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黄山行【五常客】
Jhong Zhu

2019-11-17

11月8日广东【五常客】成员的朱李英、朱三达、朱思朗、朱健洪与夫人等5人,怀着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从广东坐高铁,到达黄山,与从安徽合肥到来的安徽朱氏源流志编纂办的朱传龙秘书长、朱良全律师及合肥桃花岛主朱启祥等五人和徽州朱氏宗亲朱彩琴、朱林棣、朱志翔、朱伟、朱加良等宗亲会合,参加了这次活动。




我们先来到朱伟宗亲开办的,位于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参观。
朱伟是省级非遗传人,他多年研习徽州传统竹木雕,以徽州竹木材为原料,将山水风景、诸子经典、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内容融于作品中,他创办的徽字号博物馆于11月11日举行第四届全国非遗大展。













晚上,我们还到屯溪老街参观朱伟的“徽字号”两个门店。



11月9日上午我们一起到黄山歙县中学参观,受到该学校的热烈欢迎。教务大楼外屏幕打出字幕:热烈欢迎朱子学会的专家学者莅临我校参观指导。


千年古学歙县中学渊源于歙县县学和紫阳书院。南唐保大八年(950年),歙县县学创办于此,元至正庚子年(1360年),紫阳书院迁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许承尧在古紫阳书院创办“新安中学堂”和“紫阳师范学堂”;抗战爆发后,学校一度停办。1943年,凌几机等人在问政山创建“歙县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秋,学校定名为“安徽省歙县中学”,现为省重点中学。



洪校长、徽学专家方利山教授陪同我们一起参观并热情讲解。

孔庙的明伦堂、古紫阳书院在歙县中学内。

土生土长的洪校长对历史文物保护不遗余力,目前,在政府支持下正对明伦堂和古紫阳书院加紧修复工程。


历史遗迹



古紫阳书院现为歙县中学所在地。据歙县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名文公祠,以纪念理学大师朱熹。南宋淳祐五年(1245)宋理宗赐名紫阳书院。后院址屡有迁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于旧址复建书院,名古紫阳书院。据记载,现存建筑物1800平方米,有朱子殿、道志舍、德据舍、依仁舍、游艺舍、文公井,其他建筑物仅存。在朱子殿内,保存有清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和乾隆皇帝御书“道脉薪传”匾,廊庑壁上有清乾隆五十五年程瑶田书《古紫阳书院规条》石刻,弥足珍贵。





古紫阳书院是文公父亲朱松读书处,也是当年文公曾来讲学的地方。县学附近有座紫阳山。为作怀念,朱文公因此自称紫阳。
为纪念朱文公,1245年,宋理宗皇帝赐名“紫阳书院”,御题“紫阳书院”匾额。
紫阳楼、紫阳堂、紫阳书院、紫阳文化研究会…一代一代被世人运用下去。



方教授说,这建筑墙是当年古书院后面的朱松庙的原庙墙。

古紫阳书院 坐落于县城城东华屏山南坡

站在古书院旧址上,大家感慨万千。对修复工作,洪校长、方教授、传龙秘书长表示信心十足!

我与方教授交流中提出,可否学习婺源,婺源有紫阳中学、朱熹中学,我们屯溪中学也可否申请更名为“古紫阳书院”或“古紫阳中学”?


歙县中学校园内的三元坊


歙县中学校园内的明代的尚宾坊


下午,志翔又带领我们来到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史馆参观,领略徽州文化发祥地,之后参观百姓源头之地篁墩古村。


篁墩是徽州文化第一村,我们新安朱氏就是从这里发源,到如今,遍布全球。
一行人参观了篁墩程朱阙里博物馆。
在篁墩村史馆留影。
感谢篁墩村老金向导,给大家介绍篁墩历史。






篁墩,是程朱理学之根——徽州文化之源。
北宋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篁墩,是宋明理学奠定者。南宋朱熹,祖籍也是篁墩,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为大成,形成程朱理学体系。为后世立下了不朽功勋!



篁墩是徽州百姓之根。
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外来氏族到徽州最重要的首迁地是篁墩。有据可查的至少有33个姓氏以上,现在篁墩有56个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