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走遍中国】儒风理学沐浴千载—朱子故里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5/13|浏览量:1529

						

原创 朱雷 合肥市朱子书院


1.webp.jpg

福建南平,武夷山下,五夫古镇。这里山如黛,绿水长流。因有潭籍两溪环绕,亦名潭溪、籍溪。据《五夫里志》载:“东晋有蒋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这里有朱子书院的上院—兴贤书院,朱子曾就读和讲学的地方。

1.webp (1).jpg

1600多年来名人辈出,仅宋朝就有一代词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绝”,胡安国的“一家五贤”,刘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载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谥的不下三十人。在大宋三百年里,五夫一族的文韬武略点缀着北宋一百多年的繁华,可见其山形之胜,名人之旺。


2.webp (1).jpg

五夫还是朱子理学发源地,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求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近50年,也使五夫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五夫古镇至今还较完整保留有兴贤古街、兴贤书院、刘氏宗祠、连氏节孝坊、朱子社仓、朱子巷、紫阳楼、朱熹手植古樟、刘公神道碑等30多处古文化遗址、遗迹。

3.webp (1).jpg

新修复的紫阳楼前有数棵千年挺拔的朱熹手植的古樟,有一大片绿荫如盖、高大矗立的红豆树群。如此的生机勃勃或许正象征着包括朱子理学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精神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可以世代传承下去。

4.webp.jpg

紫阳楼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房前左手边,有一株800多年的老古樟。在大树已然中空的躯干里,竟隐藏着一棵百年树灵芝。据说,当年屏山先生给朱熹取字“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义,老师说:做人做学问要扎根深才能行远,就像树一样,没有扎实发达的根,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朱熹悟之,植树以志之。800多年来,这个古樟树已成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树灵芝,更增添了古樟树的神秘,但凡乡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都要来祭拜神树,以感谢圣人的福佑。

5.webp.jpg

 从紫阳楼往东走,可见一处清泉,号曰“灵泉”,为朱熹所起,当年朱熹在五夫求学授业时常饮此水。这从朱熹《怀潭溪旧居》中的诗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资佐证。灵泉井又称飞龙井,水清如镜,靠前倾听,水声汩汩可闻,掬一口甘甜清爽。泉水流经府前村,72户村民至今仍以此泉为生活用水。虽大旱之时,犹涌泉不涸。

6.webp.jpg

 朱子雕像是朱子文化园的主体,背靠文公山,周边地势平坦开阔,雕像尺度以周边自然环境为参照,“远目可及,近观能赏”;雕像的创作指导者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创作担纲人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雕像高71尺,寓意朱子在世71岁;基座1.4米,寓意朱子14岁到五夫;左手持卷,右手捧心,意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书山”上的古籍和朱熹著作,展现朱熹广博的阅读量及其自身的学说理论,是谓上承孔孟之道,下启千年文明传承;如此恢宏的体量和尺度具有很强的纪念性、庄重性、仪式感。广场直径50米,寓意朱子扎根五夫50年;以农田肌理为底纹,周边引入潭溪、籍溪汇流而成的溪水,象征朱子理学一脉相承,通过籍溪流入中华文化长河之中。

7.webp.jpg

 古镇千年的历史如今全部沉淀在了一条千余米长的兴贤古街上;一踏进古街,一股浓郁的宋代古风便扑面而来。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每一个街坊之间都有牌坊当街而立。五夫的牌坊并非象徽州的石雕牌坊那样高大壮观,而多是过街门楼式的砖砌建筑,不过这些看似普通的坊门之上都两面镌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峰鼎峙”、“三市街”、“过化处”、“天南道国”、“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的手书横额。

8.webp.jpg

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地方志记载当时这里已是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古街上半部街道,主要是乡贤、绅士、学者、官宦世家的宅第,故间建有书院、家祠、牌坊杂在其间。宅第建筑多数宽宏轩伟,庄重肃穆。街面幽静整洁,古意盎然。下半部街道主要是商家、手工业者,间有少量豪富宅第,故建筑多有商业店面,手工业作坊,茶馆酒肆等,街面显得繁华热闹,“三市街”代表着商业街,“过化处”意圣贤教化之地。一座牌坊将读书场所与喧嚣市井悄然隔开,可见五夫人对读书人的敬畏。

11.webp.jpg

兴贤书院的正面是一座青砖灰瓦层层台阶的重檐马头墙式的门牌楼,这种以门牌楼为房屋重点装饰的建筑造型是独特的闽北民居风格。不过,像兴贤书院这样四五层飞檐重叠,并饰以大量精致卓绝的砖雕刻画的,充分彰显其超人的地位与荣华的门牌楼也只有在少数官宦富豪的大宅中才能见到。走进书院,正厅悬挂着朱子手书"继往开来"的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读书人至高的追求担当…… 


6.webp.jpg


在五夫的古建筑中,都留存有不少“龙鱼”的图案。这些龙鱼图案,多是出自“鲤鱼跳龙门”这个民间传说,人们用这个典故来比喻儒士文人的科考,考中状元者即跳过龙门,成为“登龙”。据说这是源自五夫镇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民间习俗,原为乡人迎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活动,因为19岁的朱熹喜中进士,乡人便又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鼓励后生向朱熹学习。在五夫镇人民的思维中,唯有读书上进才是正途。这古镇的龙鱼戏在2011年12月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9.webp.jpg


古镇的兴贤书院对面不远,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一是刘氏家祠,"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它是包括"朱子三父"义父刘子羽、师父刘子翚、岳父刘勉之在内的刘氏一门五忠三贤的家祠。这是一座相当有气势的石砌雕花门楼上,花鸟祥兽,吉祥八宝的图案精彩绝伦,最醒目的还是门楼上题刻的宋儒字样,正是刘家的倾力培养,才使得朱熹成为一代宗师,用大儒来表彰刘家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12.webp.jpg

 

在兴贤古街的另一头还有一处夫子遗迹:朱子巷——中国思想家小路与德国哲学家小路异曲同工。这条小巷子位于五夫古镇内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线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现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在巷子的高处望出去,透过古镇中层层的黑瓦,远处正是一座笔架山,有这样的风水,不出朱夫子这样的文曲星才怪。朱熹定居五夫镇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如今当我们行走在朱子巷中,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时的足音。


13.webp.jpg


朱子开创的五夫社仓也安于一隅,它是朱子愿天下苍生安居乐业的见证。五夫社仓又称朱子社仓,是我国古代实物形式社会保障的一大创举,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为赈灾救贫而首创。社仓初建时,规模为“仓三亭一,门墙宇舍无一不备”(朱熹《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后历代重修不辍,现存的五夫社仓,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修建的,总面积约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粮七十余万斤。五夫社仓因开救荒之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


14.webp.jpg

朱子书院.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