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沈万三疑案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19/11/13|浏览量:1253
朱长胜推荐 一、明初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坦斋文集》记载: 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 自予备官春坊词垣以来,日于班次拱听圣训,恒钱谷所暨必首称吴中沈氏。国初,有万三公、万四公兄弟率先两淛户家输其税石者万。玉音嘉叹久之。复献白金为两者千五以佐用度。上曰:“尔心诚忠,意诚厚,第系天下观望,万一人人相效,是启利原,一有不效,人必不自安。我今富有天下,政不少此也。”好语却之,不得,乃俾任所意造廊房楹者六百五十,披甲马军者千,务罄是金乃已,其诚至若此。嗣是厥家或被告讦,或旁累所逮,往往曲为肆宥。宸衷眷注固多沈氏长者,亦以风厉天下也。以任海内户家为京官,六曹近侍各举所知,惟万四公曾孙玠简在帝心,首擢奉训大夫、户部仓曹员外郎,例不受禄,继有旨愿受者听。玠辞曰:“臣玠诚不敢以富饶故妨诸户家,念臣一门自国初到今屡蒙恩宥,得保有妻孥田庐,已逾素望,又尊官之荣逮妻子,何敢更受禄哉。”叩谢至再,上愈益器重之。日请于予曰:“先父汉杰公没且二十稔矣,多事因循,未遑暴先德飣诸石,学士如肯赐之文,旦夕具行述以请,则诺之。后数日,介吾徒今兵曹书佐蔡诚导之来,持乡贡进士萧放所状,宥以币端,再拜请铭。按状: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朴,因家焉。人遂以其所在莱未田者归之,躬率子弟,服劳其间,粪治有方,涿洩有法,由此起,富埒于素封。恒谓二子:“乐莫如兼济。”二子世遵先训,益大厥家,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 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汉杰复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读书勤生,浸广先业,在里中为人排难解纷,奔人之急甚己之急,乡里诵其有祖、父长者风。妣邑中富室张氏,妇道母仪,甲乙是邦,先夫子二年卒,附葬其兆。二子:长即玠,娶龚氏;次琼,娶唐氏,皆簪缨族。二女:德宁适吴江曹为儒家子;妙智赘张进知绍兴、诸暨县。孙男三,曰海、曰广、曰京华;孙女一,妙善,适曾坚,前黄陂县尹爟之子:皆玠出也。处士生元延祐庚申(1320年)月日,卒以大明洪武辛亥(1371年)五月十三日,寿五十有二。其月二十九日葬于南兴隆荡之北。呜呼,若处士诚如太史公所谓君子之富好行其德者矣。夫惟由本富起来,本之富者支亦富;由好德为心,啬其清贵于前者必兼有贵富于其后。斯宰物者报施善人之道也。是宜铭,铭曰:……。 刘三吾写此文是应沈玠之请而作,此时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距沈汉杰死已经二十年了。 二、沈万三在《明史》中叫沈秀 墓志铭显示非明朝人(来源:北京青年报) 沈汉杰的墓志铭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说沈家获罪,是在洪武15年,流放地是云南。 三、清道光间在周庄东北杏村沈氏墓地出土 卢充耘《故沈伯熙墓志铭有序》: 公讳庄,字伯熙,姓沈氏,苏人也。其先世以躬稼起家。曾大父祐,由南浔徙长洲,见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父旺,丰姿庞厚,有二子:长曰至,季即伯熙也。伯熙为人持重和逊,衣冠步趋襢如也。平居善事亲,喜接宾客。闾昙淅袢葩恂,不倚富以自矜。虽然憎一人,亦罔形乎词色,内外咸德之。尤克纪纲家事,好蓄书史奇玩,每清暇则出而陈之,坐若翁于堂上,俾家人具酒馔,伯熙与其兄献寿称觞,怡怡怿怿,一门之内,父子昆季蔼如也。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入则抱其兄痛泣曰:“吾兄素羸不堪事,今乃至于斯耶?”既而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药莫疗,竟以其年五月二十一日卒于京,春秋四十。以是月二十七日权厝于上元县之礰石冈。去年冬,兄子德全舁榇归,未克葬。今始营新丘于长洲二十六都影邨羔景字围之原,将卜以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窆焉。伯熙凡两娶唐氏,俱无子,先卒;后娶郭氏,生男一人曰基,甫六岁。呜呼!伯熙之死,人谓忧其兄而殒其生也,可悲也夫!是宜铭。 铭曰:繄乃祖兮昌厥施,嗟若人兮肃令仪。方昆仲兮相谐嬉,羌罪疾兮纷交驰。念手足兮人罔知,心郁陶兮形益疲。胡一朝兮天夺斯,命修短兮理有之。殡旅次兮魂畴依,泣老亲兮号孤嫠。侄返囗兮涕涟洏,卜佳城兮葬以时。枕高陇兮揖清溪,土肉厚兮松迟迟。正丘首兮礼弗违,安汝魄兮奚所悲。续有嗣祭不惰,勒贞珉兮系铭诗。 何先龙《明初沈万三父子谪戍辽阳云南考》记载: 明初刘三吾《故处士沈汉杰墓志》:自明初我入翰林院以来,太祖只要提到赋税,必首称吴中沈氏,明初有沈万三、万四兄弟,率先于江浙富家输粮万石。汉杰之先吴兴人,迁居南浔,祖父沈佑迁苏州长洲东蔡村,爱其水田肥沃,就定居下来。得到当地人送的一块荒地,亲率子弟辛勤耕耘,灌溉排泄得法,以此起家,沈祐有两个儿子,长子沈富,字仲荣,即沈万三;二子谨遵祖训,乃成富户。 光绪《周庄镇志》引《沈伯熙墓志铭》:曾祖沈佑由南浔迁长洲,见土地肥沃可耕,就定居下来,祖父沈万三发扬光大祖业,亲率子弟耕耘,又能周济邻里,乡人称之为长者。 明永乐庚子(1420)李浩《三迤随笔》:洪武十九年,辽阳拨来军犯四人,并附有牒文。义兄沐英亦附书于后:此乃江南第一巨富。因修南京城,出资可敌国资。因犒军事而动帝怒,而没其家,并发配辽阳十二年。因沐英与沈万三有旧交,太祖诏沐英入京问云南事,沐英本太祖义子,谈及沈万三事,太祖怒气已平。沐英说:沈万三精通理财,求太祖拨沈万三父子入滇,为西路理财。太祖于是拨沈万三父子戍滇,后沈万三觉愿隶籍大理,沐英发牒隶天威径囚籍。余与沈万三会。见牒文:沈万三名富,字仲荣,湖广南浔人,先充军辽阳。洪武十九年,拨云南总兵府。余得沈万三父子,安其子于合江铺哨,并为其脱籍为民。 张继白《叶榆稗史·沈万三入滇》:金陵巨富沈万三,获罪谪辽。 李以恒《淮城夜语》:明初无极高僧,善诗文,与沈万三等交往密切,多诗词应和。 《沈万三何以富甲天下》记载: 明初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坦斋文集》内,有沈万三侄儿的《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云:“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佑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朴,因家焉。人遂以其所污莱未田者归之,躬率子弟,服劳其间,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此起,富埒于素封。恒谓二子:‘乐莫如兼济。’二子世遵先训,益大厥家。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 明朝古墓考古发现,推翻朱元璋一桩悬案,证实清朝篡改历史 明朝嘉靖年间,奸臣严嵩主持科考,对官职明码标价,一位来自浙江嘉兴的进士花费1.3万两白银购得吏部考功主事一职,世人惊叹的称之为“沈万三官”。 为什么会这么叫呢?这是因为沈万三在明朝时就是财富的代名词,而沈万三更是号称明朝首富,财富甚至多过明朝的国库。 清朝修撰的《明史》就记载了这样一桩事:朱元璋在修筑南京城墙时,“吴兴富民沈秀(沈万三),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足见其雄厚的实力。沈万三原本是想讨好新兴的大明王朝,但不料招致朱元璋忌恨,起了杀心,幸好马皇后求情,沈万三才免过一死。 但是,沈万三最终的结局依然十分凄惨。按照《明史》的说法,朱元璋是觊觎沈万三的巨额财富,因此才抄没其家产,并将其流放到了云南。这种说法直到清朝末年依然十分盛行,光绪版朝的《嘉兴府志》就明确记载说:“已而,富民沈万三等又以事被籍没”。 上至官方国史,下至县府方志,都众口一词地认为朱元璋生性多疑善妒,而沈万三的获罪也并非触犯了大明律,仅仅是因为他过于富有。 但是,两块明朝古墓随葬墓志石碑的出土,却意外为我们揭开了历史谜案的真相。 第一块名为《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按照碑文的记载,墓主沈汉杰,吴兴人,大父名叫沈祐,靠耕植发家,富甲一方。沈祐生有两子,长子沈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子沈贵,字仲华,即万四公。沈汉杰死于洪武四年(1372年),寿命52岁。 第二块名为《故沈伯熙墓志》,内容与第一块高度雷同,都是讲述了家族历史,不同的是,沈汉杰是沈万三的侄子,而沈伯熙则是沈万三的孙子。沈伯熙死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寿命40岁。 这两块埋葬时间不同、出土时间也不同的墓志铭相互印证,为我们理清了首富沈万三的家世脉络,同时也透露出一点极为重要的信息:沈伯熙生前曾“坐若翁于堂上,俾家人具酒馔”,这说明他已经沈家辈分最高之人,换言之他的爷爷沈万三最晚在1386年之前就已不在人世。 按照墓志叙述的沈万三祖孙三代事迹上推,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时,沈万三的年龄在80到90岁左右。但是,明朝发动征云南之战却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彻底平定则要到了1382年之后。 即便沈万三是个长寿之人,具备抄家流放云南的条件时,都已经接近100岁了,对强调孝道治天下的朱元璋而言,会处于觊觎财富的目的对一个百岁老人行此残忍之事吗? 沈玠奏章的发现,彻底推翻了这种可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沈万四的孙子沈玠被擢升为户部员外郎,在奏疏中沈玠曾提到:“臣等田地家财,都是上位保全底,又蒙赐俸,难以消受,敢辞。” 这说明,在1388年时,沈家的财富依然还在,并没有受到抄没,而上文已述,根据“沈伯熙坐若翁于堂上”判定,沈万三最晚的死亡时间不会超过1386年。 可见,沈万三主要人生轨迹是在元朝,到明朝时他的发家事迹开始传播,成为财富的代名词。但自清朝修撰《明史》后,人们的关注点变成了朱元璋对沈万三的迫害。沈万三侄孙墓志的出土,可谓彻底推翻了这桩流传百年的悬案,也彻底洗刷了清朝泼给朱元璋的脏水。 而至于沈万三究竟有没有活到明朝,这个已经不重要了。朱元璋以布衣之身开创明朝伟业,可谓一代英主,所谓的嫉妒万三家中有聚宝盆因而靠阴险手段予以报复的狠毒形象,完全是抹黑。 【资料来源秦皇汉武记】 《沈万三研究札记之二》记载: 能够帮助解决沈万三生年问题的史料是《故沈伯熙墓志铭有序》与《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分别是沈万三孙子沈伯熙与侄子沈汉杰的墓志铭。前者作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出土于清道光年间,录入清代的《周庄镇志》;后者作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今可见于明刘三吾《坦斋刘先生文集》。虽然这两篇墓志铭都有隐瞒沈氏经商致富事实的缺陷,但这是明清时期的通病,不必苛求。而以它们墓主确切的生卒年来推求沈万三的生卒年,应是基本可靠的,再辅以其他相关内容,沈万三较为确切的一些行事当能进一步揭示出来。 据上述两个墓志铭载,沈万三孙子沈伯熙,生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侄子沈汉杰,生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沈伯熙是沈旺的小儿子,其兄叫沈至,而沈旺又是沈万三的小儿子;沈汉杰则是沈万三弟弟沈万四的小儿子,其兄名德昌。 《沈万三研究札记之九》记载: 目前绝大多数人公认的沈万三家世资料来自《故沈伯熙墓志铭有序》、《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两篇墓志铭。沈伯熙是沈万三孙子,其墓志铭说:“曾大父祐,由南浔徙长洲,见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父旺,丰姿庞厚,有二子,长曰至,季即伯熙也。”沈汉杰是沈万三亲侄,其墓志铭也说:“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仆,因家焉。……恒谓二子:‘乐莫如兼济。’二子世遵先训,益大厥家。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 《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撰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作者刘三吾是洪武年间老儒,曾为翰林学士,不仅是沈万三同时期的人,且还是较为了解沈万三事内情的人。《故沈伯熙墓志铭有序》作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作者卢次农稍晚于沈万三,江西南昌人,入昆山籍,可称是沈万三的半个乡亲,他的伯父卢熊则为明《洪武苏州府志》编撰者,所以卢次农对沈万三家世等情况也是比较清楚的。更可宝贵的是这两个墓志铭能够相互印证,人们由此可知沈万三父为沈祐,沈万三名富,字仲荣,有弟沈万四名贵,字仲华,兄弟一共二人……这样的沈氏父子家世的可靠性应是无容置疑的。 《沈万三家族败落之谜》记载: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祖上迁居长洲(今江苏苏州)东蔡村,到他父亲沈佑时迁至湖州南浔沈家漾。元至正二年(1342)南浔一带大水,贫民纷纷逃往他乡,沈佑也在此时迁往周庄。 明史专家顾诚先生曾作《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详细考证了沈万三的身世,否定了他是明初人的说法,认为他生在元代也死在元代,史籍中有关沈万三在明初的一切“事迹”均是讹传。 沈万三的确切生卒年虽然难以查清,但他在明朝建立以前即已去世是可以确定的。《吴江县志》卷五六载:“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密从海道运米至燕京。” 张士诚的军队攻占平江路(苏州)是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这就是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沈万三已死去十二年以上。既然他已经在元朝末年去世,当然不可能遭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打击了。 【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吴江县志》里说:“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县志源自明人莫旦撰写的《吴江志》。莫旦,在文后加了存疑的注释。】 《沈万三及其后裔考辨》记载: 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朴,因家焉。人遂以其所在污莱未田者归之。躬率子弟,服劳其间,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此起,富埒于素封。恒谓二子:“乐莫如兼济。”二子世遵先训,益大厥家。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汉杰复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读书勤生,浸广先业,在里中为人排难解纷,奔人之急甚己之急,乡里诵其有祖、父长者风。妣邑中富室张氏,妇道母仪,甲乙是邦,先夫子二年卒,附葬其兆。二子:长即玠,娶龚氏,次琼,娶唐氏,皆簪缨族。二女:德宁,适吴江曹为,儒家子;妙智,赘张进,知绍兴诸暨县。孙男三:曰海,曰广,曰京华。孙女一:妙善,适曾坚,前黄陂县尹爟之子。皆玠出也。处士生元延佑庚申月日,卒以大明洪武辛亥五月十三日,寿五十有二。其月二十九日,葬于南兴隆荡之北。 据此可知,沈万三的父亲名祐,原本居住在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后迁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沈祐有二子:长名富,字仲荣;次名贵,字仲华。但两人之通行名,为万三、万四。 据“汉杰铭”,沈万四有两子,长名德昌,次名汉杰。汉杰生于元延祐七年(1320),卒于明洪武四年,享年52岁。汉杰有两子玠、琼,两女德宁、妙智。截至洪武二十四年作铭时,沈玠共有三子海、广、京华,另有一女妙善,沈琼则无子女。《逆臣录》“顾常招状”中,谓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其次子顾学礼“在家置酒,请到粮长并豪户”,参与者共15人,其中包括沈海,可知近坏人。沈海牵入蓝案被杀。 【转载,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