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民 | 《小炳朱氏族谱》研读与实地考察笔记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10/26|浏览量:895
屯溪老大桥坍塌那年,也就是庚子年(2020),同乡同事钱顺遂来串门,带来其女婿家藏的谱牒休宁《小炳朱氏族谱》借我研读。读谱之余,深感小炳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生态都很好的村落。联想起早年从休宁县志中得知明进士张应扬的故里在小炳,更感觉这村落深有文化底蕴。随后,又读到文友汪红兴、陈琪的相关文章[1],更加深了印象,实地踏访愿望日切。我先写了《对朱熹族祖惟则公后人的一点研究(嘉庆休宁《小炳朱氏族谱》研读札记)一文,心想寻访小炳的机会总会有。
小炳村发掘《为感恩义特立纪念碑》
前不久,红兴得知小炳发掘一古石碑,尽管残缺了些,但颇有研究价值。甲辰二月十五(公历2024年3月24日),以走村寻碑而闻名国内外的陈琪约我与红兴去小炳看看这块碑,这可是正中下怀的事。
陈琪驾车,从屯溪出发上高速,途经休西郑家坞、黄泥塘,行至石田,接到红兴,直达溪口镇所在地上溪口村,再行约20公里,沿率水溯源而上到冰潭,越冰潭大桥去北岸,左拐水泥公路,再行约4公里,便到小炳。经红兴介绍,认识了谱牒文献记载的村中主姓之一、村长张炳光先生,还有主姓之一、年届耄耋的村民朱兴邦先生,真真是件高兴事。
一、
小炳,又称炳川、炳源,为休西溪口镇冰潭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与祁门县凫峰镇毗邻。这里,群山环抱,古木参天,林竹似海。当地一直流传“祁门三个坑,抵不上休宁一小炳”。祁门三个坑,指的是土坑、石坑、洪坑。此三坑,历史上素负盛名,居然抵不上一小炳,小炳村曾经是怎样的经济富庶与人文兴盛,可以想见。
小炳村水口浓荫蔽日
小炳深藏率水上游山坞间,村口朝东,南北青山叠翠,中间一条小溪缓缓东流。溪流两边的房舍道路,因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子分上下村,虽然只有一百六七十人口,但却是率水上游一颗璀????的明珠。
张、朱、项三氏,原为村中主姓,此外还有万姓等。这里的张姓称“甲道张”,迁自于婺源甲路;朱姓称新安朱氏,也迁自于婺源;项氏迁自于附近的江潭;万姓迁自于江西,但比较晚。一万姓村民告诉笔者,其曾祖坟墓就葬小炳山头。据此估计,万氏由江西迁小炳至少也有个把世纪。
在小炳,张姓人家聚居村尾,朱姓人家聚居村首。上下村间隔约400米,中间由项姓人家居住,但大都外迁苏浙赣等地,如今也只有一户人家居住。
休邑小炳基址之图
唐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爆发,朱师古奉祖父朱介与父亲朱禹一由姑苏(苏州)饮马桥迁歙州黄墩;朱师古,史称师古公,为新安朱氏始迁祖。朱师古生四子:古训、古僚、古祝、古祐。朱熹堂弟朱然作《朱氏源流》说:
(师古公)长子古训,名珉,为南唐幕下将,又徙金陵;次子古僚名瓌,因陶雅公命领兵三千镇戌婺源,为制置茶院,遂家长田;三子古祝,名璋,居婺香田;四子古祐,名□(缺字:左王右革),军总管任休阳,后卜基鬲山。新安之有朱氏自此始。[2]
官任制置茶院的朱瓌称茶院公,生廷隽,廷隽生昭元,昭元生惟甫,由惟甫传至朱熹,历五世(惟甫——振——绚——森——松——熹),朱熹是朱瓌的九世孙(惟甫的六世孙)。这些情况,对于研究朱子学和新安名族的学者来说,应该是很清楚的。与笔者共过事的已故黄山日报副总编辑朱世良先生,属休宁月潭朱氏,他是惟甫公后代;黄山徽字号雕刻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安徽省非遗(徽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朱伟,是朱熹之嫡裔。
小炳始祖桓公像
据《小炳朱氏族谱》记载,小炳朱氏始迁祖朱桓,南宋末年从婺源迁来。朱桓与朱熹父亲朱松是隔堂兄弟。朱松的高祖叫惟甫,朱桓的高祖叫惟则,惟则是惟甫的胞兄。惟则、惟甫的父亲朱昭元,是朱师古的玄孙。
休宁《小炳朱氏族谱》修于清嘉庆己卯年(1819)春三月,修谱人不可考。作序人朱梦莲是晚清时期人,原名锋,字香江,号稻村,朱师古32世(朱桓24世)孙,生乾隆壬子(1792),廪供生,考取壹等即补教谕,娶叶村孙氏。他是小炳朱氏人家引为骄傲的一大名人。稻村先生为族谱作序,时年二十八,在安徽凤阳府学教授任上。如今,小炳来龙山上有他的风水,墓碑显示墓主“晋封中宪大夫原任东流县教谕凤阳府教授稻村朱太姻翁夫妇墓”,题字的是“赐同进士出身刑部主事姻再姪汪汝纶”,这汪汝纶,据说是休西石田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墓碑立于光绪二十年,至今才130年,遗憾的是,墓室已被盗墓贼光顾过,留下一大窟窿。
小炳村口的“紫阳桥”
我所见的《小炳朱氏族谱》,纵29公分,横18公分,全两册,棉纸本,不分卷,总共148双页(不含已破损的封面封底)。谱书正文除了嘉庆序、凡例和朱熹撰《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朱然撰《朱氏源流》、朱松撰《承事府君森公行状》、徽州郡志载《朱子世家》、朱熹撰《奉使直秘阁弁公行状》等文献外,便是墓图和世系图。
朱惟则,又名天秀,字一美,“生(宋)开宝(975)乙亥正月十一子时,殁宝光(元)戊寅(1038)正月十三日,娶程氏,合葬(婺源)万安乡千秋里长田花园坞”。惟则生纶,纶生析,析生正,正生桓。
“茶院公”三传而至惟则、惟甫二公,于是有长田、潋溪两派之分,潋溪为惟甫公派,长田为惟则公派。(长田)公生纶公,纶公生析公,析公生五子,我正公居其幼。正公(生)桓公,公赋性颖异,好读书,躭幽静,书法遒劲,诗情雅澹,隐居徜徉,不求仕进,爱炳源山水之胜,遂从而家焉,云仍蕃衍,继继绳绳。[3]
族谱世系图记载始迁祖朱桓有63字:
桓,字时文,一字文成,迁小炳,公素性恬淡,好读书,适志林壑,不求仕进,爱是乡山水之胜,遂家焉,娶板桥杨氏,合葬庄后蛇形黑字肆千陆百陆拾叁号山子山午向。[4]
朱兴邦向汪红兴介绍村中旧私塾遗址
新安朱氏迁婺源后,诗书传家,子孙后代好读书,隐居授学,无意科举。“性恬淡,好读书,适志林壑,不求仕进”的朱桓,南宋末年由婺源迁居小炳,很可能是来小炳教私塾,因钟爱当地山水之胜,娶附近板桥村杨氏为妻,于此安家。休西板桥杨氏为杨行密之后,其迁休西板桥,比朱氏迁小炳要早。小□村自古重视教育,延师课子,据说村口不远处的山脚下曾经有个学堂,停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个学堂可能是在古私塾遗址上建的。
二、
小炳村近时发掘的石碑,张炳光先生领我们见到,碑名《为感恩义特立纪念碑事》,陈琪耗了很大精力将碑文拓了下来。
据碑谱文字比对可知,碑中的梦芳公,是前文提到的修谱人朱梦莲的胞弟,原名铻,乳名宗仰,字采舒,号芬亭,生于嘉庆丙辰年(1796),娶山背汪氏。谱上仅载梦芳有子名瀛,“行正十八,名陶荪,生嘉庆丙子”,嘉庆丙子年,即公元1816年。嘉庆己卯修谱时,“瀛”年仅四岁。据碑,梦芳生四子:伯正瀛,伸正澍,叔正涵,季正????。正瀛,也就是谱中的“瀛”,因排行正字辈,遂名正瀛,为梦芳公长子。而正澍、正涵、正????,是梦芳公二、三、四子,他们出生于修谱之后。由碑文“咸丰九年,先祖捐馆舍”,可知梦芳公1859年离世,享寿六十三。
村长张炳光(左⼀)、本文作者(中)
与村民朱兴邦(右⼀)在拓碑现场
旧时的典当业,是徽商经营“盐典茶木”四大宗之一,以休宁人为最。据石碑文字可知,小炳村的朱梦芳,正是当年设典业于江苏溧阳的典商。溧阳,今为江苏省常州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常州市西南部,地处长三角西南的苏、皖两省交界处。徽商融入长三角比较早,朱梦芳是其中之一。朱梦芳的四个儿子中,至少长子继承其业,前三子均在咸同战乱年代“见背”[5],最小儿子正????虽然离世较晚(殁于光绪八年即1882年),但他“素有癫风,不谙世务”,朱氏家族内外事务,全靠长房之子朱大本[6]维持。正如碑文所言:“家庭内外悉赖长房伯兄大本维持,所遗产业微赀,亦仗伯兄独力经营,添置田产,安葬祖父母坟墓,为诸姑出嫁,为诸弟婚教,殊费苦心”。尤为难得的是,民间所称“粤逆倡乱”的咸丰年间,“伯兄挈四家搬移,风霜雨雪,备历艰难。回家捉土匪,几被所害……溧阳当屋乱后被人侵占,讼累三年,始业归故主……伯兄不辞劳苦,屈膝公堂,争执夺回,以获有各房今日屋租之用者也”。光绪七年,伯兄大本,因年事高,不能再总理纷繁家务,遂召四房兄弟析产,“均分,毫无私蓄”,“一生孝友,公尓(而)忘私”“公平正直,近世罕有”。这位伯兄,离世于光绪三十一年春。为不忘他的恩德,矢志自立,“以期无负先祖创业之艰。伯兄守成之难”,值伯兄离世周年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二、三、四房后人,“共同商议,勒碑于聿修堂左边”[7],以便四房子孙永远纪念。“聿修堂”,很可能是梦芳公一族之支祠,今已不存。
据朱兴邦老人透露的信息可知,清末民国间,小炳依然人才济济。兴邦之父朱坤(1910—? ),字(或号)剑泉,按世系属“永”字辈,他是国民党员,民国间做过休宁县民政科长。其弟朱达斋,曾供职国民党休宁县党部,中共地下党员,抗战爆发后加入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朱坤生有三子三女:长子世清(1928—2006),属龙,休宁中学或屯溪中学毕业,因学业优秀,本保送哈尔滨军政大学,但过不了政审关去不了,1958年被打成右派,1962年获平反,后死于中风;次子世浩,早年考取大学,曾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科教授(已故);长女二女三女,分别名宜娟、德娟、秀娟,三子即朱兴邦,谱名世泱,1945年出生,而今虚龄八十。他说自己名字取得大,但本事不大,没得用,一生务农。
作者(右一)在村民朱兴邦家门口
与朱兴邦(左一)合影
陈琪拓碑后,张炳光先生领他与红兴去发掘石碑的实地勘察,我因行动不便未去,朱兴邦老人约我到他家坐坐,喝点茶。小憇间,他透露了以上信息。
三、
朱桓在小炳定居后,子孙蕃衍,四处播迁。族谱对宗人迁地有明确记载,以便敦宗睦族,该谱凡例说得好:“族盛支繁有散处他乡者,设略而不书,日后何以敦收族之谊。故知其者必详载之,不知其地者亦必存其迁派。”
据谱记载:朱桓孙子朱义、曾孙朱兴迁居小炳上村;曾孙朱雄迁常州靖江县沙头镇;8世孙朱吉迁祁门。
小炳村村口
明代以降,播迁他乡者渐渐多起来。如13世孙朱仕信及子朱玑、朱琥迁太平;朱玑儿子朱汲迁常州靖江县东乡,朱琥之子朱海迁常州靖江县姑苏脚下;14世朱保、16世朱儔、朱传、朱杰、17世朱瑚迁池州;16世朱儦迁江西广信府;16世朱仪迁太平;16世朱住、朱伍、朱盛、朱德迁江苏靖江;17世朱国缨、朱腊九、朱国通、18世朱三老迁江苏句容;17世朱国兴先迁歙县将村,继迁休宁商山;17世朱之朋,19世朱佛佑、朱佛生迁常州;18世朱天寿迁建德;18世朱祈迁江西乐平龙亭;19世岩粟迁江西景德镇;19世朱鍢迁浙江开化严村。清代,21世朱桦迁江西弋阳大桥镇;22世朱才迁上海县界浜高桥镇,22世朱耿迁江西;22世朱照迁楚(湖北)。
小炳朱氏播迁,文字本可一笔带过,为便于外地朱氏寻根,以故啰嗦了。
昔时,天下之民“寄命于农”,而徽州山多地少,徽民多“寄命于商”。小炳朱氏没有例外,他们徙居他乡,大多是因经商而寄籍。
据谱记载,朱桓13世明代人朱永盛“恩授寿官,为人贞廉尚义”;15世明代人朱浤“才学过人”;15世明代人朱浒“为人好礼,有名士风”;15世明代人朱湛“为人有淳厚风”;15世明代人朱潘“见义必为,敢勇盖世”;15世明代人朱仁“睦族和邻,有古朴风”;15世明代人朱智“为人中立不倚,有清介风”;15世明代人朱和“好文业,稽古典”;明清时期,小炳朱氏经商发迹,不忘惠济乡邦。朱桓15世孙明人朱淥“为人卓立慷慨”;16世明代人朱应兆“名社获,字心旸,号傚泉,族中公事不惜己资”;16世明代人朱仁“恩授寿官,为人细,行必矜,不殖货利”;17世明代人朱祯,曾供职南京工部营缮所,其“为人慷慨刚毅,疾笃时命子读人券,悉以焚之”,他生于嘉靖癸亥(1563),殁于天启壬戊(1622);17世明末朱之凤“字鸣阳,礼部儒士,族中公事,多赖勤劳,注(著)有《小学》行世”。22世清代人朱勋“修葺宗祠,睦恤亲族”;22世清乾嘉时人朱羆“为人卓犖,扶危济困,解忿息争”。
小炳村田园小巷
据了解,小炳村水口昔时古朴有样,枫香、榆树、苦槠树、红豆杉等,高大耸立,浓荫蔽日。至今,旧时形象依然可见一些。进村有三座石拱桥,首为“紫阳桥”,长不足三米,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所建。紫阳,是朱文公朱熹的别号。第二座石拱桥叫“种德桥”,这两座桥,这次考察都见到了。第三座不知叫什么名称,这次也没见着,据说被水泥复盖了。
旧时妇女守节,一直为程朱理学所倡导,这一社会意识在族谱中得到体现,意在彰扬义烈,以励风化。该谱“凡例”明确告诉族人:“纪妇德所以敦教,化美风俗也,诸如贞烈之女、贤淑之妇,必揭而书之,以著表彰之义”。
据谱记载,朱桓19世明末人朱铭“娶凌氏,守节自誓,张邑侯旌曰‘靡他劲节’,登载邑志”;19世明末人朱铨“娶孙氏,苦节抚孤,钮邑侯旌曰‘柏舟矢志’,登载邑志”;22世清代人朱????“名文元,字光斗,娶吴氏守节抚孤,学宪戴旌之,登载邑志”;22世清乾隆年间人朱煜(1759—1783),年廿五不幸离世,子珪年仅七岁,其妻“珠帘吴氏年廿四守节抚孤,奉旨建坊,旌表节孝”;23世清人朱圭“名兆青,字复三,娶长丰吴氏,苦节抚孤,登载邑志”。
谱中刊载的文献有:1,《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为当年朱熹由福建回新安父母之邦展墓讲学期间所作;2,朱熹堂弟朱然所作《朱氏源流》;3,佚名《承事府君森公行状》;4,朱熹所撰《奉使直秘阁弁公行状》,《宋史》朱弁本传据此立传;5,转录于徽州方志的《朱子世家》;6,朱弁作《别百二侄寄念二兄诗》;朱熹作《告始祖茶院府君墓文》《祭叔祖奉使直秘阁弁公墓文》《祭叔父崇仁府君栐公墓文》等。这些文献虽然不是孤本,但见读很不容易,殊为珍贵。
由小炳村移至万安古城岩景区的
张应扬功德坊
笔者所见休宁《小炳朱氏族谱》,夹有一张毛笔书写的“生辰”“忌辰”记录,是乾嘉时期人朱铃的手迹。朱铃,名天锡,号永佩,朱桓的24世孙,生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娶妻凌鸣凤生嘉庆五年(1800)。朱铃生平事迹不详,但从他的手迹看,他至少是受过初等教育的人。他的毛笔字,称不上娟秀,但不失章法,将祖父、祖母、父亲、嫡母、生母的生卒年月以及本人及妻、弟及弟媳、侄儿(朱正潭,名长孙,字瀯波)的生日时辰,记载得清清楚楚。他不仅在一张棉纸上记录“生辰”与“忌辰”(这张棉纸,历经沧桑已经发黄),而且用毛笔将原始记录一字一句地誊抄在嘉庆版谱牒空白中,使这一支从开族始祖朱介至36世朱椼(乳名品淦,正潭子)完整无缺,殊为难得。
嘉庆小炳朱氏族谱世系截止35世,确定后裔世系行列16字:“正大光明,永世贤良,成立有本,德茂其昌”。
四
小炳张氏,笔者没见谱牒,现今情况也所知不多。据说,张姓如今村里人口不多,但在历史上却是主姓之一。
在海内外亿万张姓族人中,很多都是星源甲道张氏始祖彻公后裔。对他们来说,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境内,称甲路的古村,一直是历代族人心中神圣的朝宗圣地。小炳张氏,据说迁自于婺源,至于始迁祖与迁徙年代、缘由,则不得而知。
小炳人一直引以自豪的,是明代小炳出过进士御史张应扬。
相传,张应扬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过目不忘,可惜父母去世太早,生活无着,衣衫褴褛。长后,进京去赶考,没有盘缠,好在外婆资助他,他终于考上了进士,从此晋身仕途。
早年研读旧休宁县志,我就见过张应扬的记载。这次去小炳考察前后,重新查核了资料。康熙《休宁县志》卷二“坊表”中有两处记载,一是综合的“进士坊”条中有“在小炳,为张应扬”,二是“柱史坊”条下注:“在小炳,为山东云南巡按张应扬”。
康熙《休宁县志》卷五“选举”条记载小炳人博得功名有两人:一是明弘治八年乙卯(1495)“乡举”目下,有“张宗道,字士会,小炳人,知上津县”;另一人便是卷五“进士”条下“万历十一年(1583)朱国祚榜下”有“张应扬,小炳人,巡按御史,见宦业”。
康熙《休宁县志》卷六“宦业”,有张应扬传,文字还不短,全录如下:
张应扬,字以言,小炳人,頴悟力学,登进士。初令兰溪,俗多溺女。下令存活无算。所拔士多,一时髦俊。邻邑欲移税,坚执不从。岁饥,捐俸置社仓。旱,祷雨立应。兰人先后两祠焉。选贵州道,多所建白。巡京庾,庾政以清。疏速征辟,爱惜人才,批决章奏等事。按滇南,属顺宁代候二寇搆兵仇杀,应扬筹策匡定。复奉旨勘功次,赐上方金,会命兼恤刑滇南,平反冤抑。复按闽,闽署先为中使所踞,力复之,一意裁省,民困以纾。建难作歼厥渠魁。以疾入漳,犹力视事,慑伏税使不能逞,奋笔出寃系十余人。率性笃孝友,视伯氏如父,叔氏遗孤如子,禄饩田宅,悉推与共。善属文工诗,著有《星轺草》《忠勤堂集》《澄清堂稿》《畿省奏疏》,闽人祠祀之。
由此传记可知,他在举进士之初,还在浙江兰溪做过县令,因为清正爱民,政绩突出,当地人先后两次为他立了生祠。以后,在贵、滇、闽等地做巡按御史,为官清正,视民如伤,政声显赫,福建人也立祠祀念他。由“率性笃孝友,视伯氏如父,叔氏遗孤如子,禄饩田宅,悉推与共”等语观之,他从小可能就是孤儿,家境贫寒,是知识改变了命运。他是一个忠孝两全、勤政爱民的好官,著述也称宏富。
张应扬的生卒年,至今无考。据了解,明天启二年(1622),明廷为他建的功德坊名“柱史坊”[8],亦称“进士坊”,位于小炳村张氏祠堂前,四柱三层冲天式,颇有气势。正匾额书刻“巡按直隶山东云南福建监察御史张应扬”,背匾额书刻“万历癸未科张应扬”。牌坊高10.42米,宽9.48米,是采用白麻石建造,牌坊雕刻各种历史故事和动物图案,有“鸿门宴”“狮子滚绣球”“刘邦进咸阳”和“日出东海”,周边雕有麒麟等图案予以衬托;右侧为“萧何月下追韩信”。中间石柱两侧各有两只石狮,活灵活现,整座牌坊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非常壮观。这壮观的“柱史坊”,在小炳村屹立三个半多世纪后,讵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1998年)被强移至万安古城岩景区。如此,何苦?小炳人想不通,很多人也都想不通。
清嘉庆《黟县志》记载小丙村人
张胆隐于黟三十年之影印
清朝,小炳人张胆,字贡赤,通经史,以忠孝自矢,隐居于黟之天潜山,与汪有光等人谈经论道石林三十余年,黟人将张胆比之于休宁“道川先生”[9]。这“道川先生”,指的是元代著名学者、理学家倪士毅。倪士毅(1303—1348),字仲弘,号道川,人称“道川先生”,休宁西境倪干人。他二十三岁时,受黟县七都下阜(今渔亭)人汪泰初礼聘,奉父母赴黟教学。他在黟县汪泰初家塾教学前后二十三年,“一时,名儒如陈定宇栎、赵东山汸、汪环谷克宽皆与游,又于所居之左构‘遗经楼’,多集经史,以便来学之士” [10]。倪道川先生四十六岁那年,卒于课馆任上,先葬故里倪干,若干年后汪泰初之子汪志道、汪存心将恩师灵柩改葬黟县南坑佘思坞之原。嘉庆《黟县志》“人物·尚义”还有记载:“汪廷珍,霞阜人,与弟廷京、廷光,俱好义,建越国公祠,修元儒倪仲宏[弘]先生墓”。
小炳的项氏,不能不说。
据公众号“逢人说大项”2024年2月29日发布项文业先生《休宁小丙项氏书院》一文介绍,项氏迁入小炳,是在明末清初,始迁祖为汝南项氏江潭派26世一菖(又名文质)公,文质公少孤事母,后经商于三衢两浙,家业兴隆。
据史料记载,旧时徽州木商往往远赴他乡采购木材,转贩求利。与徽州接壤的浙江、江西,是徽州木商贩木最为活跃的省份。明代浙江开化的杉木,几乎全部仰于徽商拚木。浙江“开(化)地田少,民间惟栽杉木为生……杉利盛时岁不下数十万……然而仰给于徽人之拚本盈”[11]。清初成书的《醉醒石》第四回中也提到:家居衢州开化县城外的徽州婺源籍人程翁“是个木商,常在衢、处等府采判木植,商贩浙西南直地方”[12],小炳项氏一族,明末清初多木商。
康熙年间,小炳项氏27世元邦、元益继承祖业,做木头生意,商于两浙严衢,客居浙江武林(今杭州),交集于士大夫。小炳村水口一座石桥倾圮,他们二人毅然出资重建,并命为“种德桥”。
项氏29世士基、士坚、士域,左儒右贾,乐善好施,族人引为自豪。士基、士坚是亲兄弟,康熙年间人;士域是堂弟,雍正年间人。他们幼时均从学名师,熟读经史,又通贾术,经商发迹后,重视智力投资,创建书院,培养子侄读书。
作者(右一)、陈琪(左一)
与朱兴邦(中)合影
据项氏族人称,小炳村北笔峰山下,原有“明道书院”与“凌云阁”,就是项士基、项士坚、项士域三人合力创建。
笔峰雄丽多姿,景色清幽。项氏三兄弟将书院基址选在此地,有借天地灵气,培育英才之意。书院建成后,三兄弟颜其堂曰“明道”,寓“功名以见学问,明道以著性天”之意,延名师课子侄,一时名士云集。
据史料记载,乾隆十一年(1746),巡抚西江的大中丞包括,曾为“明道书院”作记。同治七年(1868),江西横峰葛源镇的文林郎候选儒学训导杨仕藩慕名拜访,应邀为《休阳小炳项氏谱》作序,其云:
甫抵村口,云封烟锁,疑无路通,蜿蜒而入,忽然开旷,两山横亘,一水中流,草木蓊郁,源泉镜清,禽鸟之声不绝于耳,梁鱼出游时来亲人。水之南烟火百余家,水之北书斋十余间,鸡犬相闻,紘歌不缀。此奕休阳之一佳境。
世外桃源的小炳,学风昌盛。浙江武林名士吴龙光也为村中的“步云书屋”作诗云:
幽轩筑构避嚣氛,标额殷殷励士林。
进透几重如拾步,扫除一切若开云。
遣词须要登巅极,立意还当霭瑞纷。
须会个中名义处,蝉联甲第绍斯文。
研读谱牒,又实地考察,深感古人对小炳聚落自然人文的描述,尽管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空,但昔时影子依稀可见。小炳,不愧为率水上游一颗山水人文璀璨的明珠!
(2024年3月25至30日撰于徽州公馆寓所,8月15日修订)
张应扬功德坊内容介绍
(原创 陈平民 振徽在线 2024年08月21日 15:48 安徽)
【备注】
(本文标题及文中的“炳”字实为“左石右丙”,因电脑字盘中缺此字,参照《黄山日报》做法,故以“炳”字替代)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汪红兴《翠峰绣锦抱山村——进士张应扬故里探幽》(2023年2月21日《黄山日报》);陈琪《山居小昞自俳徊》(2023年3月8日《徽州文博》)。
[2][3][4]见休宁小炳《小朱氏族谱》。
[5]见背,即离世。徽州方言称人离世为“见背”或“过背”。
[6]朱大本,正瀛之子,立碑人二、三、四房之子所称的“伯兄”,正是指他。
[7]本段引文,均见石碑碑文。
[8]康熙《休宁县志》卷二“坊表”载:“柱史坊,在小炳,为山东云南福建巡按张应扬”。
[9][清]嘉庆《黟县志》卷七“人物·寓贤”。
[10][清]嘉庆《黟县志》卷六“人物·儒行”。
[11][明]崇祯《开化县志》。
[12][清]东鲁古狂生编《醉醒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
【作者简介】
陈平民(1948— ),男,笔名于是,徽州文化研究资深学者。早年任徽州地区社科联副主席兼秘书长,1985年创办《徽州社会科学》兼任主编。1988年起先后任黄山日报社总编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委讲师团团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持续研究王茂荫半个世纪,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学界重启王茂荫研究第一人,出版研究专著《皖籍思想家文库·王茂荫卷》《王茂荫研究》《王茂荫研究文辑》三部百余万字,第四、五部专著《王茂荫佚文诠解》《王茂荫全集》《闾阎集》六卷,计二百七十余万字,待版。
(信息来源:网络)
2024年10月26日转发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济南炎黄朱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