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谱牒

图文热点

踏烂坝朱氏家谱序中,考证

踏烂坝朱氏家谱序中,考证。(一)关于我祖朱文质祖籍提到的上阳县。柳树湾,汶上,考证如下,一,保山学院朱进彬原文如下据曾在汶上哨当过哨官的朱瑾 的汶上朱 氏族谱记载,其祖父朱文质是江苏南京上阳人,朱氏的祖籍“ 汶上”是上阳所辖的一个村 ,当他们落户时,便将祖籍之地“ 汶上”同搬了过来 。从以上可以看出,那么汶上是哪里的? 汶上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辖属济宁市,东临古城兖州,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汶上地处平原。汶上古中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太子灵踪塔始建于宋代,气势雄伟。1994年3月,在塔内发现了141件佛教圣物。公元前501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初仕中都宰。金泰和八年(1208年(庚辰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汶上春秋称中都,汉代称平陆,处汶水下游,古代贵上,以下为上故称汶上。全县境内有大汶河,小汶河流经北部以及西部,又有泉河等河流流经中东部而后汇流到小汶河,包括县域下面的地下水也全部源于汶水的补给,犹如山上,车上等等,汶上整个县域地处汶水之上,因此得名汶上。 二又或者汶上跟(文县)有誤,那么文县是哪里?如果文县那就跟云南宣威观音堂朱氏族谱同出一地,观音堂朱氏族谱祖,谱序如下,(原文)旧谱载,我族乃轩辕后裔,周武王即位,分封功臣,我族居庸邾(今山东邹县),战国时为楚所并,我族弃邑为朱,立号沛国,避居濠上(今安徽)应天府(南京)朱家巷,后又迁凤阳府临淮县文县乡柳树弯第三部,宣威诸姓皆有同一籍贯者,因俱出于军籍。 三又或者以上都是错误,那毕竟只是推测,但是没有上阳县,南京属于江南。南京有上元县,上元县简介如下,上元县是历史上位于南京地区的一个县。761年(唐上元二年),改江宁县为上元县。917年(杨吴天佑十四年),分上元县另置江宁县,两县同属于升州管辖,并以秦淮河(今内秦淮河)为界,同城而治,河北为上元、河南为江宁。此后2县并存的历史维持了近千年,先后同属于江宁府(北宋)、建康府(南宋)、集庆路(元)、应天府(明)、江宁府(清)管辖。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上元县,并入江宁县,明清两代,上元县治设在今白下路101号。明代南京皇宫也位于上元县境内。       关于上元县和柳树湾南京金陵旅游网提到了,情况如下。南京市进香河一带;金陵旅游网还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京举办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南京史学界的人说:明故宫遗址内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明代确有“柳树湾”这个地名。从南京的水道资料及《明应天府城内坊厢图》对照,柳树湾应该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的区域内,具体位置在当年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蓝旗街、御道街一带。,柳树湾紧靠明朝皇宫的东南部,属于皇城禁地。因此,在这一片驻扎的军队以及居住着的居民,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还有一些让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员、商贾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强行加上罪名的人,统统都被发配充军到了云南这块不毛这地。就这样,居住在柳树湾一带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对象了。,应天府治江宁、上元(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区)。辖:江宁(县治在今南京市区东南部)、上元(县治在今南京市区西北部)、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溧水(今江苏省溧水,县)、高淳(今江苏省高淳县)、江浦(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六合区),溧阳(今江苏溧阳市)共8县。资料推荐人朱加周

2020-07-19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上) ——家谱被中国人丢了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上) 家谱被中国人丢了   每年的春节、清明、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些节日里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未完,待续) 资料推荐人朱加周 图片不代表本文内容

20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