,在县照壁前街,门向东西,尽易。”

下河厅的职责为:主管修缮运河闸坝、培护运河堤岸、疏浚运河河道等工程,同时维护运河通航秩序和闸坝等水工设施的安全。乾隆以后,将河道总督所属机构定为道、厅、汛三级,分段管理。属官有河库道、河道、管河同知、通判等,所辖军队称为“河标”。既保障运河畅通,又维持运河上的社会治安。道光《续武城县志•职官》:“下河通判,管河道300里。(夏津县53里,武城县118里,恩县34里,德州45里,德州卫50里。初时兼辖清河、故城河道。至雍正九年(1731),直隶河道改归河间府同知管理。今清河河道分属临夏,而故城河道仍属直隶)”。

由于漕运停止和海运兴起,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下令裁撤下河厅署,下河厅存世整整220年。

二、下河通判姓名及任职时间

下河厅通判共有68人,其姓名与任职时间有明确记载者60人,只知姓名者8人,属于暂时代理者16人。

胡天龙,康熙三十二年(1693)任。

陈明经,康熙四十年(1701)任。

金世祯,康熙四十四年(1705)任。

纳勒海,康熙五十三年(1714)任。

曹元梦,康熙五十八年(1719)任。

徐赞玉,雍正八年(1730)任。

王汝砺,乾隆六年(1741)任。

时廷铨,乾隆二十一年(1756)任。

白树屏,乾隆二十二年(1757)任。

张克俭,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

谢光绶,乾隆二十四年(1759)任。

韩煦,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

赵宏汉,乾隆三十四年(1769)任。

郭煦,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

姚信璧,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

胡增,乾隆四十年(1775)任。

罗瑛,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

甘定进,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

吉佩琮,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

洪世仪,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

冯津,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

阮光增,乾隆五十七年(1792)任。

童伟,乾隆五十九年(1794)任。

毕继曾,乾隆五十九年(1794)任。

张琯,乾隆五十九年(1794)任。

沈惇彝,嘉庆五年(1800)任。

甘运濂,嘉庆八年(1803)任。

朱长垣,嘉庆九年(1804)任。

徐鼐,嘉庆十年(1805)任。

蒋嘉瑞,嘉庆十年(1805)任。

叶鹏翥,嘉庆十年(1805)任。

汪元琨,嘉庆十年(1805)任。

董有恂,嘉庆十一年(1806)任

钱焯,嘉庆十二年(1807)任。

甘运濂,嘉庆十七年(1812)任。

王槐庆,嘉庆二十年(1815)任。

钱熙,嘉庆二十四年(1819)任。

萧以霖,道光二年(1822)任。

张承恩,道光九年(1829)任。

龚庆荣,道光十一年(1831)任。

谭为绍,道光十六年(1836)任。

方传榖,道光十九年(1839)任。

彭祖芬,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

刘文箸,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

龚□□,无任职时间。

张锡麟,道光二十九年(1849)任。

唐简,道光三十年(1850)任。

陶□□,无任职时间。

萧□□,无任职时间。

毓明,咸丰五年(1855)任。

胡□□,无任职时间。

姚□□,无任职时间。

沈公麟,同治元年(1862)任。

王建衡,同治三年(1864)任。

曹文振,同治四年(1865)任。

吴吉昌,同治四年(1865)任。

黄□□,无任职时间。

秦□□,无任职时间。

于寿之,同治十一年(1872)任。

张□□,无任职时间。

许广身,光绪十二年(1886)任。

楼汝同,光绪十七年(1891)任。

昂阿拉,光绪十七年(1891)任。

任来汝,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

姚诗富,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

陈祥溱,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

薛尔安,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

从嘉庆十一年(1806)至道光二十年(1840),临时代理下河通判者16人,即朱长垣、徐鼐、蒋嘉瑞、叶鹏翥、汪元琨、牛继祖、顾礼璜、冯召棠、黄家积、钱曰炤、王承业、方传榖、李麟图、文鸿、张汉、龚瑞榖。其中朱长垣为二次署理下河通判,顾礼璜、李麟图两人则为三次署理下河通判。

三、下河厅署人员构成及薪俸

据乾隆《武城县志》卷三“田赋”记载:下河通判1员,俸银60两;门子2名,工食银连闰11两5钱1分8厘;皂隶12名,工食银连闰69两1钱8厘;步快8名,工食银连闰46两7分2厘;轿伞扇夫7名,工食银连闰42两3钱1分3厘。

四、下河厅所辖河道与管河官员

夏津县管河主簿一员——河道东岸南接临清赵货郎口起,北接武城桑园止,共46里,西岸南接清河渡口起,北接武城刘家道口止,共7里。

清河县管河典史一员——河道南接临清二哥营起,北接夏津渡口止,共39里。

武城县管河主簿一员——河道东岸南接夏津桑园起,北接恩县白马庙止,共140里;西岸南接夏津王家庄起,北接故城郑家口止,共114里。

故城县管河主簿一员——河道南接武城郑家口浅起,北接德州卫孟家湾浅止,共60里。

恩县管河主簿一员——河道南接武城白马庙起,北接德州四女寺止,共70里。

德州管河判官一员——河道东岸南接恩县新开口铺起,北接德州卫张家口铺止,共53里;西岸南接德州卫南阳务铺起,北接德州左卫郑家口铺止,共15.5里。

康熙二十六年(1887),裁管河通判一员,浅夫百名。

德州卫管河指挥一员——河道东岸南接恩县回龙庙铺起,北接吴桥降民屯止,共84里;西岸南接故城范家圈止,北接景州罗家口止,共127里。

德州左卫管河指挥一员——河道东岸南接德州耿家湾起,北接德州四里屯止,共3里;西岸南接德州蔡张城起,北接德州卫四里屯止,共1.5里。又有4铺在清平县地方,县河官代管。

景州管河判官一员——河道南接德州罗家口起,北接吴桥狼家口止,共24里。

吴桥县管河典史一员——河道东岸南接德州罗家口起,北接东光连窝浅止,西岸南接德州白草洼起,北接东光王家浅止,各60里。

下河厅存世的220年中,通过维护河道设施和不断强化河道社会治安,曾为清代国家漕运和商运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两岸百姓免除水患及安居乐业做出过积极贡献,但随国家漕运的废除,不得不退出了历史舞台。可惜的是,本应作为运河古迹保存下来的下河厅署,随着1973年卫运河治理拓宽和武城县城的东迁,其旧址也变成了老城镇的一段运河河滩,如今已是踪迹难寻。

(信息来源:网络,作者:张明福)

2024年10月31日转发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