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祭拜明孝陵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11/07|浏览量:646

						

第一节·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祭拜明孝陵

中华民国(1912-1949),是通过“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之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后,我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

微信图片_20221107151940.png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于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于熙,文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次日,通告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以民国纪年为“中华民国元年”。腊月廿五日(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之母“隆裕太后”被逼发布《退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时值当日,孙中山先生携亲眷,拜谒明太祖陵,祝告《谒明太祖陵文》曰“维有明失祀二百六十有七年,民国始建,越四十有二日,清帝退位,共和巩立,民国统一,永无僭乱。越三日,国民公仆,临时大总统孙文,谨率国务卿士,文武将吏,袛谒大明太祖高皇帝之陵!”

至此“有反于华夏传统的二百六十七年畸形残酷、卖国求荣统治”宣告灭亡;炎黄子孙从此走向崭新的未来!

“越三日”即腊月辛酉廿八(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临时大总统,携全体“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宣读《祭明太祖文》,敬告明太祖“完成恢复中华大业”。事后,孙中山先生,为加强民族团结,保存革命有生力量,以退为进,辞去临时大总统而推荐袁世凯。随即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黄埔军”校以及“国民政府”;坚持共和制政体、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及《建国方略》为背景,致使华夏再生。

微信图片_20221107151955.png

孙中山先生,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伟大旗帜而终止两千年封建帝制。

不仅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而且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孙中山先生自尊崇明太祖“驱除虏,恢复中华”遗志,到秘密会党“反清复明”、至辛亥革命“恢复汉服”走向“共和”,可谓“华夏六百年一脉相承”。为证明“自己与明太祖一脉相承”,孙中山先生于临终前,特别强调“死后将自己葬于明太祖身边(今明孝陵东侧)”。

附录(一)《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

《奉天讨满檄文》文曰:

中华开国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日(即1911年10月),中华民国军政府,檄曰: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况以神明华胄,匍匐犬羊之下,盗憎主人,横逆交逼,此诚不可一朝居也。唯我皇汉遗裔(明太祖),弈叶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降及有明,遭家不造,蕞尔东胡。曾不介意,遂因缘祸乱,盗我神器,奴我种人者二百六十有八年,凶德相仍,累世暴殄。庙堂皆豕鹿之奔,四野有豺狼之叹。群兽嘻嘻,羌无远虑。慢藏诲盗遂开门揖让,裂弃土疆,以苟延旦夕之命,久假不归,重以破弃。是非特逆胡之罪,亦汉族之奇羞也。幕府奉兹大义,顾瞻山河,秣马厉兵,日思放逐,徒以大势未集,忍辱至今。天夺其魄,牝鸡司晨,块然胡雏,冒昧居摄,遂使群小俱进,黩乱朝纲,斗聚金璧,以官为市,强敌见而生心,小民望而蹙额。犬羊之性,好食言而肥,则复有伪收铁道之举,丧权误国,劫夺在民。

愤毒之气,郁为云雷,由鄂而湘而粤而川,扶摇大风,卷地俱起。土崩之势已成,横流之决,可翘足而俟。此真逆胡授命之秋,汉族复兴之会也。幕府总摄机宜,恭行天罚,惧义帅所指,或未达悉,致疑畏之徒,遇事惶惑,僻远诸彦,莫知奋起,用先以独立之义,布告中国人,曰:‘在昔虏运方盛,则以野人生活,弯弓而斗,睒目舚舌,习为豺狼,是以索伦凶声,播越远近。入关之初,即择其强梁,遍据要津,而令吾民输粟转金,豢其丑类,以制我诸夏。传且九叶(自康熙—宣统,计传9帝),则放诞淫侈,夤缘苟偷,以袭取高位。枯骨盈廷,人为行尸。故太平之战,功在汉贼;甲午之役,九庙俱震。近益岌岌,祖宗之地,北削于俄、南夺于日,庙堂阒寂,卿相嘻嘻,近贵以善贾为能,大臣以卖国相长。本根已斩,枝叶瞀乱。虎皮蒙马,聊有外形。举而蹴之,若拉祜朽。是虏之必败者一。昔三桂启关,汉家始覆,福(弘光帝)酋定鼎,益因缘汉贼,为之佐命。稍浴汉风,遂事羁縻,维时中邦,大势已去。义士窜伏,迂儒小生,勿能自固。遂被迫胁,反颜事仇,渐化腥膻;遂忘大义,合薰于莸,以逆为正,孑孑贪夫,时效小忠。虏遂奄然高踞,骄吸民脂,浸淫二百年。汉族义师,屡蹶不起,爰及洪王(洪秀全),几复汉土。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以本族之彦,倒行逆施,遂使虏危而复安久留不去。此实孝孙之已醉,非逆胡之可长也。方今大义日明,人心思汉,觥觥硕士,烈烈雄夫,莫不敬天爱祖,高其节义。虽有缙绅,已污伪命,以彼官邪,皆舆金辇璧,因货就利,鄙薄骄虚,毋任艰巨。虏实不竞,汉臣复匮,盲人瞎马,相与徘徊。是虏之必败者二。邦国迁移,动在英豪,成于众志。故杰士奋臂,风云异气,人心解体,变乱则起。十稔以还,吾族巨子,断脰决腹者已踵相接。徒以民习其常,毋能大起。虏遂起持其间,因以苟容,迁延至今,乃以立宪改官,诈为无信,借款收路,重陷吾民。星星之火,乘风燎原。川湘鄂粤之间,编户齐民,奔走呼号,一夫奋臂,万姓影从,颓波横流,败舟航之。是虏之必败者三。’

昔我皇祖黄帝,肇造中夏,奄有九有;唐虞继世,三王奋迹,则文化彬彬,独步宇内。煌煌史册,逾四千年,博大宽仁,民德久著,衡之西欧,则逊其条理已耳。先觉之民,神圣之胄,智慧优渥,宜高踞土疆,折冲宇宙,乃锐降其种,低首下心,以为人役,背先不孝,丧国无勇,失身不义,潜德幽光,望古遥集。瞻我生身,吊景惭魂。返性则明,知耻则勇,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则汉族之当兴者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有至尊,是曰人权。平等自由,乐天归命。以生为体、以法为界、以和为德、以众为量。一人横行,谥曰独夫,凉彼武王,遂有典刑。满虏僭窃,更益骄恣,分道驻防,坐食齐民,厚禄高官,皆分子姓。胁肩谄笑,武断朝堂,国土国权,断送唯意。束我言论,遏我大群,扰我闾阎,诬我善良,锄我秀士,夺我民业,囚我代表,杀我议员,天地晦盲,民声消沉。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复我自由,还我家邦。则汉族之当兴者二。

海水飞腾,雄强参会,弱国孱种,夷为犬豕。民有群德,朝有英彦,威能达旁,乃竞争而存耳。惟我中华,厄于逆虏,根本参差,国力遂糜。虏更无状,鱼馁肉败,腥闻四布。遂引群敌,乘间抵隙,边境要区,割削尽去,拊背扼亢,及其祖庙,卧榻之间,鼾声四起,耳目蔀覆,手足絷维;遂使我汉土,堂奥尽失,民气痿痹,将破碎颠连,转餍封豕,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廓而清之,骏雄良材,握手俱见,万几肃穆,群敌销声。则汉族之当兴者三。

维我四方猛烈,天下豪雄,既审斯义,宜各率子弟,乘时跃起,云集响应。无小无大,尽去其害,执讯获丑,以奏肤功。维我伯叔兄弟,诸姑姊妹,既审斯义,宜矢其决心,合其大群,坚忍其德,绵系其力,进战退守,与猛士俱。维尔失节士夫,被逼军人,尔有生身、尔亦汉族,既审斯义,宜有反悔;宜速迁善;宜常怀本根,思其远祖;宜倒尔戈矛,毋逆义师,毋作奸细。维尔胡人,尔在汉土、尔为囚徒,既审斯义,宜知天命,宜返尔部落,或变尔形性,愿化齐民,尔则无罪,尔乃获赦宥。幕府则与四方俊杰,为兹要约曰‘自州县以下,其各击杀虏吏,易以选民,保境为治。又每州县,兴师一旅,会其同仇,以专征伐,击杀虏吏。肃清省会,共和为政,幕府则大选将士,亲率六师,犁庭扫穴,以复我中夏,建立民国。’幕府则又为军中之约曰:凡在汉胡,苟被逼胁,但已事降服,皆大赦勿有所问。其在俘囚,若变形革面,愿归农牧,亦大赦勿有所问。其有挟众称戈,稍抗颜行,杀无赦;为间谍,杀无赦;故违军法,杀无赦!

按注:《奉天讨满檄文》(分中、英两文)是孙中山先生于广州起义时,由朱淇(1858-1931)起草,以铅印版,四处张贴。《奉天讨满檄文》英文版则为孙中山的老师何启先生(1859-1914)与香港《德臣西报》主编黎德(英人)于香港拟就,俟广州起义成功,即分送各国。朱淇(1858-1931)广东南海人,朱次琦之侄,字季箴、原字箓生,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光绪三年(1877)中秀才而不仕,旋专习经史。其叔父朱次琦(1807-1881)乃清朝末年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康有为是其入室弟子。后结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发起组织的“兴中会”。

微信图片_20221107151959.png

附录(二)孙中山先生《谒明太祖陵文》

1912年2月12日(腊月廿五日),宣统帝溥仪之母“隆裕太后”被逼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时值当日,孙中山先生携亲眷,拜谒明太祖陵,祝告《谒明太祖陵文》曰:

维有明失祀二百六十有七年民国始建越四十有二日清帝退位共和巩立民国统一永无僭乱越三日国民公仆临时大总统孙文谨率国务卿士文武将吏袛谒大明太祖高皇帝之陵而祝以文

昔宋政不纲辽元乘运扰乱中夏神人共愤。唯我太祖奋起草野攘除奸凶光复旧物十有二年遂定大业禹域清明污涤膻绝盖中夏见制于边境小夷数矣其驱除光复之勋未有能及太祖之伟硕者也后世子孙不肖不能敪厥武委政小人为犹不远卵翼东胡坐兹强大因缘盗乱入据神京凭肆淫威宰割赤县山川被其瑕秽人民供其刀俎虽义士逸民跋涉岭海冀振冠裳之沉沦续祚胤于一线前仆后起相继不绝而夭未悔祸人谋无权徒使历史编末添一伤心旧事而已自时厥后法令益严罪罟益密嗟我汉人有重足倾耳箍口结舌以保性命不给而又假借名教盗窃仁义锢蔽天下使无异志帝制之计既周且备将籍奸术长保不义然而张(之洞)(国藩)划策于私室林清(1770-1813)焱起于京畿(之洞)(鸿章)倡教于川陇洪杨(洪秀全、杨秀清)发迹于金田虽义旗不免终蹶亦足以见人心之所向矣降及近世真理昌明民族民权盎然人心加以虏氛不竟强敌四陵不宝我土富以其邻国人虽不肖犹是神明之胄岂能忍此终古以忝先人之灵乎于是俊杰之士飙发云起东南厥始发难吴樾震以一击徐锡麟注弹丸于满酋之腹熊成基举烽燧于大江之涘以及萍乡之役镇南关之役最近北京暗杀之役羊城起义之役屡起屡踬再接再厉天下为之昭苏虏廷为之色悸,酝酿蝉蜕以成兹盛武汉首义天人合同四方风向海隅景从遂定长江淹有河淮北方既协携手归来虏廷震惧莫知所为奉兹大柄还我汉人皇汉民族既寿永昌呜呼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昔尝闻之夷狄之运不过百年’,清朝历年乃倍而三非天无常事会则然共和之制亚东首出事兼创造时异迟速求仁得仁焉用怨言又闻在昔救时之士尝跻斯丘毷励军志俯仰山川唏嘘流涕昔之所悲今也则乐郁郁金陵龙盘虎踞宅是旧都海宇无叱有旆肃肃有旅振振我民来斯言告厥成乔木高城后先有辉长仰先型以式来昆伏维尚飨!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鉴临之敬告!

附录(三)孙中山先生《祭明太祖文》

  “越三日宣统帝溥仪之母“隆裕太后”被逼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第四日(1912年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临时大总统,携全体“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宣读《祭明太祖文》,敬告明太祖“完成恢复中华大业”文曰:

中华民国元年215辛酉临时总统孙文谨昭告于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即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之灵曰:呜呼国家外患振古有闻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不幸季室俶扰国力罢疲满清乘间窃据中夏我邦人诸父兄弟迭起迭仆至于二百六十有八年呜呼我高皇帝时怨时恫亦二百六十有八年也岁在辛亥八月武汉军兴建立民国义声所播天下响应越八十有七日既光复十有七省国民公议立临时政府于南京文以薄德被推为临时总统瞻顾西北未尽昭苏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牖启后人成兹鸿业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敬于文奉身引退之前代表国民贡其欢欣鼓舞之公意惟我高皇帝实鉴临之敬告

第二节·中华国父与“洪门”

据《洪门堂谱》记载:“洪门”乃建文之裔五门“黄洪刘李(一说‘洪’)陈”。孙中山先生祖母黄芝兰(1792-1869),系“洪门五房”之一黄氏家族。于是,孙中山先生反清革命,以洪武皇帝及建文后裔自居,寻求“洪门天地会”支持。洪门“致公堂”总堂主黄三德,竭尽全力资助孙中山先生进行反清斗争。加拿大第一洪门组织“洪顺堂”即黄深贵于1863年所建。国民党建党初期,党内最大一股政治势力,即为洪门“天地会”。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的重要原因即追忆明朝建都南京所致(本节分见《中华民国建国史》《洪门堂谱》)。

(一)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华夏”

1893年,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缅怀明太祖“建立一个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次年(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先生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改革主张(未被李鸿章接纳)。同年11月,孙中山先生自上海至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旨在“恢复中华”誓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二)定明太祖为“中国大民族革命伟人”

1906年,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演说中宣称:“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同年《民报》刊载明太祖像,称之为“中国大民族革命伟人”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2月,孙中山亲临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前线起义。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此时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精神,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鼓舞。

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全国巨大反响。遂爆发“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先生于美国得知消息之后,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每省1票,16票赞成1票反对)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三)首次公开祭拜明孝陵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于南京宣布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宣统帝(溥仪)被逼退位。当日,孙中山先生携亲眷,拜谒明孝陵,祝告《谒明太祖陵文》曰“维有明失祀二百六十有七年,民国始建,越四十有二日,清帝退位,共和巩立,民国统一,永无僭乱。越三日,国民公仆,临时大总统孙文,谨率国务卿士,文武将吏,袛谒大明太祖高皇帝之陵!”

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临时大总统,携全体“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宣《祭明太祖文》,敬告明太祖“完成恢复中华大业”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遗嘱“《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先生于《国事遗嘱》总结自己40年革命经验,遗曰“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并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号召。

孙中山《遗嘱》全文: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遗嘱指出,按其“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指明将其遗下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继承其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其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1929年,孙中山遗体,就其生前要求,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旁(中山陵)。

第三节·蒋中正祭明孝陵

  自中华国父孙中山先生创建民国,一直有祭拜明太祖的传统。早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便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壮举。 

一、蒋中正祭拜明太祖

继中华国父孙中山去世后的第三年,即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蒋中正身着长衫,祭拜明孝陵;当日北伐中的国民政府奠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时南京国民政府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尊祭轩辕黄帝、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华夏古代民族英雄。

微信图片_20221107152005.png

二、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祭明太祖

1936年4月5日清明节,国民政府南京各机关、在京文武长官等600余人,集体祭拜明孝陵。时任政府主席林森(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为主祭官;“行政院”院长蒋中正、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和冯玉祥为陪祭官。上午九时整,于明孝陵前祭堂,行中华大祭拜礼。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宣读祭明孝陵文》,曰:

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5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敬荐馨香致祭于孝陵曰:惟帝天授智勇,奄奠寰区,奋民族之威灵,复黄炎之疆域。以三十年栉风沐雨,开三百载大业丕基,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同符高光,远超唐宋。今者奠都建业,近接山陵,仰龙蟠虎踞之形,思济世安民之德,恭行秩祀,式荐苾芬。冀灵爽之凭依,佑生民无既,伏维昭假,鉴此悃诚。尚飨!

微信图片_20221107152009.png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夏民族救亡之时,明太祖民的民族主义精神更显得重要。1940年,方觉慧(字子樵1886-1958)先生所撰《明太祖革命武功记》,对明太祖的民族革命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蒋中正为之作序。其《序》文曰:蓟春(今属湖北)方子樵同志,编撰明太祖革命武功记既竟,属为之序:按明祖崛起草莱,志期匡复,收揽豪俊,剪刈群雄,十五年间,遂成光复华夏之大业厥后抚定边陲,扬威绝漠,驱除倭患,开国规模粲然大备,史称其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殆非虚语。

微信图片_20221107152013.png

至此,是崇祯甲申(1644)以来,华夏政权官方三续祭拜明孝陵。(第一祭为太平天国;第二祭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第一届国民政府;第三祭是以林森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切历史都是一部当代史。所有对明太祖民族英雄光辉形象的诠释,皆告诉我们“日月之能久照,万世不改其明;尧舜之道不息,万世不改其行”为“万世根本,中华民族永勿相忘”。我们每一位身披“黄皮肤”的中华子民,都要时刻牢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石刻铭文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时刻牢记几千年来“为了民族大义和民族独立,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人们”;时刻牢记“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前赴后继,而不惜献出个人生命的先烈”。

微信图片_20221107152018.png

(信息来源:明朝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华朱氏网

2022年11月7日 转发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