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罗汉
金竹村的罗汉队表演(俗称迎罗汉),仅是其丰富多彩民俗活动中的一项内容。金竹村村名的来源也富有诗意,由括苍山玉环岭和道士髻发源的清澈溪流穿村而过,流经一块状似古琴的山岩旁时,竟发出丁丁咚咚的琴声。特别是夜深人静时,其声音清脆而悠长,因此先人们最初就把流过此村庄的碧水称之为琴溪,将村庄也名之为琴溪村。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蒋公居住在金塘山竹林边,当智威长老出生时,紫云盖日,祥光四射,宅旁竹园中的数茎竹子,忽然间变成竹节上下弧形斜生的弥勒肚竹(也叫观音竹)。村人称奇,蒋公因此将这数茎竹子取名为“瑞竹”。由于出了如此祥瑞的竹子,村人将此竹褒之为“金竹”。其后,则以“金竹”的村名取代了“琴溪”。按时间计算,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开始,金竹村有人居住的历史, 起码有1400多年。
大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开始,朱氏始祖朱奚仲从缙云县新建镇的河阳村迁居金竹。初居朱陇口,即蒋公居住地附近。当时金竹还有蒋、孙、李、彭、杨诸姓。自朱氏迁居金竹后,各姓氏人口日益减少,而朱氏传承了39代,繁衍人口五六千人。现在朱姓人口在金竹村占百分之九十六以上。
金竹村罗汉队的表演俗称“迎罗汉”,是这个村传统节目中的重头戏。作为一种民间体艺项目,金竹罗汉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形式是千奇百怪。
1、“迎罗汉”的历史渊源和流传范围
“迎罗汉”是缙云县东乡壶镇、金竹一带迎神赛会时的一个传统表演节目,其产生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据《宋史》高宗记:“建炎四年(1130)秋七月已未,诏江、浙、福建州县,谕豪右募民兵,据险立栅,防遏外 寇。”江浙闽一带,地处东南沿海,常有倭宼与海匪,村民们喜好习武,就是为了保卫家园。当时的缙云民间,流传仙都派武术,村人习武风盛。“强宗豪右”多建有民团,经 朝庭允许提倡,后来越加兴旺。之后,这种民间体艺又是怎么进一步演变呢?北宋宣和年间,方腊在睦州起义,起义队伍涉及缙云各地。当时的义军打的是摩尼教的旗帜。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三世纪创立的一种宗教。他死后,其教义传至北非、南欧,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此教也叫明教、尼教、明尊教、日月神教。此教宣传善恶二元论,以光明与黑暗为善与恶的本原。此教虽然曾被严禁,但一直秘密流传,并曾被一些农民起义用作组织形式。元至正乙未(1335),箬川(今大洋)杜仲光等人即以摩尼教为号召反元,并掺入罗汉班。总之,无论是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在江浙,在缙云壶镇一带,打的旗号都是摩尼教。而“迎罗汉”,当时是作为摩尼教义民起事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
后来元末的农民起义被残酷镇压了,作为农民起事的一种形式,这种民间体艺就以民俗舞蹈的外表暗暗流传下来。金竹村及壶镇四周的罗汉队,为什么每年的十月初十日,都要把罗汉队迎到溪圩村边的赤岩山三将军殿呢?
据从东阳县发掘出的古籍资料:《迈里古思平寇碑》记载,当时摩尼教义民起义,在缙云特别是壶镇的力量,十分强大。所以后来被元军镇压得也特别惨烈。摩尼教义民被杀数千人,当时的壶镇与周围金竹一带,血流成河。有三位千户(即起义军将军)在壶镇溪圩村附近战死。由此史实,可以推断,位于溪圩村附近的赤岩山三将军殿的三位将军,应该说是幸存的起义民众为纪念战死的三位将军而塑造的形象。只是为了遮掩当时朝廷眼目,伪托为远古的人神唐、葛、周。同样道理,南乡的张山寨(一座神殿)内,塑的是陈十四娘娘。陈十四也是一位摩尼教起义军义民敬仰的首领。人们为了纪念他,也为他塑了像。陈十四是一位男将领,所以变为娘娘,也是用了障眼法。南乡的民众,每年的七月十五与十月十五,都要迎罗汉到张山寨 ,也是一种纪念式的活动。事实上,每一种民间体艺或者说民俗舞蹈的产生,如果追根问底,都有一段历史。而“迎罗汉”这种民俗表演的历史演变,更是由一段辉煌历史向民俗、向民间舞蹈、民间体艺的转变。
由此看来,凡是摩尼教起义波及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此类民间体艺的流传。不过这民间体艺流传长久以后,往往又与当地的俗神联系起来,如永康县人迎罗汉,要迎到方岩山的胡公殿。磐安县人迎罗汉,也是为纪念胡公。因为胡公为民办了实事,更为他们景仰。而壶镇金竹及四周各村落,因为三位将军是在壶镇的溪圩村被杀的。这铁血的事实,引领他们的“迎罗汉”案队,都是直奔赤岩山的三将军殿。同样道理,缙云县南乡各村落,他们的“迎罗汉”案队,也是直奔起义时的老山寨 ,即现在的神殿张山寨 。壶镇金竹村与四周各个村庄,大都有罗汉队,只是因各村的武术技艺有高低,各村的财力名气有大小,才有所不同。
而金竹村的迎罗汉队伍,则是壶镇地面上较为辉煌较有名气的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