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朱氏始祖——江西浮梁县沧溪村寻根问祖手记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6/08|浏览量:2756
寻根,是人类千年永恒不解的情结。2021年5月30日,在南昌的几位朱姓(主要是朱湖村人氏)驱车前往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寻根问祖,了解朱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追思历代朱氏家族的生态之源。
我们从径公桥站口驶出高速,沿着206国道来到了县道0221岔路口上,与在那里等候的朱银垂(朱湖村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景德镇航空研究所工作)汇合,大家在当地林业所工作的朱振邦引领下,走了约五公里的路程就抵达了沧溪村。
沧溪村是一个有着千年的血缘村,村里人皆姓朱。该村始于东汉末年,始祖朱秀称迁公。因迁公保护皇帝、平叛建功卓越,故称浮梁开国男。他生有七个儿子,分迁在浮梁七个地方,也就是后来浮北七溪(景溪、裕溪、刘溪、明溪、前溪、沧溪和北溪)之祖。宋代中期,朱氏七兄弟分别以辈分号来给村命名,因此地为“沧”字辈居住,村前又有一条小溪,故名沧溪。今天接待我们的村老支书朱高年,就是迁公第三十七代。
这里的房屋均依地形而建,顺地势而上,村落布局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需求。是中国典型的传统村落,遂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村口,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庄严且有气势的标志性建筑——“蜚英坊”。坊的正上方书有“蜚英”两个黑体大字,特别醒目;中间一行书有“登南畿甲子科朱韶”字样也格外引人注目;门前有一个长十米的半圆弧形水池,池水碧绿,可见倒影的蜚英坊。
“振飨乎文艺之场,蜚英乎霄汉之上。”沧溪自古人杰地灵、名贤辈出,这里的"三举五贡四十八秀"曾在浮梁县独占鳌头。蜚英坊建于宋代,被皇帝封之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村庄,该牌坊是曾经池州的知府朱韶为纪念曾担任过皇师的宋代理学家朱宏等人所建。朱宏的古墓就在村里的不远处,朱宏是宋皇帝的恩师。建此坊是为纪念朱氏先人做出了扬名的伟绩,让后人世代敬仰。
沧溪村古巷相接,青石板路,路路相通,旧时的房屋墙砖虽然斑驳残壁,朱氏的民居风格依然可见。沧溪村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数量颇多的古民居、古建筑、古牌坊、古街道保存完好。现有建筑187幢,其中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73幢,建筑面积为7150平方米,主要是明清时期徽式风格建筑,故有“袖珍西递”之称。
走进村里,必经路过“三贡坊”。三贡坊是由清代三位贡士集资而建故名。这是该村朱氏家族“匡正民风,教育贤子,和谐家庭”的阵地。婆媳不和,子女不孝,家庭纠纷,当年都有在这儿受到教育甚至惩罚的案例。我们走进三贡坊,就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留下的《朱氏家训》字迹。为此,景德镇市与浮梁县等政府部门分别在这里建立了家风家训家规教育基地。
“三贡坊”旁边是沧溪村史馆。馆内正面墙上张贴着始祖朱宏和朱熹的画像以及朱氏的衍生后代史记,先祖一串串耀眼的名字和功绩跃然心中:唐朝大将军朱迁,一代理学宗师朱宏,御史大夫朱文强,吏部尚书朱文豪,朝议大夫尤朱文旦……尤其是朱氏家训完整地表述正墙上,让人感觉到朱氏之所以人才辈出,朱氏家风渊源流长,是与这些珍贵的思想文化一脉相承的。
寻找远方朱氏,不得不记住我们的理学宗师、宋皇恩师朱宏,他与朱熹是同学,朱宏在朝内高层辅助皇帝,朱熹则在中层及民间讲学,同为理学宗师。纵观历史,朱氏兴旺于宋明两朝,到清朝跌入谷底,因为明朝朱氏天下被推翻后,一直受到清府压制,衰退是必然。到了近代,朱氏又得到了复兴。
在一座徽式建筑的茶坊间,我们与沧溪村的老支书、老村长们进行座谈交流。他们叙说村史流利奔放,他们叙说朱氏渊源如数家珍。我边听边想,这些老支书老村长不仅是治村兴村的好带头人,也是朱氏家族精神瑰宝的优秀传承者。
老支书带着我们一边看历史村貌,一边给我们解说史迹变迁的人和事。先祖的辉煌,似颗颗耀眼的星星流芳百世;历史的沉淀留下的痕迹让现人思绪万千。如何书写朱氏的未来,复兴先祖的蜚英,给予新一代的厚望!
这些柱础是江南建筑的独特材料,它有着千年的历史,是当时朱氏最大的一座祠堂支柱基石。这座祠堂是所有朱氏敬拜朱迁始祖的神圣地,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柱础稳固地扎入地中,成了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一次一位富豪知道了这些柱础的来历,答应以沧溪村修建道路为条件买下它。老支书告诉我们,他为此思想斗争了一个晚上,最终感到这是历史文物,不能在我手中流失,否则就成为罪人。第二天他坚定地回怼富豪:“你就是给我铺设一条金路,也不能让它流入社会”。看着这些稳固的立于地上的柱础,望着一脸坚毅表情的老支书,我真正从中领悟到了朱氏家族的优良品格。
在一家茶商屋内侧门有一道门闩。一般家庭都是使用木闩,这里用的是铜铁闩,它由三部分组成,插闩如同一把匕首,横闩扣环如同一个拳头,整个造型把门闩的作用力和坚毅品性形象地演绎出来。我在查看时特意地把它拍了下来。
你见过低头狮子吗?这幅石砖“低头狮子”画,见方宽60、高40公分,镶嵌在重公朱韶的书房外墙下。朱韶作为进士第,才华横溢,但做人十分低调,为表达自己做人的格调,特嘱咐工匠制作了这块低头狮子的石砖镶嵌在屋外的墙下。先祖朱氏做人的品格可见一斑。
在村里,我们踏着石板路,穿行在古老的建筑房间,每绕过一个大的拐弯处,就可以见到建筑屋墙角处被磨掉棱角线,成为弧形的墙角,为的是行人避免“碰角见伤”的事情发生,体现了房屋主人的人性化。我们常用的成语“拐弯抹角”就是从这儿来的。
聆听了朱氏先祖的故事,追寻了朱氏家族的辉煌,巡视了朴实民居的建筑,深深地感受到了沧溪文化厚实,朱姓血缘源远流长。
当我们走出古朴的村巷,折回到“蜚英坊”下,我们一行在朱姓老书记老村长的陪同下,以“蜚英坊”作背景,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合影。
离开“蜚英坊”,走出村外,大家眼睛一亮,只见一条碧玉般的溪水,倒影着山形竹茂;竹筏上的村民悠闲地撑着篙子,“竹篙撑碧水,仰望一蓝天”,好一幅美轮美奂的胜景,大家看得如痴如醉,情不自禁地共同发出了“绝美”的赞叹声。
沧溪是古老的,沧溪又是时代的,沧溪既是优秀文化的沉淀,沧溪又是自然优美的画卷,先人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引得我们流连忘返,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回首翘望,古木成林掩映着村庄,四季常青的金桂及大槐树等,成了防风聚气、绿化村庄的天然屏障,它与村口的溪流构成了“茂林修竹相映美,河水萦带胜江漓”的江南水乡景色;它与村内巧夺天工的历史建筑与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南方徽派秀丽古村落。我想,生活在这里的朱氏家族们是幸运和幸福的。我站在桥上,极目四周,久久不愿离去。
(信息来源:江南)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