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朱氏源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3月份工作回顾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04/09|浏览量:1603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月,美好的季节, 疫情会影响我们生活,我们不会因疫情而影响心情,更不会影响我们安徽朱氏源流志编纂工作脚步。
“愿山河无恙,永远春天”。
(一)继续推进安徽朱氏源流志编纂工作
1.安庆市朱氏源流志编纂
安庆地区各市县源流志编撰进展速度迅猛,全境源流志主体接近完成,现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这与以永红会长为首、各地宗亲积极配合、大家齐心协力辛勤付出分不开。
《安庆朱氏源流志》编纂进入统编、总成、校审阶段,付梓成书指日可待。
鉴于此,安庆市朱氏源流志编委会负责人朱永红会长发出了征订启事,响应者异常踊跃,全国各地各姓氏人员皆有。30多天内,已有100多人付款或预约订书300多套,还有许多人欣然为志书编纂出版捐款。
此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需要订购《安庆市朱氏源流志》的亲友,请积极订购,您的订购,是对我们安庆市朱氏源流志编纂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最终我们将以订购量印刷,所以请欲订的亲友尽早订购。
2.皖西南朱子文化园
经过几代宗亲的共同努力,座落在潘铺生态园—--皖西南朱氏宗祠主体工程于2022年元月22日顺利竣工,交付使用。
同时皖西南朱氏源流志编撰工作已紧锣密鼓的开展,宗亲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纷纷为家族事业献一份爱心、出一份力量。
2月26日,在朱氏宗祠召开由朱氏文化园建设委员会、潜山朱氏源流志编纂委员会和各公房负责人出席的联席会议。
3月5日潜山朱氏源流志编纂委员会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潜山朱氏源流志编纂工作,安庆市朱氏源流志会长朱永红宗亲应邀出席会议,做重要指导。
(二)新春例会 宗亲来访
滨湖丙子朱氏宗亲探访
2月27日,《安徽朱氏源流志》编纂办公室新春第一次例会,同时滨湖丙子朱氏宗亲朱业兵、朱业璋,朱广华来安徽朱氏源流志编撰办公室探访,欲寻求滨湖丙子朱氏的根。
此支字辈排列如下:
"志士守道 业广德崇 上继先泽 大正而兴 ”(原字辈)
"安定强邦国 建立良法章 荣华家祖耀 才能啟世昌 宽容增高寿 文明学圣贤 乾坤行真理 孝敬惟哲言"(拟字辈)
此支宗谱于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时被销毁,宗族秩序从此无法查考。
只落下祖宗坟茔图五十余张。
(三)非遗朱氏名家:传承中华文化、比肩世界艺术
源自1875,承习慧心
清同治末年(1875年),朱府铜艺创始人朱雨相、朱庆润在绍兴日晖桥畔的朱家台门挂出了“朱府义大铜铺”的牌匾。
寻常人家用的铜制家什到了他们手中,几下就成了雕龙画虎的工艺品,于是这家铜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开始名声在外。
第二代掌门人朱宝堂将店铺更名“朱府瑞昌”,打铜手艺不断提高。
镂空、掐丝、浮雕、镶嵌等技艺也开始大量运用于日用铜器。
朱宝堂是个虔诚的佛教弟子,乐善好施,写得一手好字,常为街坊四邻写几副字。
也为庙里捐上一幅匾额、为佛教寺院精铸铜香炉、铜法器。
随着店里生意越来越红火,朱府瑞昌在临县菘下镇开了分号,生意还做到了杭州、上海一带。
“朱府铜艺”之称也开始流行,成为绍兴一方公认的打铜权威字号。
当时台门人家的女儿出嫁须置办铜器才显气派,名震一方的朱家成了绝大部分人家的选择,朱府也因此享有了“女儿妆,朱府工”的赞誉。
绵绵若存,薪火相传
第三代传人朱德源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遵照父亲朱宝堂的嘱咐暂歇祖业,却研学了家传书法,造诣日深,逐渐名声显赫,但朱德源始终念着如何恢复祖业。
在改革春风吹拂下,朱德源开办了“朱德源书画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民营书画社创立者,被誉为中国文化改革第一书家。
朱德源先生为杭州市书写了二千余幅招牌字,为名山古刹书写楹联匾额百余幅,并将书法艺术用铜来做,使得铜工艺和书画艺术走向了融合,重新使铜又重回艺术大门。
子承父志,“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新向父亲朱德源立下重光朱府铜艺的誓言,便在保俶塔下的一座防空洞内,创立了“杭州金星铜世界装饰材料厂”,开始了朱府铜艺的再次创业。
从铜匾、铜门、铜窗、铜装饰、铜建筑,到家用铜器、铜艺摆件,并开始承接上海外滩银行、酒店的铜工程项目,这个重新恢复的“中华老字号”由此开始了一个接一个的美丽“铜画”故事。
修塔铸册,名震天下
▲首部金属书《共同的心愿》
1999年夏天,为庆祝香港回归两周年和迎接澳门回归,新华社邀朱炳新完成首部金属书《共同的心愿》。
该书被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人民大会堂等七大国家级博物馆永久收藏,创造了至今无人能超越的收藏纪录,也是中国第一个载入史册的铜文创项目。
1999年底,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心重建雷峰塔,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朱炳新以专利“金星铜瓦”中标。
经过专家认证,雷峰塔终于披上了具有“天然避雷针”功能及“多层次锻刻铜浮雕”专利技术的“铜外衣”。
随着雷峰塔作为“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被载入中国建筑史册,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也赠言道:“做铜古建,要找朱炳新。”
由此,朱炳新创造的金星铜瓦成为古建筑领域的领跑者。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朱府铜艺完成了峨眉山金顶、济南大明湖超然楼、金山寺万佛殿、威海环翠楼、广西柳州文庙、洛阳老君山、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上百个国内重大古建工程。
仅在北京长安街就完成了故宫、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首都博物馆、公安部、民族文化宫等近五十个铜装饰、铜古建经典项目。
在民间赢得了“古有秦砖汉瓦,今有金星铜瓦”的美誉。
朱炳新用铜艺开启了一个朱府铜艺的“金星铜世界”,也收获了中国铜装饰艺术大师、中华老字号杰出贡献奖、浙江工匠、华夏工匠、工艺美术大师、中华老字号十大文化人物等数十项荣誉。
同时他也是“杭州铜雕”、“叠镶铜艺”两项非遗铜艺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四)凤阳明中都遗址
凤阳明中都遗址经过2015-2021年对遗址发掘,通过揭露夯土台基及其内部磉墩,厘清了宫城内前朝区宫殿基址及部分附属建筑的布局,为进一步探讨中都建筑的开间尺度、营建次序、建造工艺等奠定了基础。
从西半部揭露的情况可知,中都宫殿为前后殿加穿堂的“工”字形布局,前后殿均为“九四”开间,前殿后出抱厦。穿堂阔三间,深七间。
后殿西侧接有可能为连廊、门房、崇楼的附属建筑。
主殿前后殿加穿堂的结构,与宋元时期宫殿建筑形制较为接近,后殿西侧附属建筑组合则与北京故宫内同位置的建筑组合十分相似。
可见其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宋元时代的传统,又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新风格。
▲明中都前朝区宫殿及附属建筑磉墩分布
▲宫殿基址大型磉墩
▲后殿西侧连廊及附属建筑
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一直成谜,2015-2021年的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解决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极大地推进了对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
宫殿布局和结构的廓清弥补了宋元到明清时期宫殿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材料,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
其主体宫殿对元代宫殿制度、规划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并对明代南北两京宫城规划模式的生成过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黄土中心台的发现则对于古代都城的规划、选址和营建理念等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2022年3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以网络会议形式在京举行。
选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
(以时代早晚为序)
1.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2.河南南阳黄山遗址
3.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
4.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5.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6.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7.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8.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9.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10.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的生动诠释,展现了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风采。
(五)“紫阳书画院”筹备处开展的活动
1.墨韵抒志 山水画家查自起的艺术世界
查自起 安徽合肥人 。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安徽省壁画院副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新安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安徽省文化艺术品交流会理事;安徽省盘龙拍卖会签约画家。
查自起是新安画派查士标后裔,自幼跟随母亲学习新安画派山水画,十岁时便参加中美协主办全国书画展并获奖,年少时曾苦攻油画,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国画、壁画。
查自起致力于传承新安画派,经师爷新安画派泰斗张仲平先生提点,笔法灵动,墨韵浑厚,画面幽冷孤寂,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
格调追随新安画派之先贤,以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为己任,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十竹斋主 书画家李士军的艺术世界
李士军 ,安徽阜阳人,1964年出生,号“十竹斋主人”。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皖新传媒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安徽省老子画院副院长,黄山画院副院长。
幼年受父母的影响,酷爱书画艺术。少年时曾拜当地著名书法家苗志力学习书法、画家肖玉磊学习国画、篆刻家刘奕云学习篆刻。
三十多年来,李士军一直从事书法、国画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奖达一百多次。
(六)、收集、整理各地上传字辈、资料。
图文:朱寿兵 朱庆明 朱永红 朱学泉 朱武 王志
审稿:本公号运营组
编辑: 朱寿兵
(信息来源:安徽朱氏公号运营 安徽朱氏 2022-04-09 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