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圣谕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19/10/29|浏览量:1600

						

在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中“供奉”着一块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的石碑。石碑约半米高,放置于石座之上,背后衬以做旧的、雕刻着二龙戏珠和“圣谕”二字的木质牌坊,平添了一份庄严。而前面的石碑却显得陈旧而朴实无华,游客需凭借旁边墙上的拓片,才能辨认出石碑上的文字和简单的花纹,上面篆刻着“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 各安生理 毋作非为”二十四个字。这块石碑究竟有何来历?如此不起眼的石碑为何却被精心保管?

这块石碑篆刻的文字即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崇“为治之要,教化为先”(《明史纪事本末》)的治国理念,提出在民间宣扬“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道德标准,后被称为“圣谕六言”或“教民六条”。圣谕语言简练,内容平实,对仗工整且朗朗上口,在朝廷的大力推动下很快深入人心,使百姓耳熟能详,对于明代社会乃至后世的道德教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祖六谕也被称为“圣谕六言”“圣谕六条”“圣训六谕”“圣训六条”或“教民六条”。由于太祖皇帝出身穷苦,在登基称帝之前,受尽了人间苦难,因此在创建了大明王朝之后,他非常重视民间教化,先后颁布了很多法令法规,来引导社会风气,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十年(1397),为天下百姓留下了六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太祖六谕。这也是太祖教化民众的核心思想。

圣谕颁布之后,如何传播和教化民众是个问题,古代信息的传播和宣传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便捷、迅速,而且大多数老百姓也不会读书识字。为此,太祖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颁布了《教民榜文》,在里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每乡里各置木铎一个于本里,内选年老或残疾不能理事之人或瞽目者,令小儿牵引持铎巡行本里,如本里内无此等之人,于别里内选取,俱令直言叫唤,使众闻知,劝其为善,毋犯刑宪,其词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如此者,每月六次,其持铎之人,秋成之时,本乡本里内众人随其多寡资助粮长。(铎是一种中国古乐器,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铎有木铎和金铎之分,使用场合也不同,“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即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木铎,打仗时则使用金铎,郑玄称:“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官府有了新的政令,先派人摇铃四方巡走,以引起大家注意,然后召集起来宣布)。

以上内容规定了木铎老人的设置数量、资格、职责和报酬。以每村每里为界,各设一个,倘若本村本里没有,则从其他村、里内选取,规定要选年老或残疾不能理事的人,或者是盲人,令小儿牵引巡行。木铎老人的职责就是直言叫唤: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内容十分简单,老人的报酬则是本村本里内众人随其多寡资助粮食,在宣讲形式上是且走且击木铎,且击且唱“圣谕六言”。流动性很大,此举,即解决了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又能让普通民众在田间地头就听到太祖六谕。十分方便,老百姓也乐于接受。

宣讲太祖六谕贯穿整个明朝,宣讲方式主要依靠三方面的力量,首先是政府组织的,也就是刚才我们上面说的那种宣讲模式,可以称之为“洪武模式”。嘉靖以后,在乡约中宣讲圣谕逐渐取代了木铎。乡约是民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它起源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乡约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村委会。它是明代官方认可的一种民间基层组织,以推行教化为目的,有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固定的聚会场所。宣读“圣谕六言”是乡约聚会中的核心内容,在明万历年间,政府甚至颁布法律规定各地建立乡约宣读圣谕。有史记载,“独赖乡约圣谕,朝夕宣扬”致使“民兵不呼而自集,城守不戒而自严”,可见乡约宣讲圣谕对教化百姓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许多宗族的族规家规的制定也以“圣谕六言”为核心,族规家规的第一条往往就是“圣谕当遵”。明朝人认为,圣谕中包含做人的基本准则,遵循圣谕才是做好人的基本标准,不遵循则是恶人,因而“圣谕六言”成为族规家规的金科玉律,要求族人必须遵守。之后才是诸如和睦邻里、和睦宗族、谨慎婚姻、谨慎择业等方面的要求。

再发展到后来,圣谕也融入到宗族之中,一些比较大的家族,自行定期召集族人进行宣讲,内容先是以太祖六谕为主要内容的皇家教诲,而后是本家族的一些传家组训。对族人实行道德教化,使得圣谕深入各个社会组织的基层。安徽休宁范氏曾制定《休宁范氏统宗祠规》,第一条就是“圣谕当遵”:凡为忠臣、为孝子、为顺孙、为圣世良民,皆由此出。无论贤愚,皆晓得此文义,只是不肯着实遵行,故自陷于过恶。祖宗在上,岂忍子孙辈如此。今于七族会祭统宗祠时,特加此宣圣谕仪节,各宜遵听理会,共成美俗。祠规结尾还说“宗规一十六款,总之皆遵圣谕之注脚”。温州府永嘉县人项乔(1493-1552)在《项氏家训》中反复提到圣谕六条。他说:“不朽事业诚在人品。圣训六句,乃做人之大略,尤为生员为人师友者所当讲解体念。”在项乔看来,六谕包含了做人的大道理。嘉靖二十九年(1550)《请立族约以守官法》中谈到:“如能使一族之中人人知孝顺父母,知尊敬长上,知和睦乡里,知教训子孙,知毋作非为,知各安生理,三年之中并无官司之忧,又合听将族长、正、司礼鸣之府县,量加奖劳。”可见,六谕中所蕴含的社会秩序是项乔治家的目标。所以项乔将六谕及相关诠释置于《项氏家训》之首,使六谕成为《项氏家训》的总纲。在隆庆年间祁门县文堂陈氏的《文堂乡约家法》中表现得很典型,在其序中云:“我太祖高皇帝混一区宇,廓清夷风,以六言胥训于天下。为民有父母也,故教以孝;为民有长上也,故教以弟;为民有乡里也,故教以和睦;为民有子姓也,故教以学校。以至不安生理而作非为者,教之以安生理、毋非为终焉”。万历年间无锡的高攀龙曾多次宣讲圣谕,他说:我等同县之人,若是人人肯相善,人人肯依着高皇帝六言,如此便成了极好的风俗。家家良善,人人良善,这一县一团和气便感召得天地一团和气,当雨便雨,当晴便晴,时和年丰,岂不人人享太平之福,他把圣谕六言抬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遵守圣谕,不仅能成好风俗,而且还能风调雨顺。只这六句话,一生也做不尽,一生也受用不尽。高攀龙在《家训》中说,失学不读书者,但守太祖高皇帝圣谕六言,时时记在心上,胜于诵经,自然生长善根,消沉罪过。在乡里作个善人,子孙必有兴者。各寻一生理,专专守而勿变,自各有遇。于毋作非为内,尤要痛戒嫖赌告状。此三者,不读书人尤易犯,破家丧身尤速也。”崇祯年间休宁县叶氏宗族的族规《保世》中看得最为清晰。《保世》起首说:“恭惟我太祖高皇帝开辟大明天下,为万代圣主,首揭六言以谕天下万世。……语不烦而该,意不刻而精。大哉王言!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悉统于此矣。这就说明在当时太祖圣谕已经融入到宗族内部。同时,士人阶层也是宣扬“圣谕六言”教化百姓的重要主体。士大夫主要通过成立地方会社来宣扬圣谕。如明嘉靖年间,颜钧成立的“三都萃和会”,据记载即是“会中启发讲修,无非祖训六条”。同样,明万历年间沈鲤组织的“文雅书社”要求将圣谕写成牌匾,悬挂于门上,使子弟“朝夕出入,仰瞻明命”,进而为乡间百姓做出榜样。此外,书院也是士人阶层宣扬圣谕的重要场所,《虞山书院志》记载:“凡书院讲乡约,堂上设圣谕牌,台上设讲案。”宣讲圣谕时同样配有复杂的礼仪,甚至有类似于宗教唱诗班的“排班”,在宣读六言之外,还包括诗歌等演唱内容,不仅有明确的分组宣唱安排,还有何时揖、拜、叩首等复杂的礼仪规范。当时,不光是宗族社团,书院把六谕奉为家训,行为准则来严格遵守,皇室宗亲也是如此。据记载,河南周王府,每逢朔望,先读圣谕一遍,然后再到圣谕牌位香案前行五拜三叩之礼,礼毕,听《圣谕训解》,并设记善薄和记恶薄,分别记录对遵守圣谕与否的相关情况,以加强对府众贯彻圣谕的监督。

圣谕六言不仅在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清朝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逐步发展成为教化民众的主要方式。明末清初时期的学者范鋐所作《六谕衍义》,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对《六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顺治九年,清廷直接照搬“圣谕六言”,令五城各设公所,每月朔望举行乡约,宣讲圣谕。一直到康熙九年,康熙才别出心裁,在圣谕六言的基础上,演化出“圣谕十六条”。康熙的儿子雍正又将“圣谕十六条”分别注解,成为“圣谕广训”,颁令全国进行宣讲,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太祖六谕不仅在中国影响广泛,就是在国外也被受推崇。1707年,在福州的琉球使臣程顺则将范鋐所作《六谕衍义》刊行后带回琉球。琉球的和文学者伊世寄(丰川亲方正英)亦对该书进行详细研读,并且做了读书笔记。1732年,琉球三司官蔡温参照这些笔记,颁布了琉球的教科书《御教条》。《御教条》作为教科书的地位一直延续到1879年琉球被日本兼并为止。后来琉球使者又将《六谕衍义》带到了日本的萨摩藩,萨摩藩藩主岛津吉贵将这部书献给了江户幕府的将军德川吉宗。德川吉宗命令当时的儒学学者室鸠巢将该书翻译成日本语,称《六谕衍义大意》,并作为寺子屋的教科书进行普及(寺子屋就是寺院所设的私塾)。直到明治维新之前,该书一直作为日本的教科。可见太祖六谕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太祖所颁六谕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人亡政息,不光没有熄灭,反而生命力及旺,不仅终明一朝生生不息,其后的清朝也完全继承下来,并且传布海外。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二十篇,所阐述的不就是这二十四个字吗?太祖六谕是对儒家思想很好的概括。所以,历来才会有那么多的读书人来解读六谕,各个家族才奉六谕为圭臬,六谕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一直被世人所学习遵循,不因时代变迁而消失,不因朝代更迭而衰落,不因国界不同而否定,解读六谕的书籍被奉为儒家经典,六谕俨然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了。

在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中“供奉”着一块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的石碑。石碑约半米高,放置于石座之上,背后衬以做旧的、雕刻着二龙戏珠和“圣谕”二字的木质牌坊,平添了一份庄严。而前面的石碑却显得陈旧而朴实无华,游客需凭借旁边墙上的拓片,才能辨认出石碑上的文字和简单的花纹,上面篆刻着“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 各安生理 毋作非为”二十四个字。这块石碑究竟有何来历?如此不起眼的石碑为何却被精心保管?

这块石碑篆刻的文字即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崇“为治之要,教化为先”(《明史纪事本末》)的治国理念,提出在民间宣扬“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道德标准,后被称为“圣谕六言”或“教民六条”。圣谕语言简练,内容平实,对仗工整且朗朗上口,在朝廷的大力推动下很快深入人心,使百姓耳熟能详,对于明代社会乃至后世的道德教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祖六谕也被称为“圣谕六言”“圣谕六条”“圣训六谕”“圣训六条”或“教民六条”。由于太祖皇帝出身穷苦,在登基称帝之前,受尽了人间苦难,因此在创建了大明王朝之后,他非常重视民间教化,先后颁布了很多法令法规,来引导社会风气,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十年(1397),为天下百姓留下了六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太祖六谕。这也是太祖教化民众的核心思想。

圣谕颁布之后,如何传播和教化民众是个问题,古代信息的传播和宣传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便捷、迅速,而且大多数老百姓也不会读书识字。为此,太祖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颁布了《教民榜文》,在里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每乡里各置木铎一个于本里,内选年老或残疾不能理事之人或瞽目者,令小儿牵引持铎巡行本里,如本里内无此等之人,于别里内选取,俱令直言叫唤,使众闻知,劝其为善,毋犯刑宪,其词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如此者,每月六次,其持铎之人,秋成之时,本乡本里内众人随其多寡资助粮长。(铎是一种中国古乐器,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铎有木铎和金铎之分,使用场合也不同,“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即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木铎,打仗时则使用金铎,郑玄称:“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官府有了新的政令,先派人摇铃四方巡走,以引起大家注意,然后召集起来宣布)。

以上内容规定了木铎老人的设置数量、资格、职责和报酬。以每村每里为界,各设一个,倘若本村本里没有,则从其他村、里内选取,规定要选年老或残疾不能理事的人,或者是盲人,令小儿牵引巡行。木铎老人的职责就是直言叫唤: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内容十分简单,老人的报酬则是本村本里内众人随其多寡资助粮食,在宣讲形式上是且走且击木铎,且击且唱“圣谕六言”。流动性很大,此举,即解决了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又能让普通民众在田间地头就听到太祖六谕。十分方便,老百姓也乐于接受。

宣讲太祖六谕贯穿整个明朝,宣讲方式主要依靠三方面的力量,首先是政府组织的,也就是刚才我们上面说的那种宣讲模式,可以称之为“洪武模式”。嘉靖以后,在乡约中宣讲圣谕逐渐取代了木铎。乡约是民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它起源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乡约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村委会。它是明代官方认可的一种民间基层组织,以推行教化为目的,有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固定的聚会场所。宣读“圣谕六言”是乡约聚会中的核心内容,在明万历年间,政府甚至颁布法律规定各地建立乡约宣读圣谕。有史记载,“独赖乡约圣谕,朝夕宣扬”致使“民兵不呼而自集,城守不戒而自严”,可见乡约宣讲圣谕对教化百姓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许多宗族的族规家规的制定也以“圣谕六言”为核心,族规家规的第一条往往就是“圣谕当遵”。明朝人认为,圣谕中包含做人的基本准则,遵循圣谕才是做好人的基本标准,不遵循则是恶人,因而“圣谕六言”成为族规家规的金科玉律,要求族人必须遵守。之后才是诸如和睦邻里、和睦宗族、谨慎婚姻、谨慎择业等方面的要求。

再发展到后来,圣谕也融入到宗族之中,一些比较大的家族,自行定期召集族人进行宣讲,内容先是以太祖六谕为主要内容的皇家教诲,而后是本家族的一些传家组训。对族人实行道德教化,使得圣谕深入各个社会组织的基层。安徽休宁范氏曾制定《休宁范氏统宗祠规》,第一条就是“圣谕当遵”:凡为忠臣、为孝子、为顺孙、为圣世良民,皆由此出。无论贤愚,皆晓得此文义,只是不肯着实遵行,故自陷于过恶。祖宗在上,岂忍子孙辈如此。今于七族会祭统宗祠时,特加此宣圣谕仪节,各宜遵听理会,共成美俗。祠规结尾还说“宗规一十六款,总之皆遵圣谕之注脚”。温州府永嘉县人项乔(1493-1552)在《项氏家训》中反复提到圣谕六条。他说:“不朽事业诚在人品。圣训六句,乃做人之大略,尤为生员为人师友者所当讲解体念。”在项乔看来,六谕包含了做人的大道理。嘉靖二十九年(1550)《请立族约以守官法》中谈到:“如能使一族之中人人知孝顺父母,知尊敬长上,知和睦乡里,知教训子孙,知毋作非为,知各安生理,三年之中并无官司之忧,又合听将族长、正、司礼鸣之府县,量加奖劳。”可见,六谕中所蕴含的社会秩序是项乔治家的目标。所以项乔将六谕及相关诠释置于《项氏家训》之首,使六谕成为《项氏家训》的总纲。在隆庆年间祁门县文堂陈氏的《文堂乡约家法》中表现得很典型,在其序中云:“我太祖高皇帝混一区宇,廓清夷风,以六言胥训于天下。为民有父母也,故教以孝;为民有长上也,故教以弟;为民有乡里也,故教以和睦;为民有子姓也,故教以学校。以至不安生理而作非为者,教之以安生理、毋非为终焉”。万历年间无锡的高攀龙曾多次宣讲圣谕,他说:我等同县之人,若是人人肯相善,人人肯依着高皇帝六言,如此便成了极好的风俗。家家良善,人人良善,这一县一团和气便感召得天地一团和气,当雨便雨,当晴便晴,时和年丰,岂不人人享太平之福,他把圣谕六言抬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遵守圣谕,不仅能成好风俗,而且还能风调雨顺。只这六句话,一生也做不尽,一生也受用不尽。高攀龙在《家训》中说,失学不读书者,但守太祖高皇帝圣谕六言,时时记在心上,胜于诵经,自然生长善根,消沉罪过。在乡里作个善人,子孙必有兴者。各寻一生理,专专守而勿变,自各有遇。于毋作非为内,尤要痛戒嫖赌告状。此三者,不读书人尤易犯,破家丧身尤速也。”崇祯年间休宁县叶氏宗族的族规《保世》中看得最为清晰。《保世》起首说:“恭惟我太祖高皇帝开辟大明天下,为万代圣主,首揭六言以谕天下万世。……语不烦而该,意不刻而精。大哉王言!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悉统于此矣。这就说明在当时太祖圣谕已经融入到宗族内部。同时,士人阶层也是宣扬“圣谕六言”教化百姓的重要主体。士大夫主要通过成立地方会社来宣扬圣谕。如明嘉靖年间,颜钧成立的“三都萃和会”,据记载即是“会中启发讲修,无非祖训六条”。同样,明万历年间沈鲤组织的“文雅书社”要求将圣谕写成牌匾,悬挂于门上,使子弟“朝夕出入,仰瞻明命”,进而为乡间百姓做出榜样。此外,书院也是士人阶层宣扬圣谕的重要场所,《虞山书院志》记载:“凡书院讲乡约,堂上设圣谕牌,台上设讲案。”宣讲圣谕时同样配有复杂的礼仪,甚至有类似于宗教唱诗班的“排班”,在宣读六言之外,还包括诗歌等演唱内容,不仅有明确的分组宣唱安排,还有何时揖、拜、叩首等复杂的礼仪规范。当时,不光是宗族社团,书院把六谕奉为家训,行为准则来严格遵守,皇室宗亲也是如此。据记载,河南周王府,每逢朔望,先读圣谕一遍,然后再到圣谕牌位香案前行五拜三叩之礼,礼毕,听《圣谕训解》,并设记善薄和记恶薄,分别记录对遵守圣谕与否的相关情况,以加强对府众贯彻圣谕的监督。

圣谕六言不仅在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清朝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逐步发展成为教化民众的主要方式。明末清初时期的学者范鋐所作《六谕衍义》,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对《六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顺治九年,清廷直接照搬“圣谕六言”,令五城各设公所,每月朔望举行乡约,宣讲圣谕。一直到康熙九年,康熙才别出心裁,在圣谕六言的基础上,演化出“圣谕十六条”。康熙的儿子雍正又将“圣谕十六条”分别注解,成为“圣谕广训”,颁令全国进行宣讲,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太祖六谕不仅在中国影响广泛,就是在国外也被受推崇。1707年,在福州的琉球使臣程顺则将范鋐所作《六谕衍义》刊行后带回琉球。琉球的和文学者伊世寄(丰川亲方正英)亦对该书进行详细研读,并且做了读书笔记。1732年,琉球三司官蔡温参照这些笔记,颁布了琉球的教科书《御教条》。《御教条》作为教科书的地位一直延续到1879年琉球被日本兼并为止。后来琉球使者又将《六谕衍义》带到了日本的萨摩藩,萨摩藩藩主岛津吉贵将这部书献给了江户幕府的将军德川吉宗。德川吉宗命令当时的儒学学者室鸠巢将该书翻译成日本语,称《六谕衍义大意》,并作为寺子屋的教科书进行普及(寺子屋就是寺院所设的私塾)。直到明治维新之前,该书一直作为日本的教科。可见太祖六谕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太祖所颁六谕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人亡政息,不光没有熄灭,反而生命力及旺,不仅终明一朝生生不息,其后的清朝也完全继承下来,并且传布海外。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二十篇,所阐述的不就是这二十四个字吗?太祖六谕是对儒家思想很好的概括。所以,历来才会有那么多的读书人来解读六谕,各个家族才奉六谕为圭臬,六谕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一直被世人所学习遵循,不因时代变迁而消失,不因朝代更迭而衰落,不因国界不同而否定,解读六谕的书籍被奉为儒家经典,六谕俨然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了。(来自鲁王文化)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