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朱建文:清芬独赏我天华——来自大别山腹地“太湖茶”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04/28|浏览量:1268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谷尖飘香时。伴随着春雨的滋润,满载春意的春茶如期而至。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天华尖最高峰海拔达925米,而山脚下就是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的天华谷尖茶的原产地。况且这里还是位于神奇的北纬30.5度线上,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花亭湖畔,境内峰峦叠嶂,常年云雾缭绕,为太湖谷尖茶的天然孕育提供了十分理想的自然生长环境。特别是谷雨前后,天华谷尖茶在充分吸收天地日月精华的基础上,正式进入春茶采摘的利好时期。

6.jpg

7.jpg

    采茶的季节,成群的采茶人散落在层层叠叠的茶园之中,细心采摘饱满的茶芽,激情收获春天的喜悦。茶园中,一池清澈的泉水如镜,甘甜爽口,成为自古以来滋润谷尖茶的不竭源泉;茶园旁,修建了采茶步道,围起了竹制栅栏,新建了“清芬园”竹门,立起了“原产地”石碑,尤其是石刻赵朴初先生咏赞《天华谷尖茶》的绝美诗句更是增添了原产地的浓厚文化氛围和谷尖茶道意境。

8.jpg

    在距今已有120年的汪家老屋古民居前,四位茶叶专家端坐在四口铁锅旁,凭着自己几十年来在实践中积累的娴熟技术,进行传统的手工制茶,其一招一式、一平一抖,吸引了在场观众目不转睛,有的看客甚至亲手体验过把瘾。我县高级农艺师、资深茶叶专家张正友向主播芳芳逐一介绍了茶叶杀青、做形、摊凉、初烘、复烘等天华谷尖的手工制作工艺,以及每一道工序需要把控的力度、火候、时间等方面的技术均相当考究。这无疑也正是天华谷尖茶被誉为“茶之上品”的一大奥秘。

9.jpg

    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茶”。在民居旁边的安徽中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华谷尖茶会室”里,更是展示谷尖色香味形和茶艺文化的魅力所在。伴着优美悦耳的古筝旋律,五位美女正用温婉娴熟的动作展示精湛的茶艺术,传播精深的茶文化。天华谷尖外形挺直、形似稻谷、色泽翠绿、回味甘甜、白毫显露的特性说到了极致。更令现场沉浸在品茶之中。“天华谷尖茶汤色碧绿,叶底匀整,嫩绿明亮。闻一闻,香气高长,味道浓厚;喝一口,滋味鲜爽,回味绵长”。

10.jpg

听着轻快的音乐,看着茶叶在杯中开水的冲沸下,上下翻飞,张弛有度。一芽一叶,亭亭玉立,如美人起舞;轻盈灵动,如雀舌叽喳;舒腰展翅,如龙腾虎跃。任凭岁月轮回,季节更替,唯有一缕茶香,飘过秦时明月汉时关,依然在一杯水中安然陶醉,启迪人生。

11.jpg

  根据“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太湖县产茶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又据《太湖县志》记载:明清年间所产“芽茶”被列为户部贡品,其时产于境内天华诸峰一带的“南阳谷尖”,享誉皖西南。

12.jpg

    天华谷尖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是一种特级烘青绿茶。其形似稻谷,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汤色碧绿,滋味鲜爽,叶底匀整,嫩绿明亮,以味道浓厚、持久耐泡而著称。

    为发掘这一瑰宝,1986年4月太湖县人民政府特聘请全国著名的茶学专家陈椽教授亲临指导。经反复研制,恢复创制了这一历史名茶,随后更名为“天华谷尖”。意喻天为山之高,华为物之精,谷为茶之形。

13.jpg

    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曾饮天华谷尖茶盛赞其“色碧、香清而味永”,实乃茶之上品,挥毫提诗赞美:“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

14.jpg

  早在1989年“天华谷尖茶”就被国家农业部评为部级名茶,并多次在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安徽省十大品牌茶。今年,我县进一步加大了天华谷尖茶的发展和保护力度,从天华谷尖的品质安全、品质提升、对外推介宣传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办法,更好地推动天华谷尖茶真正成为业界的知名茶、高端茶。

  诚邀爱茶者同来品茶请微:13053082278,

(信息来源:朱建文,中华朱氏网安徽太湖县站长,农村农业局干部)

- THE END -

蝴蝶.gif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商品部主任:朱华情,19819884266!

image.png

中华朱氏专用酒,53度,酱香茅台系列。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朱家有喜事,就用囍酒,53度,酱香茅台系列和浓香型系列,贵州茅台发货。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蝴蝶(飞舞).gif

15.pn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