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中原 老家河南 ——从近年来的寻根活动看河南姓氏文化的底蕴与影响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11/02|浏览量:1036

						

【摘要】姓氏是代表一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中国的姓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印痕,是民族认同亲和的“文化长城”。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炎黄子孙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特有的姓氏文化资源,使河南成为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圣地。


作者:曲宁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1.jpg

新郑黄帝像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姓氏根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特有的文化资源。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和血脉之根,中华民族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她的树根深植于中原大地。中原根深,则华夏叶茂。

 姓氏学家谢均祥在《河洛文化与中华姓氏起源》一文中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共列有11969个姓氏,注明来源于汉族的姓氏有4820个。而在这4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总数的38%。其中按人口数量排在前120位的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中原独有的文化现象,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因此,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

 2012年1月,在河南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河南将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2016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反复阐述文化自信,并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举世瞩目。祖国的强大繁荣,使华夏各族儿女,海内外华人华侨振奋与自豪,寻根谒祖逐步升温,姓氏文化研究也逐步繁荣。印象河南网作为推广河南地域传统文化的互联网平台,紧密配合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工作,积极投入到姓氏文化研究宣传推广中来。依托“姓氏寻根”和“姓氏文化”两个栏目,结合姓氏文化发展热点,密切关注姓氏文化相关活动。在2015年专门推出了《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微信公众平台。该平台以“追根姓氏起源,探寻姓氏文化”为定位,以“寻根中原,老家河南”为口号,参与了一系列姓氏文化研讨、寻根联谊、拜祖祭祖等活动,记录和见证了这些年河南姓氏文化的发展过程;在姓氏文化和传统文化宣传方面,积极参与其中,得到了广大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和姓氏文化爱好者的肯定和认可。 

2.jpg

黄河郑州段掠影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重要起源地

 河南是姓氏文化大省,具有无比厚重的根亲文化资源。河南在华夏历史文明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一)中华一脉,根在淮阳。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为太昊之墟。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历史长达6500年,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据《竹书纪年》记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继位,都宛丘。”《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陈,太皋之墟也。”《五帝记》记载:“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太昊伏羲在把淮阳作为核心活动区域时代,在这里有很多伟大的创制,如作八卦、造书契、作甲历、造干戈、结网罟等,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制嫁娶”。据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太皞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战国《世本》记载:“伏羲制俪皮嫁娶之礼。”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记载:“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以民始知父子之亲,夫妇之道,长幼之序。” 中华姓氏由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肇始,太昊伏羲都于宛丘,宛丘即河南省淮阳县,淮阳应为中华姓氏的起源地。

 

3.jpg

羲皇故都淮阳不仅因伏羲自命“风”姓而成为中国第一个姓氏诞生的地方,而且许多姓氏的起源都与这里有关。与伏羲有直接关系的姓,应该说都起源自淮阳。在中国的姓氏中,直接源于周口的姓氏有陈、胡、李、田、项、沈、古、厉、顿、孙等130多个。中国人现在使用的姓氏有3000多个,周口就有1087个,其中王、张、李三姓的人数均超百万。按照淮阳古代的地域范围,从姓氏起源的数量与影响上看,淮阳为中华姓氏起源地也是有充分依据的。例如陈姓、胡姓,陈侯妫满生于殷纣王七年,薨于周成王九年,谥号胡公,葬于淮阳,现存有陈胡公陵墓,其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谥号胡公为姓。陈胡公既是陈国始君,又是陈姓、胡姓的始祖。现在陈姓是中国第五大姓,胡姓是中国第十三大姓。例如李姓,李姓源出于上古八大姓之一的赢姓,是皋陶的后裔。相传皋陶在帝尧时担任理官,他的后代世袭此职,于是以官名命氏,称理氏。商朝末年,有一位名叫理征的大臣,因直言敢谏,得罪了商纣王,遭残杀。理征的儿子理利贞随母亲契和氏逃难到伊侯之墟,靠采食树上的果子(木子)得以存活,于是改姓为李,称李利贞。商朝灭亡之后,李利贞随母亲回到他母亲的故乡陈国鸣鹿。后来,李利贞也娶了契和氏族中的女子为妻,生子李昌祖,任陈国大夫,家于苦县。春秋时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李耳(老子)就是李利贞的11代孙。现在李姓人多尊李耳为始祖,李姓己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姓,人口已经近亿。


4.jpg

祭拜老子诞辰活动


淮阳在姓氏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华一脉,万姓同根,源于伏羲,根在淮阳”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2006年,周口市以伏羲都淮阳、神农都淮阳、女娲都西华(西华为周口市所辖),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三皇故都文化之乡”,再次确立了淮阳的历史文化地位。


太昊陵,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周口市淮阳县城以北1.5公里处,因为伏羲为被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几百万人涌向淮阳县太昊陵庙朝圣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游客人数日达数十万。港、澳、台同胞以及侨居国外的华夏子孙,每年都组团到此朝拜,以示不忘祖先。自1980年以来,每年阴历二月初二,由淮阳县人民政府主持举办太昊伏羲公祭大典,已成定制。2004年举办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以后,太昊伏羲公祭大典被列入河南省拜祖活动之一,其社会影响越来越大。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jpg

(二)寻根内黄,探寻二帝陵。内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4500年前的上古时期,华夏部族联盟首领颛顼、帝喾先后在这里建功兴业,肇造文明,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内黄境内有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据《河南通志》记载:“二帝陵,有庙在土山上,距滑县东北七十里,唐大和四年立,宋乾德六年修,金大定七年析开州境,归于滑县”。另外,《山海经》《水经注》《太平御览》等都有二帝陵和庙的记载。颛顼、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颛顼,姓姬,号高阳,居住河南濮阳一带。《史记》记载:“上古时少昊之前,天下号象其徳,颛顼之后,天下之号因其名”,颛顼系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他重视人事治理,实行人神分职,奖励农业生产,注重四时五行的教化,耕作不违农时,因而北于幽陵,南至交址,西至流沙,东至蟠木,凡动静之物,大小之神,莫不砥属。颛顼在位时进行过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颛顼死后葬于顿丘(今濮阳、内黄一带)。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史记》记载:“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制定了弦、望、晦、朔历律,鼓励人们耕狩,教化人们节材利用。在他的区域内“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社会安定,福泰康宁。帝喾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颛顼帝喾陵传统祭祀活动源远流长,相传农历三月十八为颛顼诞辰,有庙会传延至今,称高王庙会,现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2年起,在高王庙会基础上举办颛顼帝喾陵祭祖节,现已成为河南省拜祖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6.jpg

二帝像

颛顼、帝喾是黄帝族系的支族,在数千年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颛顼、帝喾族系又衍生了大量的姓和氏。颛顼姓系有:马姓、习姓、干姓、韦姓、支姓、区姓、尤姓、车姓、戈姓、午姓、苏姓、村姓、李姓、芈姓、针姓、余姓、谷姓、施姓、差姓、娄姓、洪姓、穿姓、费姓、姚姓、柔姓、谢姓、靳姓、蒲姓、蒙姓、虞姓、鲍姓、廉姓、裘姓等等;帝喾姓系有:乙姓、丁姓、卜姓、几姓、刁姓、乃姓、于姓、万姓、丙姓、左姓、石姓、平姓、卢姓、业姓、帅姓、旦姓、目姓、甲姓、史姓、任姓、向姓、伊姓、后姓、行姓、庆姓、刘姓、条姓、应姓、冷姓、汪姓、沙姓、沃姓、沈姓、完姓、房姓、屈姓、孤姓、经姓、封姓、顶姓、校姓、聂姓、恭姓、墨姓、暴姓、黎姓、鲜姓、僚姓、端姓、翟姓、密姓、寇姓、鹿姓、商姓、政姓、猛姓、邬姓等等。因其起因纷繁复杂,内涵极为丰富,同时也构成了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中华姓氏文化。 

7.jpg


2015年,印象河南网参加“中原寻根行”活动,2016年又受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秦姓委员会的邀请,参加“2016(丙申)年安阳内黄二帝陵拜祖仪式”,与姓氏研究专家们两次走进安阳内黄二帝陵,拜谒根脉圣地,溯源中华姓氏。 

8.jpg

在内黄这片沙地连绵,枣林无际之地,颛顼帝喾陵延续着悠悠古风,叙说着丝丝乡愁。厚厚的沙土,掩藏了昔时的一切,而华夏始祖颛顼、帝喾那高大的陵冢亘古矗立。二帝陵,是华夏的血脉和精神根源所在。同根同源,同心同愿,这里聚集了华夏子孙虔诚的香火,这就是内黄,一个能让我们找到来龙去脉的地方。当远古的陵冢被细雨滋润,这条根脉就愈发清晰,就像流淌在心灵深处的溪流,延续着不泯的认同,缠绕着永恒的凝聚,任何种子最终都能渗透出根的滋味。 

(三)古城觅深处,禹州姓源地。禹州,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因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此而得名。历史上,在这里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华夏五千年文明从这片热土开始,禹州也被誉为“华夏第一都”。是黄帝、大禹、启、少康等华夏早期君王的主要活动区域,他们遗留的诸多传说和遗迹大多都在禹州境内。

 

9.jpg

少康城遗址

10.jpg

逍遥观

据印象河南网实地探访,位于浅井乡崆峒山麓的逍遥观,这里是传说中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成仙得道之地。青山绿水,幽静安然。登上139级的云梯就可以瞻仰到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的小亭,旁边还有供奉着广子圣母的祖始殿以及圣母老奶奶殿等。另外,少康城遗址、点将台、方氏起源地等历史遗存或位于盘曲蜿蜒的青山深处;或位于崎岖险峻的陡峭山间;或位于小村民居之中,它们掩映在禹州的古老深处,承载着禹州的历史、文化和厚重。方氏起源地在禹州方山,在方山的陡峭山间建有方氏溯源亭等纪念建筑。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在其《炎黄源流考》中说到:“炎帝榆罔之子名雷,因辅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食方山而姓方。东晋时有个方孚,曾上书晋成帝说:‘考臣先人承神农之后,榆帝之子雷,为黄帝佐相,封方山。’这里的‘方山’就是禹州境内的方山。”禹州是天下方姓的发源地,已成为是海内外方姓族人的寻根谒祖之地。禹州历史悠久辉煌,文化灿烂,洪荒初开,人类祖先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承载和记录下大批华夏姓氏在此的源生与发祥。如:方姓、雷姓、高姓、牧姓、夏姓、禹姓、启姓、杜姓、翁姓、隗姓、康姓、翟姓、陈姓、栎姓、侠姓、褚姓、韩姓、何姓、横姓、蜡姓、婼姓、晁姓、吕相姓、逢侯姓等等。发扬光大禹州的姓氏文化,让禹州华夏文明之光熠熠闪耀。

 

(四)走进信阳固始,领略根亲圣地。 固始素有“中原侨乡”之称,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移民南迁,数万名固始籍乡兵移民南下闽、粤定居、繁衍,其后裔渐次播迁至台港澳和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沿海和欧美国家和地区。据《闽中记》中记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台湾也有一句老话“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因此,造就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文化现象。移居台湾的炎黄子孙,大部分来自于福建,而追溯祖根之源则在河南固始。每年举办的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也成为了弘扬中原文化、展示厚重河南的宽广平台,更为广大海内外游子提供了寻根联谊、合作发展的难得机遇。


印象河南网先后探访过陈元光祖祠、王审知故居遗址、根亲博物馆和根亲文化公园。通过考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有着“中原侨乡”之称的固始,在根亲文化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11.jpg


陈元光祖祠,又名将军祠,位于固始县陈集乡陈集村,为唐代大将陈元光后裔所建。陈元光将军为固始人,自小就随父亲率众人从固始南下,坚守在闽戍地,直至殉职,他把中原优秀文化、先进科技、生产力等带去了闽南,使处于闽粤间的这一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为传播中华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祖祠现存正殿五间,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主体建筑突出,结构完整。门前为一大片池塘,称“月牙塘”。整体建筑古朴有致,环境优雅。虽然目前正在修建之中,但对先祖的敬畏之情丝毫未减。据史料记载,随陈氏将军入闽将士、眷属8000多人,据漳州市、云霄县及固始县地方史志部门多方查证,统计有80多姓:陈姓、许姓、卢姓、戴姓、李姓、欧姓、马姓、张姓、沈姓、黄姓、林姓、郑姓、魏姓、朱姓、刘姓、徐姓、廖姓、汤姓、涂姓、吴姓、周姓、柳姓、陆姓、苏姓、欧阳姓、司马姓、杨姓、詹姓、曾姓、萧姓、赵姓、蔡姓、叶姓、颜姓、柯姓、潘姓、钱姓、余姓、姚姓、韩姓、王姓、方姓、孙姓、何姓、庄姓、唐姓、邹姓、邱姓、冯姓、江姓、石姓、郭姓、曹姓、高姓、钟姓、汪姓、洪姓、章姓、宋姓、丁姓、罗姓、施姓、翟姓、卜姓、游姓、尹姓、韦姓、甘姓、宁姓、弘姓、名姓、阴姓、麦姓、邵姓、金姓、种姓、耿姓、谢姓、上官姓、司空姓、令狐姓、薛姓、蒋姓等。

 

12.jpg

在王审知故居遗址保留下来的一口古井

 

王审知故居遗址,位于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故居建于唐末,四周有水塘环绕。直至清代末年这里的建筑群仍有一定规模。由于历史的原因,所有的建筑已沦为废墟,成为遗址。唐末,中原战火纷飞,王审知率军队挥师南下,一统八闽,为福建的生产发展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唐授王审知为福建节度使,梁朝开国以后又被册封“闽王”。王审知故居遗址占地6000平方米,四面环水,遗址内随处可见唐、清时代的砖、石、瓦砾。凉风轻抚,草木摇曳,在一片悠悠湖水前,树立着一块闽王王审知故居的碑刻。沿着岸边小路走进了一片竹林,那是王审知的故居遗址。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王审知故居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口古井,井沿上长出了薄薄的青苔,那是历史的遗痕。“井”是一种家的象征,代表着家乡的愁思。近年来,有许多闽粤人和海外侨胞以及王氏后裔来此观瞻,寻根问祖。人们对根亲文化的向往和对故土的眷恋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反而会因人们的不断拜谒而永恒。据明嘉靖《固始县志•隐逸》记载,王审知入闽带固始乡民“十八姓”。其中记明的有:方姓、胡姓、龚姓、徐姓、顾姓、丘姓、白姓。又据1994年出版《固始县志•人口迁徙》记载,随王审入闽的固始籍民为27姓:陈姓、张姓、李姓、王姓、关姓、蔡姓、杨姓、郑姓、谢姓、郭姓、曾姓、周姓、廖姓、庄姓、苏姓、何姓、高姓、詹姓、沈姓、施姓、庐姓、马姓、付姓、董姓、薛姓、韩姓、孙姓等。

 

“根在中原,根在固始”已成为众多海内外游子的共同心声,如今固始已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梦魂牵绕的寻根圣地和根亲家园。 

此外,洛阳桥、开封珠玑巷等这些历史上的移民集散地,也成为闽台人、粤港人心目中的寻根圣地。 

根亲文化已成为河南与全球华人连接的纽带 

河南是文化大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累积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起源地。开发姓氏寻根文化资源,建设姓氏根亲祖地,对提升中原的文化内涵,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姓氏寻根也成为了维系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 

13.jpg

印象河南网与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部分二级分会共同参加比干诞辰活动

(一)卫辉纪念比干诞辰活动,已成为联谊海内外林氏后裔的盛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四的比干祭典,已经成为海内外比干后裔不可或缺的寻根谒祖文化交流活动。自1993年新乡市、卫辉市政府连续举办20余届比干诞辰纪念活动以来,卫辉比干庙也成为7000万林氏的拜祖圣地和重要情感载体。2007年,卫辉比干祭典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印象河南网先后参加了卫辉“比干诞辰3107周年”、“比干诞辰3108周年”和“比干诞辰3109周年”等纪念活动;每年的比干诞辰纪念活动,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葡萄牙、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湖北、湖南、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安徽等省份,都会组织几十至上百人的代表团,共聚卫辉比干庙,共拜林姓始祖比干公。比干诞辰纪念活动已经成为河南著名的文化活动品牌,成为在世界华人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庆典活动。 

15.jpg

在2015年“纪念比干诞辰3107周年活动”上,来自福建晋邑巴厝村代表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印象河南网了解所知,本村共4000多人,其中选出300多人分8个队组成浩浩荡荡的代表团,他们抬着一尊精致的比干圣像缓缓进入比干庙,在祭拜比干的路上,领头人喊“林姓”,大伙高呼“发喽”,形式简单却直击人心,呼喊中表达着他们对比干的无限崇敬与膜拜,呼喊中寄托着他们希望比干能送去福气、才气和运气美好的祝愿。已是85岁高龄来自马来西亚的林氏代表林积艾,自1993年以来,已先后17次赴河南卫辉比干庙祭拜始祖比干。他说到,林氏是一个传忠孝、重教育的家族。

 

16.jpg

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根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信仰,是华夏儿女最深的牵绊,是凝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力量。卫辉祖地承先祖之恩泽,弘扬姓氏根亲文化,进一步提升了比干诞辰纪念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河南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为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而努力奋斗! 

17.jpg

位于荥阳的京城古城址

(二)荥阳世界郑氏拜祖大典,已成为全球郑氏族人的盛大节日。荥阳,因位于荥泽之阳而得名,是郑姓的起源地之一,也是郑姓的郡望地。一直以来都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之说。郑氏族人兴于荥阳,遍及世界。他们饮水思源,不忘祖地,只要有郑氏族人的地方,不管是在门额上,还是在宗祠牌匾上,都刻有“荥阳堂”、“荥阳世泽”、“荥阳衍派”等字样。“荥阳”二字也成为中华郑氏一致认同的家族文化符号,荥阳也成为郑氏后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和寻根谒祖的文化圣地。


18.jpg

自2008年起,每年的“双十一”,即11月11日,都会举行世界郑氏拜祖大典活动。近年来,印象河南网先后参加了“荥阳与中华郑姓源流研讨会”、“中国·荥阳第二届世界郑氏文化节”、“中国荥阳丙申年世界郑氏拜祖大典”和“丁酉年世界郑氏拜祖大典”等活动。每年的拜祖活动中都会接待来自美国、马来西亚、韩国、西班牙、印度尼西亚、泰国、匈牙利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来自广西、广东、湖南、湖北、陕西、山东、上海、浙江、东北、海南、安徽、北京、山西、福建、南京、四川、贵州、重庆、河北、江苏、江西、云南、广州、厦门等地的代表团来到祖地荥阳,共同祭拜郑氏先祖。荥阳郑氏拜祖大典经过十年锤炼,已成为弘扬先祖之德,昭示郑氏后人,承前启后不断前进的郑文化象征,更体现了郑文化的源远流长。“弘扬郑文化,振兴我中华”。荥阳世界郑氏拜祖大典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世界各地郑氏族人的认可和支持。 

19.jpg

连续多年的寻根拜祖活动,不仅增强了全球郑氏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凝聚力,也促进了荥阳市的经济文化发展。 

20.jpg

(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凝聚民族精神的平台。黄帝是中华民族血脉之根,从黄帝诞生的姓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姓氏,经历多次历史变迁、融合,最终黄帝被供奉为中华民族的共祖,中华民族所寻最大之“根”,就是黄帝故里之“根”。由于黄帝文化崇高的地位,中原大地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汇流的东方文化体系,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心灵故乡,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怀着虔诚的心来新郑寻根问祖。自2006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为省级主办以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余年。经过十多年的培育,拜祖大典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化品牌。2008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新郑市黄帝故里一年一度的盛典。 

21.jpg

根在中原,老家河南。拜祖敬宗,血脉相连。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在河南省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印象河南网四次受邀参加了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组织的“百家姓拜祖团”,前往黄帝故里——新郑,拜谒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铭记始祖功德,传承黄帝文化。目睹了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汇集新郑,团聚老家的隆重盛况。

22.jpg

万姓同根,根在人祖。中华姓氏源远流长,黄帝25子其中14人得12姓,发展为101个方国,衍生出510个氏。相传颛顼、帝喾、尧、舜、禹、契、后稷等均是他的后裔,特别是中国最初的三个王朝夏、商、周的始祖禹、契、后稷均为黄帝直系后裔,而中国的姓氏大多起源于这一时期。当今中华120个大姓中属于黄帝族系的大姓有86个,占72%。甚至匈奴族、羌族、鲜卑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历史上周边特别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如北魏、辽、金、元、清等,都认同中原文化,追认黄帝为始祖,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个少数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华夏儿女均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作为黄帝故里的新郑,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仅源于新郑的姓氏就有300多个。30年来,至少有30万海内外华人前来河南寻根。“老家河南”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识。黄帝是中华文明之源,在黄帝故里拜祖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凭借人文始祖黄帝故里在新郑的优势,河南、郑州努力打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这一根亲文化品牌,凝聚世界华人力量,共圆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3.jpg

印象河南网与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代表团共同走进山西,寻根洪洞大槐树。

近年来,随着河南姓氏文化的繁荣发展,印象河南网积极广泛参与其中,宣传推广姓氏文化。参加了“中原寻根行”系列活动、比干诞辰纪念活动、老子诞辰纪念活动、二帝陵拜祖活动、世界郑氏拜祖大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焦氏寻根大会、世界赵氏陈桥驿拜祖大典、杨赵二姓犀牛望月祭祖大会、任姓始祖轩辕黄帝拜祖大典、贾谊文化节等纪念活动;还受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邀请,参加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2015、2016、2017、2018年年会和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钟姓委员会、裴姓委员会、何姓委员会、卢姓委员会、贾姓委员会、薛姓委员会、韩姓委员会、朱姓委员会、傅姓委员会等成立大会,以及首届中华姜姓源流暨太公文化研讨会、首届中原家谱展评与互联网家谱研讨会、荥阳与中华郑姓源流研讨会、第一届中原家谱展与家谱编修论坛、中华苑氏渊源研讨会、张良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中国荥阳第二届郑氏文化节郑文化论坛、中国濮阳中华孙姓源流研讨会、首届中原薛氏文化高峰论坛、中华庞氏好家风发展论坛、第二届贾氏家谱文化研讨会、贾谊文化论坛等姓氏文化研讨活动。先后走进了挥公祠、二帝陵、三杨庄汉代遗址、比干庙、太公庙、姜太公墓、太清宫、陈元光祖祠、王审知故居、固始根亲博物馆、固始根亲文化广场、黄国故城遗址、南海湖“五教并存”圣地、蔡国宫殿遗址、蔡明园、蔡仲陵园、禹州方氏起源地、少康城遗址、逍遥观、点将台、长葛钟姓文化园、钟繇陵园、荥阳郑氏始祖殿、京城遗址公园、三公像、荥阳堂文化苑,新郑黄帝故里、裴度墓、孟津贾谊墓、偃师邱氏河南堂、新郑后周皇陵、“犀牛望月”地、封丘陈桥驿等姓氏文化名胜。走访了濮阳、安阳、新乡、信阳、许昌、郑州、洛阳、济源、商丘、开封、三门峡、驻马店等姓氏起源地。还于2016年9月,与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专家一道共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开启跨省寻根之旅。又于2018年5月5日,受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的邀请,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运用新媒体特点,有效地传播和宣传了姓氏文化,为河南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添砖加瓦。 

24.jpg

印象河南网受邀参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

25.jpg

2018年5月12日中午,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校姓委员会会长校凤岭、执行会长校延福等人的陪同下,印象河南网管理中心主任曲宁等一行考察了位于郑州中牟县的校家岗遗址和校氏墓地遗址。

26.jpg

位于河南中牟县雁鸣湖镇东漳村南约2000米处的校氏墓地,现存墓冢数处,埋葬着校姓从明初至今的校姓先祖,并有数十位先祖在中牟县志都有记载,承载着校姓族人的情感寄托和中牟县的人文历史。


27.jpg


河南姓氏根亲文化的研究工作经过历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为代表的河南姓氏文化研究机构。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是河南省的一级法人社会团体,业务主管部门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学会成立二十多年来,是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与联谊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主导者。目前已发展专业委员会82个,分别是陈姓、许姓、刘姓、郑姓、方姓、黄姓、曾姓、张姓、冯姓、潘姓、高姓、苑姓、皇甫姓、上官姓、孔姓、杨姓、毛姓、孙姓、任姓、连姓、王姓、秦姓、姚姓、庞姓、魏姓、姜姓、钟姓、徐姓、邱姓、校姓、熊姓、牛姓、薛姓、楚姓、阮姓、郭姓、白姓、贾姓、赵姓、靳姓、邢姓、彭姓、裴姓、常姓、董姓、何姓、尹姓、卢姓、倪姓、马姓、焦姓、蚩姓、吴姓、石姓、侯姓、朱姓、于姓、鲁姓、戴姓、苏姓、钱姓、袁姓、琚姓、姬姓、韩姓、申姓、傅姓、茹姓、梅姓、周姓、余姓、阙姓、褚姓、项姓、单姓、步姓、郝姓、樊姓、毕姓,以及家谱委员会、国际交流中心和张良委员会;团体会员5个,分别是荥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濮阳县张姓研究会、济源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平顶山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在姓氏文化研究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方面迈出坚定步伐,取得良好成绩。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还积极开展海外交流活动。于2015年9月,组成代表团,赴泰国曼谷参加“第七届东南亚华人+中国各姓氏宗亲联谊大会”;2016年10月,赴印尼巴淡岛、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参加“第八届东南亚华人+中国各姓氏宗亲联谊大会”,深入考察海外华人姓氏现状及其姓氏宗亲组织,与东南亚各国姓氏宗亲组织进行了广泛交流,宣传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传播了河南姓氏根亲文化,增强了海外华人“根在中原,老家河南”、“河洛是故乡”的认同感,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局面。


28.jpg


姓氏是代表一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中国的姓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印痕,是民族认同亲和的“文化长城”。“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炎黄子孙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特有的姓氏文化资源,使河南成为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圣地。(作者:印象河南网管理中心主任、总编辑曲宁 / 本文曾发表于《文化中原》杂志2018年第一期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