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九灵山朱氏浅考(节选)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19/11/20|浏览量:1541
丹阳九灵山朱氏浅考(节选) 在丹阳众多的姓氏中,朱姓是名副其实的大姓。而且是进入丹阳比较早的一个姓。 据史料记载,唐代才子诗人朱放(787)本是襄州人,代宗大历中为节度参谋,德宗贞元初召为左拾遗,不就,落籍延陵,与丹阳的诗人皇甫冉、皇甫曾,金坛的诗人戴叔伦常相唱酬。这可能是丹阳朱姓第一人了。据有关资料记载,丹阳是全国朱氏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境内朱氏有多支流派,子孙繁盛。宗人分布在后巷、埤城、新桥、界牌、开发区、访仙、窦庄、运河、里庄、吕城、司徒、蒋墅、导墅、横塘、珥陵、练湖、云阳等乡镇。 凤阳府隋朝开皇二年(582 年)时期在凤阳改西楚州为濠州,治所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 。明洪武七年(1374 年)又改中立府置府名,治所也在凤阳。辖地相当今安徽天长、定远、霍丘以北地区。这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丹阳郡始建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 今安徽宣城 ,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三国时孙吴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此支朱氏为沛郡朱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司隶校尉朱禹。 东汉出司空朱浮。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时期改置为义阳国,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部一带地区。这支朱氏汉代有朱穆,晋代有朱序。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朝陈祯明元年587 年改置钱溏郡。 隋朝开皇九年589 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 ”改加 “土”偏傍为钱塘。这支朱氏为汉槐里侯朱云之后,开基始祖为其八代孙东汉光禄勳朱至宾。太康县秦朝时期置阳夏县。隋朝时改为太康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一带地区。 这支朱氏为东汉人朱岑之后。谯郡东汉建安年间置郡,三国黄初元年(220 年)改为封国。谯郡治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 ,后改为谯郡。辖境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萧县、五河、鹿邑、永城等县市间地。永城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唐朝出有宰相朱敬则。朱姓堂号以“凤阳” “白鹿” “居敬”最著。 因为凤阳出了朱元璋皇帝,创建明朝,有国 276 年,这是朱氏最荣耀的时期,所以有族人以“凤阳”为堂号。“白鹿”一号典出宋代理学家朱熹,他曾在在白鹿洞书院讲学。 “居敬”则源自朱熹的“循序渐进,居敬持志”教学思想。其他堂号还有“折槛” “ 紫阳” “ 永城” “ 丹阳” “ 沛国” , “ 叙伦”等等。或以地望而立,或以有关族内德高望重之名人典故而起。 朱姓发源于北方,早先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区,人少势微。到秦汉时期,朱姓得以较快发展,出现了几个大家族。到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逐渐形成了朱姓四大望族,即沛国朱氏、吴郡朱氏、南阳朱氏、平陵朱氏。其中沛国朱氏渊源久远,被奉为朱姓正宗,历汉、魏、晋、南北朝,终成朱姓望族。 吴郡朱氏兴起于西汉中期,以朱买臣为开基祖,其子孙在三国、魏、晋时世代为官,从而繁衍为江南四大望姓之一。而南阳朱氏与平陵朱氏经汉朝时发展繁衍,也终于成为当地望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族入侵,朱姓族人纷纷由原来的江苏北部、河南、山东等繁衍地迁徙南方。同时出现与少数民族融合情况,令朱姓更加繁昌。先后出现了河南朱姓望族、江南朱姓望族等等,这是朱姓大发展的一个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朱姓发展进入低潮期,由于当时实行科举制,朱姓失去世袭高官,特别是江南朱姓,明显走向衰败,但在此期间依然出现了永城朱姓、昌平朱姓,从而使朱姓广布于安徽、广东、湖南等地区。 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朱姓又开始复兴,出现了一批以朱熹为代表的名人,朱姓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并使浙江、河南、河北、安徽朱姓得以繁衍。 到明朝时期,朱元璋称帝,朱姓成了皇姓,朱姓发展进入顶峰期,族大势盛,在各地均出现名门望族。到清代时,由于农民起义,外族入关,朱姓再次进入低谷。但因避难外迁又促成朱姓广布于海内外。 朱姓在今日以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分布最多。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壮大和转辗迁徙,如今朱姓不但在中国大陆地区,就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朝鲜、越南和新加坡等地区,朱姓也是当地的主要姓氏之一。 九灵山朱氏的由来出丹阳东北十几里许,可见群山起伏,岗峦绵延。沿胡高公路东行,不久可到舟山,再从舟山边上的斜道北折往山里行走一会,就到达一个山村,名九灵山村。这个村傍山而建,分两部分,东边叫东朱,西边叫西朱,都是朱姓族人居住,人称九灵山朱氏。 在西朱村南,有座古建筑,名“朱公祠” ,座东朝西,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 。是九灵山朱氏供奉祖先的场所,1999 年 12 月被丹阳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支朱氏从何而来朱公是谁建祠堂的朱栋隆是何许人也这是令人感兴趣的事。 朱金松老人家里一套完整的九灵山叙伦堂家谱,名为云阳朱氏宗谱 。 查这套宗谱,可搞清九灵山朱氏脉络。宋朝有朱天然者,名世昌,号靖庵,世居汴梁,官至御史中丞,赠礼部左侍郎,后随高宗南渡,因无意官场,遂卜居云阳九灵山,开出九灵山朱氏一族。朱世昌称为始迁祖。后分出四支五世孙盟一、盟二分居嘉山北四里冈东、冈西,是为东朱、西朱。一般称东西二分;十二世孙具一公迁北京大兴,为北分;十七世孙富廿八公迁武进之宣庄,是为南分。 朱世昌为何要选择云阳九灵山卜居呢云阳朱氏宗谱是这样记载九灵山的“地属永济乡十七都六啚,在嘉山北四里,前有南山、帽山之胜,北有金鸡峻岭之雄,桃花涧严子陵钓鱼台经其左,仁靖观,葛仙翁炼丹井居其右,所谓山环水秀,人杰地灵者也。 ”常言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朱世昌择山水秀丽处而居, 当是位仁者,又是位智者。查隆庆丹阳县志卷一, “永济乡,在县东,都三,里村十五。 ”下列十五个村,有个叫“朱庄村” ,当是这支朱姓族居之村。 现在九灵山东朱西朱村共有族人 126 户 420 多人,可谓人丁兴旺。三,朱公祠的规模与祭牌列式考“朱公祠”的前身是朱氏宗祠,原来在东朱与西朱村之间,后北分朱栋隆于明万历九年1581 年 重新选址,在西朱村西边创建了朱公祠。 朱公祠历史上经历多次毁损又重修,最近一次维修是 2006 年。现有二进一园,外门额曰“明亚中大夫进阶三品江西兵备副使朱公之祠”,右署小字“万历九年正月吉旦 ”,左署小字“家嗣朱栋隆同閤族等创建” 。进了门,还有一对精美的抱鼓石列于两侧,当是明代实物。第二进为大堂,正中匾曰“叙伦堂”,左有“进士”匾,右有“清白高风”匾;再向后本是第三进正室,毁后没有重建,现在与天井连成一片成了后花园。大门外偏南侧还有棵高大的银杏树,躯干围圆达 2.2 米。乡民说是建祠时栽下的,由此而论已有 430 多年了,至今枝繁叶茂,长势良好,每年都结白果。后花园里还有一棵苍老的桂树,也是当年与银杏树一起栽下的,据说这棵桂树每到开花时节,花香奇浓,方圆五里也可闻到,真可谓丹桂飘香芳十里。 祠堂虽然没能全复原貌,少了第三进,祖宗牌位没列上,各种匾,楹联并没有全部恢复,这多少有点遗憾。不过,详阅宗谱后,可以了解到当初祠堂规模与陈设,可作为以后恢复的依据。谱牒载,该祠原有三进,每进三楹。第三进为正室,有匾曰“南渡功臣”,联曰道德继先尤仍是沧洲遗法;诗书垂后泽依然鹿洞家风。已山王步青题;第二进为堂,匾曰“叙伦堂”,左有“进士”匾,右有“清白高风”匾;第一进外门额曰“明亚中大夫进阶三品江西兵备副使朱公之祠”,右署小字“万历九年正月吉旦 ”,左署小字“家嗣朱栋隆同閤族等创建” 。内为正门,额曰“朱氏宗祠” 。值得一提的是, “进士”匾是由当时的丹阳邑侯郑寅、县丞张思义、主簿李新、儒学教谕邓廷凤、训导黎孟孜、张世英六人同立。而“清白高风”匾则是提督操江、都御史耿定力立。这个耿定力可是个明代著名官员,字叔台,又字子健。隆庆五年1571 年进士。任工部主事,出为成都知府。提出采木收木法,减免官吏勒索。万历年间,官至右佥都御史,督操江,管理江防事。曾多次上书揭露税收官吏残酷横暴、贪赃枉法等弊端,并申述宦官干预政事的危害,累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后与兄定理、定向在天台山讲学。卒赠尚书。其书法造诣颇深,至今许多地方都可见到他题的匾额和碑刻。 丹阳朱氏能请到他来题匾,实在是一件荣耀的事,为朱公祠增色十分。朱公祠内门上还有 “朱氏宗祠” 门额,说明这一建筑也作为宗祠使用,是祭祖的场所。 朱公祠中的祖宗牌位又是如何列的呢宗谱中有“九灵山公祠制”一文,对牌位作了具体的规定。其文曰“正室凡三楹,中设神龛,内列九列九级始祖。靖庵府君神主置中,第一级。东分盟一公神主置左,第二级。西分盟二公神主置右,第二级。应奎公神主置中左,第三级。栋隆公神主置中右,第三级。是五代祖,其皆不祧者也。其余祧祖二世四世以降,神主置于左。三世五世以降,神主置于右,俱各依寻昭穆而附置焉。 ”值得注意的是,牌位上没有列北分始祖具一公,而将其五世孙朱应奎,六世孙朱栋隆列于显要位置。充分显示出九灵山朱氏对朱应奎父子的尊重与敬仰。 这源于朱应奎父子为九灵山朱氏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为这支朱姓带来的莫大荣耀。 虽然历经 400 多年的沧桑变化,几经毁修,朱公祠现在除了第三进不存,其它的俱已复原,当年的风貌依旧在焉。远远看去,古树老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别有一番古韵景致。四,现存宗谱与家规九灵山朱氏宗谱首修时间是明嘉靖三十一年,由北分的朱应奎来丹阳创修。后来又在隆庆庚午,万历庚辰,康熙乙巳,康熙壬午,乾隆庚午,乾隆丁丑,乾隆己亥,嘉庆辛未,道光戊戌,光绪乙亥,光绪甲辰,民国甲申(1944)年份各修一次,共十三次。古代家谱以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为准,而九灵山谱平均每届三十年一修,可谓勤矣。 今风雨沧桑,失修已近两届。九灵山现存的叙伦堂云阳朱氏宗谱很完整,共十五册,十四卷。木刻活字本。修谱时间为“民国甲申”年,即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 ,正期抗战后期。属第十三次修谱。由三十一世朱承浚等主修。正谱印二十套,另加广谱一套,草谱一套。 (卢政)