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将荒,待情归矣——成都朱熹宗祠调研有感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05/12|浏览量:1586
为完成课业的田野考察报告,我们成都锦城学院学生小组定于2022年4月23日到成都朱熹宗祠参观学习、调研。调研前一天,我们兜兜转转、很幸运地联系上了中华朱氏网站的编辑并获得了宗祠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朱文国先生非常热情地欢迎我们前往朱熹宗祠参观学习,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次日,天气极好,我们一行人早早出发。
朱熹祠堂坐落于成都风景优美的青龙湖湿地公园,入眼,就是一排气度恢弘的白墙黑瓦式建筑,周围绿树成荫,无疑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一跨入门口,朱熹宗祠的守护人朱光荣先生就非常热情地招待我们,为我们介绍朱熹宗祠的起源、发展、构造。
据了解,当年建造朱熹宗祠,并非一日之功。朱姓族人用一只公鸡和布匹交换了一个陈姓屋主的房舍,从最初的朱子书院开建,逐渐形成书院、文公殿和赣粤、入蜀、贤孙、庶裔、报本"五堂",在不断发展、修缮后,才有了现今的规模。
之后,我们通过微信、电话等与朱文国先生、会长朱勤女士取得联系,对于宗祠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感受。
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朱熹祠堂气度恢弘,但根据朱光荣先生提供的图片显示,现在我们所看见的朱熹宗祠前身其实是极其破败的。转变发生在2021年,在朱勤会长的带领下,以及朱世荣、朱文长、朱大明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才重新修建了祠堂,达到现在的规模。由昔日的零落破败到今天的典雅大气,不难想象这其中倾尽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根据受访人、现在保护朱熹宗祠的领军人物之一朱勤会长的介绍,我们对朱熹宗祠的起源和变迁有了基本了解。在调研过程中,与朱勤会长的访谈内容令人动容。面对祠堂文化没落的现状,朱勤会长一直倾尽心血修复朱家的祠堂,保住一族的根脉,让朱氏后人有根可寻。会长曾在访谈中说过“这会是我一直尽力去做的事情。”我想,这就是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最难得的赤诚心。在谈及当代年轻人与祠堂的关系时,会长也以朋友般的平和说到相信当代年轻人对宗族的情感。守护宗祠这条道路固然艰难,但我们都相信前路光明,未来可期。
由于时间紧急,朱文国先生未能亲自来到现场,但老爷子特地邀请了其好友叶先生来为我们做介绍。
(采访现场)
合影留念
通过一天的调研,大家都对朱熹宗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感受。以下是小组部分成员的心得分享:
赵凤莲: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尽管有些曲折,但在跟着祠堂守护人、讲解老师以及会长的介绍中,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宗祠文化的丰富内蕴。在调研之前,虽然也做了一些网上的资料查阅,从中了解了一些关于宗祠的信息,但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是从文字或概念上了解了宗祠,是生硬的,始终感觉自己和这类文化距离很远。但在调研之中,跟着祠堂保护人们深入去了解熹公祠堂的由来、发展和世代流传的作用,深深感受到了在中国人血液中的凝聚力和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潘瑞婷:
通过对朱熹祠堂的了解,我看到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一代伟人为国为民,而其子孙后代也都在建设祖国和自己的小家时,不忘记自己的根,不忘记自己的祖辈,怀揣祖辈的祝福,一路向前。或许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吧。
彭文静:这座朱家人的熹公祠堂,不仅象征着家族往日的辉煌,更昭示着未来的兴旺。一殿六堂已初具规模,从大大小小的天井望去,是荣耀也是希望。朱熹宗祠从不拒绝来客,我们这些外姓人也找到了一种“家”的归属感。
王秀梅:朱氏族人对维护、修建、建设宗祠的热情与付出是看得见的,那种洋溢在脸上的自豪感、与切实的行动是不会骗人的。做好一个祠堂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四样力量,都是缺一不可、需要踏踏实实去落实的。这过程艰难、充满风雨,却有一群愿意无偿为之付出自己力量的朱氏儿女。这持之以恒的力量是如此的坚实有力,是如此的振奋人心!
黄鑫雨:宗祠,在我的心中是一个神圣且亲切的词,不是因为它是宗法制度而神圣,也不是因为它是血缘纽带而亲切。走进朱熹宗祠,神圣的是踏进去的那一丝敬畏,敬畏后人的团心聚力以及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无私奉献;亲切的是映入眼帘的那一尊供桌,亲切的仿佛看到了我家遗存的那尊,让我亲切于不同家族却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
当听到朱勤会长谈到自己修建朱熹宗祠的初心时,那句“希望各地朱氏家族的人都有一个落脚地”让我心头一颤,频繁的举家迁城让我们好似渐渐遗忘了本根,小家观念好似让我们只注意到了直系亲属,少了些对族人的关怀和挂念;那句“因为我姓朱”让我眉头紧锁,深思如今的姓氏是否只是成为名字的首字而少了些对家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是否听到同姓的人时少了些亲切。对于朱氏子孙的热情接待感到很感动,他们不顾繁琐,不顾炎热,娓娓向我们道来朱熹宗祠的源由和发展,步步向我们介绍祠堂里的每一个堂,我们跟随着他们的步伐去了解朱熹宗祠,也踩着他们的脚印去弘扬中国文化让每一个人即使漂泊他乡,也想落叶归根。
王文翼: 此次走访调研朱熹宗祠,虽只有短短一下午的时间,但却获益颇多。不论是宗祠守护者的赤诚心,还是后人对宗祠那份心底最温柔的眷恋,都如此的打动人心。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留根,待后人归矣,是最长情的告白。
周琳:在调研中我深刻地能感觉到祠堂守护人对这祠堂的保护和传承,对朱子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历经很多坎坷才有现在这样一个有着具体规模和具象的祠堂,这少不了朱文国老先生和朱勤会长等朱家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我强烈感受到了朱家人内的人心凝聚力和朱子文化凝聚感。
这次调研后,怀揣着深深的感动我们回到学校,身上自觉多了一份责任。
经过四天四夜的精心准备,我们小组带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这一次汇报工作。
(汇报现场)
精美的PPT、有趣生动的视频vlog、四位主讲同学清晰地讲解、小组成员们全心的幕后服务使得这一次的汇报非常成功。课后同学们积极表示非常愿意去朱熹宗祠参观学习。
朱熹宗祠,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庙,而是朱家人心中的归属,是当代祠堂发展的典范,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在和先生们的交谈中,我们深刻地理解到他们对于祠堂建设的这一份责任感,祠堂修缮、后代归正、文化传承尽管艰辛不易,但那句“因为我姓朱”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不仅激励着朱氏族人用心呵护宗祠,更激励着朱家后人对于“根”文化的探寻,也为其他姓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朱熹宗祠的建设发展不仅加强了朱氏族人对于共同族源的情感认同,加深了朱氏宗族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归属感和中华文明的自信心、自豪感。相信从这份经历中成长的我们和广大的青少年一代也能够从中得到认识,从宗族与家国中确立起自己那一份使命与认同。
(信息来源:成都锦城学院学生小组,推荐人:朱勤,会长)
- THE END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商品部主任:朱华情,19819884266!
中华朱氏专用酒,53度,酱香茅台系列。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家有喜事,就用囍酒,53度,酱香茅台系列和浓香型系列,贵州茅台发货。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