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赵王(四)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6/05|浏览量:1526
原创 黄新志 新志讲历史 2018-11-21
北京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定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营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此地被命名为北京的开始,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大明王朝迁都北京。
明成祖有四子,长子朱高炽承继帝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皇帝;次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后因图谋篡逆被灭;四子朱高爔未封绝传;第三子朱高燧被封于彰德有后代世世相传,共传十一代十三王,其中实际在位九王,追封四王。
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之子,明仁宗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的亲弟。这徐氏便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徐达有四个女儿,其中长女嫁于燕王朱棣,后为皇后;次女嫁于代王,成为代王朱桂的王妃。朱高燧出身帝王之家,母系也是名门旺族,崇文善武之家,此人生性彪悍,勇猛善战,多次带兵出征,屡立战功,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宠爱,因功被分封于彰德。
明朝时期的彰德府
大明王朝时期的彰德府,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曾是三千年前的殷商都城,后又做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此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距京师不远,遇突发事件藩王可以带兵勤王,能够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这恐怕就是明成祖朱棣分封第三子朱高燧到彰德做赵王的缘故吧;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明成祖延续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法,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于洪武四年(1371年)分封第九子(朱棣的弟弟)朱杞(1369—1371)到彰德做赵王,但朱杞未曾就藩就在当年十二月甲申(1371年1月16日)早夭,无谥号。因此朱高燧的分封实质上是一次续封。
彰德一词最初来源于北宋初年设置的彰德军,后废,仍为相州。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辖安阳、林县、汤阴、临漳和辅岩五县。到了元朝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改为彰德路。
天宁寺塔
彰德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扼守河南北大门,历来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军事要地。《彰德府志》记载:“(彰德)战国时属魏,后属赵。”在明朝初年彰德属赵地,所以朱高燧被称为赵王。
明朝初年的彰德府,东西二百四十里,南北二百一十里。东有内黄、南浚,西有壶关,北有邯郸府,隶属河南布政使司,设置彰德守卫,下辖一州六县,一州指磁州(今河北磁县),六县是指安阳、汤阴、临漳、林县、武安和涉县。
彰德府城墙
明洪武初年,在唐宋相州城的基址上改筑彰德府城。明朝初年修筑的彰德府城,呈长方形,城墙周长九里一百一十三步,城墙高两丈五尺,宽两丈,城墙内有马道,城墙上可以行军跑马,城墙采用外砖内土的结构,比较坚固。彰德府城共有四门:东门永和门,南门镇远门,西门大定门,北门拱辰门。门上各建有城楼,又建四个角楼,四十个敌楼,六十三个警铺。四门之外筑有瓮城,南门瓮城之外还有一个南小城,包括今天南关一带。城墙外有护城河,河宽十丈,两岸植柳,护城河水引自万金渠,水深处有两丈,浅处也有八九尺。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城墙和护城河足以起到抵御外敌保护城内百姓的作用。
彰德府城墙角楼
彰德府城内街道有九十多条,主干街道是南北东西大街,南北大街全长一千五百四十八米;东西大街全长一千六百五十七米。城中央建有雄伟壮观的三重檐鼓楼,为城内制高点,鼓楼以北同一轴线上建有钟楼,楼内悬一大钟以报时,晨钟暮鼓,音韵悠长。城内更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每一府每一巷每一胡同都有令人神往的美妙故事和传说。
所谓九府,即六府、平府、西府、老府、林府、铁拐府、娘娘府、洛阳府和学儒府。十八巷,即乔家巷、小颜巷、丁家巷、唐子巷、纪家巷、竹杆巷、仁义巷、裴家巷、西钟楼巷、东钟楼巷、西冠带巷、东冠带巷、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鹅脖巷、夹巷和香巷。以南北大街为界,九府十八巷形成了“东府西巷”的分布排列格局。府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东,巷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西。
七十二胡同,是泛指九府十八巷以外的老城街巷,取一吉利数字而已。
鼓楼
钟楼
彰德之美,美在洹河水,洹河是彰德的母亲河。在彰德府城以北有洹河,又称安阳河。安阳桥是洹河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洹河南北两岸的一座重要桥梁。该桥始建于元代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因桥身穹起,酷似巨鲸横卧在洹水之上,远观此桥宛若水中之鲸背,故名“鲸背桥”。
安阳桥
彰德如此美景,令人神往,然而,接到分封圣旨的朱高燧却不愿意到彰德受封,这是为什么呢?请看“大明赵王(五)”。
(信息推荐:朱国强)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
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