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历史
朱姓寻根>
朱姓源起>
朱姓流布>
历史专题>
苏州阊门与“洪武赶散”
公元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泰州白驹场盐贩张士诚率众起兵造反,攻克泰州、高邮等地,并在高邮承天寺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年号“天佑”,并向周围扩展。元朝调兵镇压。至正十五年,苏北一带发生饥荒,次年,张自高邮迁往平江(今苏州)。高邮一带被朱元璋攻占。后与张反复争夺。经十几年战争,整个苏北平原人烟稀少,一片萧条。而张士诚割据苏州12年,先后实施过减少田赋、奖励蚕桑、兴修水利等措施,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以致朱元璋大军围城时,张士诚得到了百姓的全力支持,使得一座孤城苦苦支撑了10个月。直至大明王朝建立后,苏州的老百姓仍时常怀念张士诚,这让朱元璋十分忌讳。更重要的是,明朝初年,江南富户很多,地方官吏往往弹压不住,而江北连年战争,人烟稀少,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朱元璋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措施。民间对明初的大规模迁徙事件多称为“洪武赶散”(“洪武”是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
山东滕州朱运明宗亲的求助信息
在中华《墨经》创始人墨子的故里、古邾国区域,有一位朱氏宗亲,十分不幸。在他的妻子确诊罹患癌症的同时,他也被确诊为癌症患者,夫妻双方身患癌症。一年多来,已花光了所有的养老积蓄,家穷四壁,山穷水尽之际,急需要救助,他就是朱氏宗亲、滕州市的朱运明宗亲。
福建武平开基始祖一朱锡
武平开基始祖小四郎公,先祖系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第八代孙朱锡,小四郎公应五子朱录为武平万安朱氏开基始祖 朱锡约(1278一1344年),字小四郎,汀州府宁化县人。朱埙长子,生于宋怀宗元年戊寅二月十四日已时,元至正三年癸未六月十六日巳时卒,享年66岁,葬武平十方处明路天石峰岭申山寅向。
医者李文亮列传——不求重于泰山 不惧轻于鸿毛 只为家园星球
医者李文亮列传。 李文亮者,辽东人也。少时,文亮不喜人情世故,遂立志负笈南方。将及弱冠,金榜题名,入国立武汉大学,修杏林悬壶之术。 珞珈山下,长江之畔,书海七年,学业大成。文亮乃往更南方,执业厦门。凡三年,复回武汉,入中心医院,操明目之技,兢兢业业,惠人多矣。————中华朱氏网以此沉痛悼念李文亮先生!!!!
朱家桥村东支
济南
2020-08-09
济南历城朱家庄村朱氏族谱
枣庄小邾国故城
滕州朱德富提供
2020-08-02
朱国华所发《朱家族谱》
朱氏宗亲朱国华2020年7月29日晚上在群里晒出了朱家族谱,但不知道是哪里的,暂存于此。
2020-07-29
河南省鹿邑县朱氏为鲁王后裔
依据家族后裔逐代传承陈述,根据河南省鹿邑县文化局档案史料和朱三官庙志记载,我们是明太皇后裔,鲁王后代,由于历史原因,1653年春季,祖先从山东枣林庄(安邱王府)迁移到河南许昌郡鹿邑县南八十里处。1653年取消鲁监国之前,清朝当局派军队,在全国各地平灭藩王势力,镇压百姓,追杀打压明皇后裔,迁移居住地后,为了躲避动乱,被迫跟随当地朱姓宗亲字辈顺序,按照命理字辈规律推算,入乡随俗。迁来时,有一个长辈带来六个子侄和几个家属人员(包括一个外姓大管家)共十二人,为了家族安居乐业,居住一个叫三官庙的地方,许多年很低调的生存下来,此后几十年上百年的艰苦奋斗生活,依靠族人教书育人和教当地人武术维持生计,加上当初族人随身携带的部分金银珠宝和自身的智慧才能,安居此地繁衍生息。百年后发展到几百人,耕种田地上百顷,经过家族成员的共同勤劳努力,很快成为当地生活富足的兴旺家族,在乾隆十七年,也就是1753年,举国大修庙宇,我们家族在当地的三官庙居住生息,各种社会地位被认可,并逐渐得到提高,有德高望重的族人带头出钱出力,重修三官庙庙宇,从此本村被定为朱三官庙村延续至今。由于家族富足有余,族人在此村周围几里地内,置办了很多田地,为便于家族耕种和管理,经长辈商议后,分别派两三个子孙看管耕作,后来又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作耕作息,人口壮大自成族人村落,据老年人说,邻近三个村〈朱大庄,朱小楼,小朱庄)都是我们的族人。
2020-07-23
北京朱光寻亲
依据家族后裔逐代传承陈述,根据河南省鹿邑县文化局档案史料和朱三官庙志记载,我们是明太皇后裔,鲁王的后代,由于历史原因,1653年春季,祖先从山东枣林庄(安邱王府)迁移到河南许昌郡鹿邑县南八十里处。1653年取消鲁监国之前,满清派军队在全国各地平灭藩王势力,镇压百姓,追杀打压明皇后裔。为了躲避动乱,皇族后裔被迫迁移居他地,被迫跟随当地朱姓宗亲字辈顺序,按照命理字辈规律推算,入乡随俗。
20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