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

图文热点

湖南宁远梅木塘、祁阳牛头湾、新田新上凤5000余李氏或为建文帝后裔

首先,建文帝在宁远有后裔,却不能入编县志。 《宁远县志》:有,但不能载入县志!《宁远县志·卷第十二·流寓传》开篇时写道:“往者方志列流寓传,以张游迹,侈美谈,即得失,何观焉?今兹所录率乔寄此土子孙,遂为县人。然行事莫详,只传梗概,庶几原民族者有所稽焉。若夫讲学之士儒,谈文之士,履綦所及,风尚或移,故不可无纪也。至于遁迹沙门,厕身傭保,较然不欺其志。有足多者,并箸于篇。”在流寓传篇首最后一句话十分明白:这里补充说明一下,那些藏身佛门,转变身份成为雇工的人(他的后代成了宁远人),明显不能违避他们本人的意愿(不能记入县志)。也就是说,县志编修者知道宁远有“遁迹水沙门,厕身傭保”者有后代成了宁远人,但不能把他们的这个秘密公布出来,违背他们本人的意愿。 那么,在宁远“遁迹沙门,厕身傭保”的人是谁呢?梅语在梅木塘族中找到了蛛丝马迹。“慎斋公为邑名士。早游泮水,旋食饩廪,学行兼优。掌教乡学,循循善诱,来从学者一经提示辄得解以去,一乡之士奉为臬。以龙门高隐拟之,因偕其弟子贤公公行游邑东乡大观岭脚向东一里许,见一宅场烟火几家,殊廖廖也。然山环水绕,宅后峙一土岭,约高十余丈,古木森森,左右略低,联络如交椅形。宅前平敞,计腴田约二百亩,井塘灌溉,四水归池,无不拱向宅前,罔或遗流他处者。公曰:‘此胜地也,略为开辟,可成一大院落。’谋及龟筮,卜云其吉。越一载即挚家由大山腹迁居于斯。名其宅曰‘梅母堂’,二公遂为此地开派之祖……” 李德胜是因为“龙门高隐”请他来同居,而后才成为梅木塘李氏的开派始祖。这们“龙门高隐”是谁呢?为啥在他逝去后修谱都不言明呢?“龙门高隐”意为皇家隐士,即智眉禅师梅,为记住他的恩德,所以命“龙门高隐”的住宅为“梅母堂”。这完全符合县志中所叙的“遁迹沙门,厕身傭保”的条件。而我们实际的考证则证明这位“龙门高隐”实为建文皇帝。

一代乡贤朱廷棕

一代乡贤朱廷棕 原创: 朱振波 滨州文学 1月6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鲁北特色原创作品 苏幕遮·碧云天 尤静波 - 中华国学歌·唐诗宋词(壹) 今天又一次陪朋友来到了范公祠。 范公祠,又名范文正公祠,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去世后十三年,长山县知县韩泽倡修的。自历史上第一座范公祠建成之后,前后经历了大小十七次重修或修缮,每当有朋友来我村,有时间时我都会与其参观下“范文正公祠”,一来让其了解一下长山的文化,二来通过交流可以让更多人正视范仲淹在长山、在邹平的这段历史,避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进入祠堂正门,绕过影壁,东西两侧是由两座亭子为首,连成一体的迴廊,内有现代刻制的各种石壁,东侧为历代修建范公祠的碑记,西侧为当代名人纪念范仲淹的书法及捐助单位、人员名单。我一边走,一边逐块为友人随口介绍作者及石壁上的内容及背景,当走到东侧一石壁《重修范公祠记》前时一朋友驻足,自言自语道:“朱廷棕,邑人。邑人是什么人?” 我答道:“邑,是过去对县的一种称呼,如长邑就是指长山县。邑人,可以称为长山县的人。也有从本县出外官任职后,回乡自称邑人的,可以说是一种自谦的称呼。” “那朱廷棕呢?别的重修范公祠碑记要么知县要么翰林学士,一个邑人写的碑记又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 “他是我们长山的一代乡贤。” 朱廷棕是范仲淹继父朱文翰的后代,他的父亲就是长山县第一座老石桥——永安桥的倡建者州同朱涌。《长山县志.人物志》中记载:“朱廷棕字云轩,优贡生。秉性严毅,尤乐施予,排难解纷,力承先志。”他自小受父亲讲述范公文化的影响,乐于助人,12岁读书之余,便跟在父亲的身边,参与永安桥的建设,从前期规划、现场勘察、图纸设计及石料开采、工程施工……等等,躬身其中,励志尚学,在近三年的修建过程中,父亲和叔伯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他。 朱廷棕19岁这年,随着连续几天的暴雨,一场洪水奔腾而下,倾房毁禾,漂木百里。范公祠部分房屋也因长期泡于水中,不堪其负,而轰然倒塌。洪灾过后,朱廷棕的父亲朱涌拿出修永安桥募化而来的余资,对范公祠进行修缮。增修寝庙于大殿之后,及前之重门,并起关帝祠于庙之东南隅。此时朱廷棕奔走于两侧,见证了父辈们对范公祠建设的用心,也明白了范仲淹幼年在长山、邹平成长的缘由,了解了范公祠奉祀由朱氏承担的历史原因,更加深了对范公忧国忧民思想的认识。长辈们的担当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朱廷棕,他也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他的子孙们,让他们以范公为楷模,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朱廷棕35岁这年秋,一场持续的秋雨致河水泛滥,洪水袭击了永安桥,在强大的冲击下,永安桥部分圯塌,范公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他的父亲朱涌眼看着自己费劲心力建成的工程被毁,伤心过度去世了。悲痛之余,朱廷棕决心承启先人之志,重修永安桥,重建范公祠。但谈何容易,因洪水淹没禾稼,收成大减,冬天又地震,民舍损毁严重,民众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建设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于是朱廷棕决心先在修修补补的同时,从小事做起,他精心安排家族经营积累财力,同时广做善事,交结各方能工巧匠。 每至荒年,他会筹钱备粮,设置粥棚,饥民闻讯,纷纷赶来,就食者云集,全活者甚众。腊月底,他会亲自询问有谁家过不去年,是否有粮食生活,一经发现就把家里剩余的粮食给大家送去,年年如此,习以为常。 有一年,朱廷棕到济南府去应试。暇余,与友同游泉城,见前面围一堆人,里面悲号之声撕心裂肺。询之,原来是一家几口家乡遭灾,来济南寻亲未果。丈夫急火攻心,卧病在床,一家老少缺药乏食,饥肠辘辘。万般无奈之下,妻子自插草标,屈身自卖。一大户人家见其尚还整洁,欲买做下人,其丈夫得信后挣扎从床上赶来,一家老少,生离死别,哭得昏天地暗,孩子不舍母亲离开,死死抱着母亲,哭喊着再也不说饿了,丈夫捶胸顿足骂自已无能,妻子虽然不舍丈夫、孩子,又无可奈何,只能舍一身而救全家人。 朱廷棕了解清楚情况后,先劝买主放弃了购下人之念,然后拿出了身上仅有的三十五两银子交给这对夫妇,俾其夫妇完聚,稚童有依。此种义举朱廷棕一生做过很多,备受邑绅乡民尊崇。 自35岁那年范公祠部分被毁后,朱廷棕伤心目击,无奈顾蚊力苦亦无佽,直到42岁才整修范公祠两廊和围墙,又添置砌道于堂基之下,并建了东西角门,在这些工程完成后因资金问题再次搁置。 乾隆十六年,永安桥再也无法抵御洪水的冲击,轰然倒塌,历时四十年的修修补补,最终没能留住它的身影。此时的朱廷棕已55岁,多年的操劳令其身心俱疲,疾患缠身。为了圆父亲的梦想,他毅然决然地发出了倡修永安桥的号召。 在《重修永安桥碑记》中朱廷棕写道:“永安桥之肇建自康熙癸巳岁,今春秋凡四十易,沙荡石圯,时复霖注,几类鸿沟矣。众吁且戚,非大整饬薎以济登斯岸,袒臂一呼则响应彻他境,辇石鸠工,晦明不少替,乃数月竣事。鸣呼!观其雁齿亀梁,康庄伟丽,被之輿踵,亦云不朽矣。是役也,盖起辛未之菊节,其落成以壬申九月。其高广视旧额各加二尺二寸,其需费盖千五百余金,诸捐助者碑阴题次。” 永安桥的落成再次激发了朱廷棕的信心,59岁的朱廷棕已是风烛残年,又一次发出了倡义,重修范文正公祠堂。在朱廷棕的感召下,侄子朱镛、景麒,孙子思琪等人陆续加入了重建范公祠的队伍。朱廷棕借助修永安桥时的余资,又安排族人去祖茔伐了部分树木,总算凑齐了重建的资金。这次重建,不但添置两廊门牅,正殿、寝殿,而且还重修了影壁墙内外两门,更新及角路之废缺,并以石镶其左右,令范文正公祠焕然一新。欣喜之余,朱廷棕拖着病弱的身子,亲自书写了《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在记的末尾写道:“皆以继先君子未竞之志,而向之所为俳徊砌下者,冥冥之中其亦可少慰也已!书此以舒所缘起,及身所自历,又以示后之人,庶无忘堂构之思也。故志之。” 在写完祠堂记百二十四日之后,朱廷棕走完了自己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乡贤、义厚、卓行、君子的定义。他无愧于范公故里“先忧后乐”的典范,故土后辈们以他们为荣,当黛溪湖畔范公像下的人们晨练时,当范公小学的孩子们在同诵《岳阳楼记》时,当醴泉寺沐浴在暖阳中时,当邹平市昴首阔步时,范公故里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朱涌、朱廷棕式的乡贤,用他们的行动延续了范公的精神,而创造出了新的辉煌。 这正是: 举首又见长白山, 先贤遗风代有传。 永安石桥今犹在, 巍峩范祠童声喧。 灵水长育孝河岸, 义举道德长相谈, 朱氏廷棕今安在, 范公祠堂有遗篇。 作者: 朱振波,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人,系范仲淹继父朱文翰三十三代孙,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朱氏通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朱氏文化研究会邹平市分会负责人。

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